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陳壽《三國志.吳書》裡的一段記載,介紹了一位吳國人物陸績,特別受感動。原文是這樣:「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於天文、曆法。績年六,於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翻譯過來就是:
東漢末年,六歲的蘇州人陸績跟隨時任廬江太守的父親陸康、去九江拜見高官袁術。袁術招待上門的小客人,用的是橘子。這大戶人家的橘子品種好,小陸績捨不得全部吃完,就將其中兩枚塞進懷中,想帶給家裡的母親。臨別告辭,躬身施禮之際,三個橘子滾落地上,袁術笑問他:「陸郎啊,你來我家做客,怎麼還把橘子帶走?」陸績如實承認:「好橘子,我是拿回去孝敬母親的。」袁術對陸績的回答非常滿意,即欣賞又敬佩,後來還常常在別人面前說起。內容看著平淡無奇,但就這麼一個「懷橘」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吳國的陸績的孝名四鄰八方的人都知道,也是一位十分聰明的人,因為酷愛讀書,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神童」。年僅六歲的陸績就想到有好吃的水果去孝敬母親,自己不惜冒著被人當成小偷的危險。說明小孩子有大愛,心裡能夠想著:家裡沒有橘子,給母親帶幾個嘗嘗,讓母親高興。這麼聰明伶俐有愛心的孩子誰能不喜歡呢?後來陸績輔佐孫策、孫權統一江東,與魏蜀三分天下,功勞頗多,蜀國軍師龐統就稱讚他:「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意思是: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
「陸績懷橘」事情看起來不大,但意義卻非同尋常。古代《孝經》和《三字經》裡都特別說到了「孝」,教人們這麼盡孝,說明古人特別重視「盡孝」,尊敬父母是一種常態和習慣,他們深知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帶大多麼不容易,風風雨雨,省吃儉用,把好吃好穿都讓給了兒子,自己寧願為兒女遮風擋雨,忍受歲月的消磨,從來不會有怨言,可以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可以說父母把前本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關心兒女的身上了。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尊老愛幼、孝敬老人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我們的主旋律一直褒揚「真善美」,教育人們知恩感恩,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做父親的也不一定要求兒子以後對自己怎樣報答,但做兒女的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贍養父母是做兒女應盡的義務。俗話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知道感恩何況人乎?「陸績懷橘」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二十四孝》之一,廣為人們認同流傳,我們做兒女的無論事在外打拼、還是工作泛忙,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想著父母的健康,生活的困難以及他們的精神需求,一心為他們著想,兒女能夠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同時,兒女生活的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忘記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迷失自己,要不時拷問靈魂:自己在這方面付出了多少?做了些什麼?就是做不了十全十美也要問心無愧,這才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最後我就用臺灣電影《搭錯車》主題曲的歌詞作本文結束語: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
給我溫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護我
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是你撫養我長大
陪我說第一句話
是你給我一個家
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