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開始實行非升即走策略。
對於剛入職的青年大學教師來說,這樣的策略無疑是「雪上加霜」。博士畢業至少三十出頭,此時入職高校,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頂著科研壓力,如果在35歲之前沒能成功升任副教授,不好意思,請另尋高明。
在這樣的年紀,又是博士學歷,幾乎沒有撤退可言。
但現實的情況是,高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比於以前,青年教師承受的壓力更大,非升即走對於青年老師來說非常殘酷。
殘酷之處有兩點。
一是博士超齡問題,如果被學校掃地出門,找工作將面臨尷尬的年齡危機。目前就業對年齡卡得比較嚴,通常招聘博士都要35歲以下,到非升即走時,很多崗位基本超齡了,尤其是做過博後的博士,合適工作更不好找。
二是末位淘汰問題,職稱有數量和比例限制,優秀的新教師就算都很努力,總會有一定比例下來,高校新來的教師通常都很努力、很優秀,博士水平比以前也高多了,但他們壓力太大,面臨教學、科研、單位瑣事、買房等各方面的壓力。
有一名大學青年教師在論壇呼籲:現在進高校的博士雖然比以前的博士學術水平高了,但20年前普通博士物以稀為貴,算人才資源,如今,普通博士基本就算人力資源了。對人才是尊重,但對於人力,高校只會用壓力擠成果,青年教師淪為「科研民工」。
在就業年齡歧視的背景下,高校是不是有更合適的辦法,比如把非升即走考核放在35歲之前,如果不適合教職,年輕人可以換其他工作,希望大佬們能體諒一下年輕的博士。如果35歲之後還實行非升即走考核,對於這些被掃地出門的博士而言,找工作將是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下面則是另外一些大學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
當年因為不想冒險,不想非升即走,來了一所二本學校,可惜學科偏門,生源不好,自己做的真是心累,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何方。
其實多數人博士讀下來,都想做點事,現在學校擴張太厲害,在老校區空間都比較緊張。沒有地方很難受,我的實驗室是個小黑屋,沒有任何陽光,正午也要開燈,很多東西都是自費收拾,非常簡陋,學生都覺得太簡陋,但總算有個小地方,同辦公室一個兄弟一萬塊一個月外面租場地做科研,我沒錢租不起。
希望大佬們體諒一下畢業時已經三十齣很多頭的大齡博士們,一畢業就發現所有給年輕人的機會都跟自己無關了,上來就得和五六十歲的老教授爭高下,資源,人脈,學生,誰爭得過?
也許有人會說,博士去企業不行嗎?一定要在高校?現實情況是,高校和企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很少有人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如果博士在高校被「非升即走」,此時基本沒有後路撤退可言。
大齡博士如果不適合教職工作,很多情況下真的只能失業了,公司更加不可能收留。大部分年齡超過35歲,此時去企業應聘,低端的職位看不上,高端的職位又沒有經驗,企業也不敢拿出過多的成本來招聘一個毫無企業工作經驗的博士,除非是特別緊缺的方向。
這種情形就很尷尬了,於是乎一些博士會選擇創業這條路,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創業,也是倖存者法則,成功是少數。
結語非升即走策略,對於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有一定的作用,但重壓之下產生了變形。每年高校都會新進青年教師,即使大家都很優秀,但總會有被淘汰的末位者,無形之中,給青年教師增加了沉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