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與數字深度融合的場景時代,無論城市、社區、人居、商業、辦公……新物種以觀念引領、連接效率、內容算法、氛圍設計與數字協作,給未來之城以「場景答案」。
12月8日,36氪WISE2020未來城市峰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36氪聯合場景實驗室發起首屆「年度場景新物種」評選,找尋傳統地產的變革突破,與未來場景的探索創新。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新物種實驗計劃發起人吳聲)
城市文明的核心,絕非無與倫比的建築,而是城市中的人。場景實驗室創始人、新物種實驗計劃發起人吳聲說,「數位化正在以日易月更的速度刷新城市像素,而城市與人的關係,越來越表現為自組織形態與認知進化共同體」。
以下為吳聲演講實錄: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是這樣說的,「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我覺得表面上看起來,36Kr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共同來探討數字城市的進化。但是可能有些人也會非常的意外,為什麼我這次演講的主題叫做「高像素的進化」。換句話來說,當我們在討論未來城市變化的時候,是什麼在定義我們的日常。
今天的城市文明如何定義?民主的意識和人文的精神是我深以為然的。愛德華·格萊澤有這樣一句表達,尤其使城市的運營者所百感交集,就是他非常關注小而美的社區,是如何成為今天的現實。但是長期以來,這種理論和現實顯得脫節。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了,格萊澤所提出的一種期待,正在被數位化、通過場景的建模所顆粒度地反映。正如現在如火如荼的社區團購到底創造了何種真實的社會價值。
城市文明的核心,絕非城市無與倫比的建築,而是城市中的人。
如果離開了去思考城市是數字時代人的尺度,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去定義硬幣的一體兩面。
譬如剛才提到的社區團購,到底是美團和拼多多用以解決自身增長困境的破局方法?還是說社區團購的確有可能重新去定義最微小的近場的服務網絡?如果說網際網路平臺的補貼本身讓更多的夫妻老婆店在好不容易被網際網路賦能以後,又迅速的土崩瓦解,那麼超級APP對我們來講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個問題的發人深省之處在於,當更多的增長者在理解何為增長的黑客,何為用戶增長的一種機制的時候,我們能夠去關心人的尺度,讓真正意義上的超級APP成為新服務賦能的發起和策源。
所以硬幣的另外一面,如果沒有京東物流,沒有順豐,沒有閃送,沒有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可能我們對便捷性的理解又顯得非常乏善可陳。所以時代總是如此的複雜和糾結,需要重新理解城市的智慧節點到底是什麼,否則我們很難理解何為TOD商業。
甚至說我們對於審美,對於設計,對於建築,對於內容,對於業態……更多的一種混合性理解,是不是在智慧的維度裡,去重新展開新的時空觀?沒有對於時空觀本身的判斷,就不會理解為什麼空間是場合,而時間才是場景,這也是我們談論數位化城市的本源。
藝術化在今天表現為日常決非偶然,一代人的一種審美是以我們自身認知的迭代和進化為展開的前提,而這一切敘事邏輯的變化,無非就是在告訴我們:
數字城市正在進入高像素時代。
「高像素」到底代表了車載屏幕的雞肋,還是手機像素解析度到刷新率的突進?到底是一種感染還是入侵?到底是數字孿生,是數字分身,還是數字單身?「高像素」到底代表的是一種模擬,是一種拷貝,還是代表著我們要用新的鏡像語言,來重新理解這個時代的交互式連接和養成?
我們如果不能夠從底層去看待技術和我們的關係,就會誤認為我們正在跑步進入AI時代,卻渾然不知已經身處AI時代的現實和事實。從客廳的智能電視到車載屏幕和手機之間的切換,誰才是虛擬的場景,誰又是現實?
對於高像素,即便從空間的角度也需要有新的理解方法。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新物種實驗計劃發起人吳聲)
關於「高像素」,有4個新空間理解:城市IP、新鮮店鋪、社區聯繫、場景開發。
城市IP是基於抖音的一種引爆,還是社交網絡的裂變式口碑,還是說線上繁榮會倒逼線下繁榮,線上的口碑會倒逼線下的漏洞修復?
