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芳
2020-12-12 10:35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2021年經濟工作,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此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擬對平臺經濟領域開展反壟斷監管,旨在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反壟斷成為平臺經濟領域的關鍵詞之一。
從我國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的發展歷程看,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湧現了一批千億美元級的平臺龍頭企業,它們幾乎融入到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中,不管是網絡購物、支付,還是出行打車、外賣餐飲,都很難離開上述龍頭企業的服務,它們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便利。
從上述平臺龍頭企業的發展路徑看,除了成立時間較早的幾家頭部企業,多數是通過不斷併購發展壯大的。
按照產業組織理論,自由競爭階段是無序競爭狀態,整體效率是最低的,通過市場併購,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競爭,再到寡頭壟斷,不管是市場運行效率還是資源配置功能,都會得到進一步提升,適度壟斷帶來的壟斷收益,也會刺激進一步的創新。各大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讓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市場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兼併收購做大做強應該得到鼓勵。
但是,在各大平臺企業發展壯大以後,由於網際網路產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特徵,容易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龍頭企業更容易濫用市場地位優勢,通過強迫商戶或者用戶「二選一」、不公平價格行為、低於成本銷售、限定交易、差別待遇等手段,擠壓競爭對手的空間,但此舉無疑也傷害了平臺消費者的利益。
更有甚者,部分平臺不惜利用人性弱點牟取暴利,例如以普惠金融為名向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高息放貸,誘導沒有消費能力的人超前消費,由此引發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平臺企業的立身之本是打造平臺,進一步發展則要靠公正、開放和多元,但從現實發展看,部分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消費者實行差別化定價;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優勢,非正常排擠和打壓競爭對手,讓平臺不再平等。平臺企業應是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提供服務進而獲取自身價值的經濟實體,通過企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然而「平臺不平」現象的出現背離了平臺經濟的初心。
「平臺不平」現象同平臺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有關。梳理各個平臺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資本的力量已經裹挾了網際網路平臺。各大平臺的壯大,離不開資本力量的推動,但是資本逐利的本性是把雙刃劍。最大化地獲取利潤,最大程度地推高公司的估值,然後包裝上市後讓資本變現,已經是很多公司的標準流程。在包裝上市過程中,往往還會有業績對賭條款,如果被投企業業績不達預期,就要給資本方以補償。在巨大壓力之下,對於資本方來說,相對於沒有強制約束力的公平而言,利潤最大化才是最優選項。
目前我們已經步入數位化時代,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已經相當於國家的公共基礎設施,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應該考慮承擔相應的公共責任,降低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當網絡頭部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傷害到社會整體利益時,與時俱進的監管就顯得至關重要。為了公眾的共同福祉,通過出臺反壟斷法,用法律成文的方式,去限制資本力量對社會福利的侵蝕,正當其時。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也是應時之舉。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講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反壟斷,平臺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