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情大過天——從「陸績懷橘」帶來的感悟和啟示

2020-12-14 行走的月亮步

最近看陳壽《三國志.吳書》裡的一段記載,介紹了一位吳國人物陸績,特別受感動。原文是這樣:「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於天文、曆法。績年六,於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翻譯過來就是:

東漢末年,六歲的蘇州人陸績跟隨時任廬江太守的父親陸康、去九江拜見高官袁術。袁術招待上門的小客人,用的是橘子。這大戶人家的橘子品種好,小陸績捨不得全部吃完,就將其中兩枚塞進懷中,想帶給家裡的母親。臨別告辭,躬身施禮之際,三個橘子滾落地上,袁術笑問他:「陸郎啊,你來我家做客,怎麼還把橘子帶走?」陸績如實承認:「好橘子,我是拿回去孝敬母親的。」袁術對陸績的回答非常滿意,即欣賞又敬佩,後來還常常在別人面前說起。內容看著平淡無奇,但就這麼一個「懷橘」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吳國的陸績的孝名四鄰八方的人都知道,也是一位十分聰明的人,因為酷愛讀書,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神童」。年僅六歲的陸績就想到有好吃的水果去孝敬母親,自己不惜冒著被人當成小偷的危險。說明小孩子有大愛,心裡能夠想著:家裡沒有橘子,給母親帶幾個嘗嘗,讓母親高興。這麼聰明伶俐有愛心的孩子誰能不喜歡呢?後來陸績輔佐孫策、孫權統一江東,與魏蜀三分天下,功勞頗多,蜀國軍師龐統就稱讚他:「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意思是: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

「陸績懷橘」事情看起來不大,但意義卻非同尋常。古代《孝經》和《三字經》裡都特別說到了「孝」,教人們這麼盡孝,說明古人特別重視「盡孝」,尊敬父母是一種常態和習慣,他們深知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帶大多麼不容易,風風雨雨,省吃儉用,把好吃好穿都讓給了兒子,自己寧願為兒女遮風擋雨,忍受歲月的消磨,從來不會有怨言,可以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可以說父母把前本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關心兒女的身上了。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尊老愛幼、孝敬老人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我們的主旋律一直褒揚「真善美」,教育人們知恩感恩,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做父親的也不一定要求兒子以後對自己怎樣報答,但做兒女的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贍養父母是做兒女應盡的義務。俗話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知道感恩何況人乎?「陸績懷橘」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二十四孝》之一,廣為人們認同流傳,我們做兒女的無論事在外打拼、還是工作泛忙,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想著父母的健康,生活的困難以及他們的精神需求,一心為他們著想,兒女能夠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同時,兒女生活的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忘記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迷失自己,要不時拷問靈魂:自己在這方面付出了多少?做了些什麼?就是做不了十全十美也要問心無愧,這才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最後我就用臺灣電影《搭錯車》主題曲的歌詞作本文結束語: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

