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二十四孝》
「懷橘遺親」是《二十四孝》中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陸績在六歲時從袁術的席間偷偷藏了橘子,是為孝道。
那麼在三國時期,普通人家能否吃上橘子呢?陸績為何單單藏了橘子,難得是因為罕見嗎?
其實不然,「藏橘」的原因,在原文中已有所記載,只因「母性之所愛」爾,而橘子本身在三國時期對於士族並非高不可攀。
01土生土長「本地果」
這是因為橘類可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果」,古代中國正是橘子的原產地之一,橘子在我國已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覆蓋了整個歷史階層。後才經由阿拉伯人傳遍歐亞大陸,橘子在荷蘭、德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中國蘋果」。據考證,直到公元1471年,橘、柑、橙等柑橘類果樹才從中國傳入葡萄牙,公元1665年才傳入美國。
而在《三國演義》中,繼陸績偷偷藏了袁術橘子後,還有一位異人也藏了曹丞相的橘子,不過方式有點特別:
有使者到吳地,見了孫權,傳魏王令旨,再往溫州取柑子。時孫權正尊讓魏王,便令人於本城選了大柑子四十餘擔,星夜送往鄴郡.... ...操叱之曰:「汝以何妖術,攝吾佳果?」慈笑曰:「豈有此事!」取柑剖之,內皆有肉,其味甚甜。但操自剖者,皆空殼。
雖然是虛擬的故事,左慈對曹操從吳地取來的橘子做了手腳。但是從描述可以看出,運送橘子,一次就取到了四十餘擔,說明橘子此時的產量還是十分可觀的。
到了戰國時期,齊國上大夫晏嬰出使楚國,說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名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用來比喻環境對事物的影響,這裡的「橘」和「枳」同屬橘科。
隨著歷史的前進,漢代的黃柑又出現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
無論是三國時期的「溫州」,還是戰國時期的「淮南」,都說明了橘子喜歡溫潤陰涼的氣候,上林苑中亦是如此。因此橘子即是一種平常的水果,也算的是一種嬌貴的水果。其果樹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與溫度、日照、土壤以及海拔等環境條件緊密相關。在這些條件中,溫度對其影響最大,即使差異0.5℃的氣溫有時也會出現極其顯著的差別,這大概就是「淮北為枳」的原因所在了。因此,我國早期的橘子主要產自長江中下遊和長江以南地區。
02即可入藥,又可「染色」
柑和橘分別為兩種品種,但都屬於芸香科柑橘屬的寬皮柑橘類,由汁泡和種子構成。
「藥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部》中記載:「橘實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於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黃,葉辛而甘。」這裡對柑和橘做了詳細區分,柑的果形正圓,黃赤色,皮緊紋細不易剝,多汁甘香;而橘的果形扁圓,紅或黃色,皮薄而光滑易剝,味微甘酸。柑和橘雖有區別,但在日常語言中卻常混用,大概因為對於我們的口舌來說,味道相差不大。
柑橘分為原生柑與雜柑,原生柑是傳統秋桔,多產於秋季,而雜柑通常為冬桔或春桔。
而柑橘用於入藥的部分是其果皮,芸香科植物橘的乾燥成熟果皮稱為「陳皮」,中醫上將其用於「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在我國歷史上的多部醫學經典著作中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名醫別錄》:「下氣,止嘔咳」。「主脾不能消谷,氣衝胸中,吐逆霍亂,止洩。」《本草綱目》:「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咳瘧,大便閉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其治百病,總取其理氣燥溼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
此外,以我們如今的角度看,橘子中豐富的維生素A還能夠有益於眼睛,輔助治療夜盲症。但是橘子雖好,卻不宜食用過量。
明代的張岱季叔張燁芳就為我們做了一個例子,他對橘子是無比熱愛,據載,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間,無非橘者,自刊不給,輒命數僮環立剝之」,最後吃到手腳都呈現黃色。
這是因為,吃太多的橘子會患有胡蘿蔔素血症,使皮膚呈深黃色,如同黃疸一般。當然問題也不大,只要暫停一段時間,就能讓膚色漸漸恢復如常了。
03意象「大吉大利」
隨著文化的傳承,橘子在各地風俗習慣的演變中漸漸被賦予了多種意象。比如在廣東的海陸豐,小輩給長輩拜年時要以叩頭作揖賀年,而長輩就用紅紙包著錢或拿柑橘賞給小輩象徵吉利。還有一些地方,通常情況下,女人到親戚朋友家裡拜年的時候都要準備一些紅橘,用籃子提上作為新春的禮物,而所得的回禮當然也少不了紅橘的身影。
在浙江,潮州等地,人們會將柑橘叫做大桔,因為諧音即是「大吉」。因而,到親戚家賀年都要帶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與賀客帶來的相互換,以表示互盡好意,各得吉祥。
魯迅先生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回憶小時候在魯鎮過新年時也曾提起,長媽媽的許多規矩中,就有在除夕之夜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說過之後,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麼,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由此可以看出,橘子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水果,或是藥材,它還承載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雖然橘子在古代並不罕見,但是由於生產力條件的限制,古代的糧食都常常短缺,更不要說水果了。
如今我國生產柑橘包括臺灣省在內有19個省,市、自治區,遍布全國。再加上科學的培育方式,不僅隨時能吃到美味的柑橘,也再不用擔心「淮北為枳」的情況發生啦。
所以,如果你真的穿越到了三國,不要以為隨隨便便就能吃上橘子哦,記得至少穿越到一個士族級的家庭才行!
寒來暑往,看時間單行向前;潮汐潮落,觀歷史循環往復。我是@寒汐觀史 一起讀歷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