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漢代,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之。」當時太液池西邊建有「曝衣樓」,專供宮女七月七日晾曬衣服之用。到晉朝時,民間出現了向牛女二神祈求賜福的活動,這些就是後來「乞巧」活動的萌芽狀態。
民間相傳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都會在鵲橋的幫助下相見,他們相會的地方是鵲橋。
傳說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偷偷地自由戀愛,且私訂了終身。王母娘娘一怒之下,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懲罰織女沒日沒夜地織雲錦。
話說牽牛被貶下凡之後,投胎到凡間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一年秋天,嫂子讓牛郎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他不知道何時才能有十頭牛才能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安慰他:「孩子,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老人說完話後就消失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在伏牛山腳下找到了那頭病倒的老牛。他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好多天,老牛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原來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被貶下天庭,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老牛還告訴牛郎,自己的腿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清洗一個月才能痊癒。
牛郎不怕辛苦,到處採集花露,悉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直到老牛病好後,牛郎興高採烈地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有一天,老牛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一趟碧蓮池,那兒將有幾個仙女來洗澡,其中穿紅色衣服的那個女子人品最好,你把她的衣服藏起來,隨後穿紅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便聽老牛的話去了碧蓮池,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便紛紛穿上衣裳,像鳥兒一樣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穿無法飛走的仙女,她就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這個小夥子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
牛郎和織女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他們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紙裡包不住火,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發誓一定要派遣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回天庭問罪。
有一天,織女正在做飯,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可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保存下未,然後厚葬了老牛。
突然有一天,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了,可就在這時,王母娘娘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划,剎那間,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橫在織女和牛郎之間。
織女眼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可愛的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王母娘娘看到此情此景,也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所感動,於是網開一面,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並且限定每年七月初七,讓他們全家團圓一天。從此以後,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初七,喜鵲從四處飛來為他們搭橋。
宋朝《歲時廣記》中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除,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河鼓(即牽牛)、織女。」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醉翁談錄》中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說明七夕節在宋元之際已經相當隆重。此外,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