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
那你一定也知道他說過——食色,性也。
但你知不知道,他,也是一位中華老當家。
他說:色惡不食,嗅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顏色變了或味道變了確實不可食,但失飪不食?
煮得不夠熟不吃,煮太爛的也不吃,
這也不吃,那也不吃,
要糧食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
還是在沒有微波爐也沒有電磁爐的春秋時期,
這要求,一看就是老吃貨了。
也有不那麼精細的。
是唐朝著名山水詩人孟浩然同志。
他的背上長了毒瘡,
本來,他都要好了。
然後,王昌齡來了。
接著,他們一起喝酒吃飯。
最後,他就去世了.......
這種用生命品鑑美味的態度,
是不是像極了每次生病沒好全卻又忍不住奔向海底撈然後再接著奔向醫院的你我?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豬肉頌》
你知道除了《風雅頌》和《歡樂頌》之外的第三種頌嗎?
第一次讀這首《豬肉頌》,我覺得蘇軾此人真不愧是豪放派作家,夠直接,真豪放。
即使剛因朝堂之爭差點被拖去菜市口咔嚓,
被發配去黃州這種蠻荒之地,
他還是兢兢業業地保持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顆」北宋(貪吃)一哥身份。
一哥對烹飪過程的要求很高。
洗淨鐺,少著水。碗筷洗淨,加水少量,這是把姿勢先端好的意思。
柴頭罨煙焰不起。燃料得是柴木配雜草,這樣才能升起不冒火苗的虛火(大約是怕火太實肉會老)。
這是一哥寫實版的烹飪,務實且謙虛。
按照他內心的真正想法,當是庖丁鼓刀,易牙烹熬(老餮賦)——就差沒想請灶神給他親自下廚了。
到了明朝,
有的人在語文課本裡是「痴相公」,能寫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其實私底下偷偷為金華火腿打call
「珊瑚同肉軟,琥珀並脂明。
味在淡中取,香從煙裡生。」
——張岱的《浦江火肉——金華》
這樣課本裡外兩幅面孔的人,不止張岱一個。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乾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
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
這不是雲南牛肝菌買的軟文推銷,
它來自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
而原文的名字叫做,昆,明,的,雨。
32篇談吃著作無法讓他的滿腔熱愛完全釋放,
汪曾祺可以隨時隨地為吃歪樓。
所以,各位中華小當家!!(敲黑板說重點)
要說比種族天賦,
我們這千年文化長河,
每個朝代都流淌著老餮精神,
我們搞的是考驗品相,口感,香氣的美食藝術!
好好做飯,
下個民族美食家就是你了。
不過
說起來
封面圖的東坡肉你心動了沒有?
還有一件事
記得也要和中華老當家們意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