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經濟體量多年未曾再上臺階;不過作為亞洲多年來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的經濟實力依然不可小覷。而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體,日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強大資本的影響,其中的6大「超級財團」顯然起到了支撐作用,他們甚至掌握了整個日本60%的財富。
日本的6大財團巨頭,分別是三井、三菱、富士、住友、三和和第一勸業。相較於美國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財團來說,6大財團在日本的地位恐怕更勝一籌;因為一直以來,日本就是公認的「被財團控制的國家」,6大財團更是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除了銀行之外,這些財團都有一家商社:三菱的三菱商事、三井的三井物產、富士的丸紅商事、住友的住友商事、第一勸業的伊藤忠商事。
以上這些商社,是6大財團的核心對外機構,旗下囊括了日本國內眾多企業巨頭。像人們熟知的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就屬於三井旗下;日產屬於富士旗下;本田屬於三菱旗下;索尼屬於三井旗下;松下屬於住友旗下;日立和佳能屬於富士旗下。除了這些王牌企業之外,日本6大財團控股的關聯公司通常能夠達到上千家,可以說涉及到日本大部分的資源和財富。以三菱財團為例,其資產相當於5個阿里巴巴和2個華為,已經不能單純看作是一個公司或集團。
至於三井財團,則由25家大型公司組成,核心資產包括豐田、東芝、三井住友銀行等等;員工接近25萬人,總資產則達到37萬億日元。住友財團和三井走得比較近,旗下核心資產除了三井住友銀行之外,還包括松下電器、三洋電器、朝日啤酒等著名品牌,是日本公認的「四大壟斷集團」之一。富士財團雖然排名第四,但是實力絲毫不遜於前三位:除了富士銀行、日產汽車之外,日立、佳能、久保田等全球聞名的公司均是富士財團旗下,在精工和電子方面,富士可以說是全球的佼佼者。
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崛起較早,更是出現了孫正義、柳井正這樣的知名「首富」。然而即便富如孫柳二人,卻似乎仍然入不了日本6大財團「法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商業向來推崇集體協作,像孫正義和柳傳志這樣沒有什麼背景、獨自創業成功的富豪,在6大財團眼中有些「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孫正義和柳井正二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劣勢」——他們都是從朝鮮半島遷徙到日本的第三代移民,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日本本土富豪」。這種情況下,孫柳二人從小就受到過各種「排斥」;即便現在「富可敵國」,在相對排外的日本社會,6大財團依然有些「看不上」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