給我溫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護我

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是你撫養我長大

陪我說第一句話

是你給我一個家

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

相關焦點

  • 經典文言文賞析——《陸績懷橘》
    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 注釋 1. 太守:郡的長官。 2. 於:在、對。 3. 辭:告別。
  • 孔融讓梨千古聞名,但你可知道陸績懷橘?
    陸績懷橘陸績,字公紀,吳郡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生於東漢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出身漢末三國時期的官宦世家,父親陸康是東吳著名大臣、廬江太守。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陸績的父親陸康曾擔任廬江太守,陸績六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去九江拜謁袁術。袁術派人拿來一些橘子招待陸氏父子,陸績趁著大人不注意,悄悄藏進懷中三枚橘子,告辭拜別的時候,陸績懷中的橘子掉落在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 陸績解析
    陸績著有《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懷橘陸郎陸績6歲那年,於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贈的橘子,陸績捨不得全部吃完,深藏三枚於懷中。臨行告辭、躬身施禮時橘子落地。袁術問道:「陸郎作賓客怎麼還藏著橘子?」
  • 【歷代名臣】懷橘陸郎孝母至純,臨終預言天下一統
    陸績的父親名叫陸康,是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史載,陸康自幼孝順父母、關愛兄弟,注重德行的修養。因為其品德廣為人稱道,時任太守的李肅推舉其為孝廉。後來李肅出事被處斬,陸康挺身而出,為其收斂屍身並送回老家潁川安葬,還為其穿孝服守喪。 陸康的高義感動了時人,他又被推舉為秀才,出任高成縣令(在今河北省鹽山縣一帶)。
  • 陸績:《三國演義》中偷橘子的大孝子,死前曾預言天下一統
    孫策帳下張昭、張紘、秦松是上賓,坐在孫策身邊,三人都建議:應該用武力徵服天下,大家都認同三人意見,並對徵伐的路徑和順序爭論不休。陸績當時還年輕,坐在眾人的最末座,一直靜靜地聽大家爭論。03陸績從此少年成名,而且他的學識遠超很多比他年長的人,陸遜、張敦、卜靜等人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虞翻是東吳的舊臣,龐統也是荊州的名士,兩個人都比陸績大很多,但是都和他關係很好。
  • 關於父母恩情的句子 感恩父母的經典語錄
    俗話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父母對我們的愛永遠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從古至今,有無數歌頌父母恩情的詩句、歌曲、句子,在無法對父母說出一些話時,我們可以用這些詩句、歌曲、句子去代替我們的語言,那麼關於父母恩情的句子有什麼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從陸績懷橘談談假如穿越三國,你能吃到橘子嗎?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二十四孝》「懷橘遺親」是《二十四孝》中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陸績在六歲時從袁術的席間偷偷藏了橘子,是為孝道。那麼在三國時期,普通人家能否吃上橘子呢?陸績為何單單藏了橘子,難得是因為罕見嗎?
  • 阿朵髮長文談復活戰感悟:沒什麼能大過心中的愛
    8月24日,阿朵在社交平臺髮長文談《乘風破浪的姐姐》復活團下半場團戰的感悟,她把復活團比作是屢敗屢戰但越戰越勇的重組合伙人,感謝」復活者聯盟」每一位小姐妹的信任,並呼籲大家像支持自己一樣支持自己背後的非遺傳承人和音樂人。  據悉,《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次公演後,阿朵被淘汰。
  • 老人挖洞等死,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多虧了村民的及時發現,於是迅速報警,警察救出了老人,所幸,老人並無大礙,目前老人傷勢不重,已和兒子返回北京。其實老人還算是幸福的,並不是孤寡老人,也有孩子照顧,老人已經79歲了,還是比較傳統,不希望客死他鄉,希望可以葬在自己的老家,孩子還在老家給他買了一塊墓地,並且帶著老人一起去看了這塊墓地,老人應該是無憾的。
  • 《我的父親母親》熱播 陳小藝感慨恩情不是儲蓄卡
    恩情不是儲蓄卡 陳小藝很喜歡張翠花性格中的直爽、簡單,她會直截了當的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是村裡的鐵姑娘,對辛柏青飾演的下鄉知識青年陳志一見鍾情,開完大會就直接送了鞋墊表明愛意。張翠花與之前訂婚的人退了親,與陳志熱熱鬧鬧地訂了婚。訂婚後,她主動照顧癱瘓的公公,應付不太看得上她的婆婆,學習刷牙、馬桶等城市生活習慣。
  • 湖南「挖洞等死」老人事件,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啟示和心酸?
    這起悲劇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老人如此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酸?首先,我不禁想問老人為何會做出如此行為?根據新聞報導,老人患有淋巴癌,且病情日益加重,可能是老人忍受不了病情的折磨,才會做出如此無奈的舉措。不過,身為老人的子女,難道就沒有一點察覺嗎?
  • 大過卦三四爻,無助之兇和捨得之吉
    大過卦的九二爻雖用枯楊做比喻,卻告訴我們無不利。與九二爻相比較,九三爻用棟梁來比喻,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更好些,然而其爻辭卻說兇。因為九二爻的時候,還沒有人認為你是棟梁。人家都把你當做一個枯萎的,被水淹沒的楊樹。你還有什麼指望?要靠你自己奮鬥,要看你自己在這種逆境當中,有逆向思考,非常的行動,才能無不利。
  • 「分享」我參加了四天薩提亞課程學習後的心得感悟!
    2020年7月23日-7月26日張麗紅老師《薩提亞個人成長工作坊》在成都舉辦,我參加了四天封閉式學習。現將我每一天的學習感悟整理分享如下。第一天心得感悟我是懷著期待、好奇、內疚、糾結的心情第一次走進薩提亞課程學習的。
  • 可以讓學生及時感悟親情,學會感恩,增進學生對父母的理解和包容
    調查表明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各因子檢出率多高於普通高校大學生,提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相對較多,主要為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身體症狀、恐怖傾向和衝動傾向等。親子關係對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明顯影響。新入學的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大多是因為沒有升入理想大學而產生自卑,心理壓力較大,同時又面臨適應新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 劉志明介紹《國家與革命》帶來的重要啟示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月5日電 (謝磊、曹淼)日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推出第八講,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劉志明,以「建立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為主題,導讀《國家與革命》。
  • 李子柒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2019年期間,中央電視臺也幾度採訪了她,對於一個網紅如此重視,給你我什麼啟示?李子柒談到李子柒,其實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現在社會不斷發展,不斷推進城鄉發展,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越發讓人羨慕,當然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