在這樣一種眾創、眾籌和共建的時代,原來的big idea正在慢慢被消解,甚至天才的大師在今天已經很難準確面對我們看到的日常複雜。因為不缺靈感,不缺創意,缺的是什麼?缺的是更加耐心的深耕,缺的是更加馬拉松式的運營,缺的是內容。我們心無所依是現實,但沒有駐足的停留之處並不是有限的空間,而是我們的心有所屬。
表面上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超級IP,每個城市都有獨有的屬性和特性。今天為什麼專門邀請了清華大學周榕教授作為整個論壇的閉幕演講,其實也是希望能夠從更加人文的尺度,重新看待城市的兵荒馬亂和生機勃勃,它的繁榮和豐富是怎樣被更加化繁為簡的重新去認知和看待。今天的城市在創建更多體驗、便捷和效率優化的基礎之上,有沒有帶來我們人的一種溫度變化?
今天為什麼要在這裡由36Kr和場景實驗室一起來發布「年度場景新物種」,並不是說我們的評選無可挑剔、毫無瑕疵,更多的時候是希望看到啟發,看到他們從識於微時時如何被所激勵、鼓勵和擁抱。這個擁抱的現實本質是承認新生事物不完美,承認新物種天生有瑕疵,但是我們看到了一束微光,知道如何走向未來。
最近一次在和我們內容研究的小夥伴通電話時,我說要再商業地產的趨勢預測裡面加上一個買手mall,不再是原來理解的買手店,天目裡BiOCK以一個買手mall的形態,對於時尚業的本身不僅是信心的提振,同時也是商業模式的一種神奇。
我相信,無論是喜茶還是星巴克,無論是我們看到的完美日記還是BA事務局,幾乎所有的生活方式的場景變化裡面,寵物友好、工廠店、場景化社群的通路,它們變成越來越多創意者的下意識,又成為越來越多創始人,乃至新公司的標配。
我們不要一驚一乍地去理解這只是一個年輕的創意,而在於去考量藝術本身形成的測量機制,作為底層邏輯的下意識。在這樣一種意識裡,社區聯繫的就不僅僅是物業,不僅僅是物業股上市的蓬勃和被美團、拼多多、社區團購包圍的窘境,而是在於體驗智慧節點的效率重構,是不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這樣一種關於福祉本身的判斷,其實也有賴於我們在看到:
更多的友好性,成為運營者的重心,成為商業模式閉環者的最後一根稻草。生活是數字鴻溝的跨越,而不是數字危難。數據何苦去為難數字難民呢?
我在2、3個月前去銀川,那裡最近才通高鐵。當天晚上陪同我逛銀川建發大悅城的負責人,他講了一句話讓我如遭雷擊。他說也許很多人把我帶你出來逛的這個地方叫做「夜經濟」,但其實這就是你演講裡面所說的「分布式社區」。
我當時在這句對「夜經濟」可以說是相對「膚淺」的總結下,看到了生活蒸蒸日上的態度,我才理解原來煙火是不一樣的。但這更代表,日常的一種與日俱進。
各位,我想今天面向整個地產行業,要提出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並不是我在這裡要向各位去表達,36Kr和場景實驗室推動這樣一個評選本身,還因為我們自己有這樣一種場景解決辦法,源於對品牌價值升維為用戶價值的深刻理解。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新物種實驗計劃發起人吳聲)
沒有什麼比用戶資產基於數據挖掘的一種能力持續性建模,更能代表今天的商業價值和新價值評價體系。我們所期待的是泛化的三個億流量、五個億的客流,還是我的1000萬會員,500萬超級用戶?誰能幫我們渡過不確定,誰能和我們一起穿越周期?
答案顯然是後者。
正因為如此,我並不認為這是廣告,這是內容。我跟越來越多的地產行業從業者和城市治理的運營者,在最近的兩個多月裡面做了大量的深入溝通。當然也是因為36Kr給了我這樣一個信任,他們希望我們能夠更加言之有物,也能夠更加富有針對性。
沒有什麼比用戶運營和用戶驅動更能代表這一輪轉變的深刻共識。固然是技術解決方案,固然是場景的更新和企劃的機制,固然是基於生態會員的權益供應鏈。但是毫無疑問,我們能不能首先從0到1,然後才可以從1到N。
我們今天要向各位拋出的一個重要的命題,也是在於重新來總結:
數位化固然是以日異月更的速度在刷新城市的像素,但是對於城市與人的關系所表現出的自組織形態,和我們看到的認知進化的共同體,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好準備。
這也是我們和36kr發起年度場景新物種的初衷,在這一輪變革裡,機會不僅僅屬於有心人,也並不僅僅在靜侯有緣人,機會是在真正的數位化能力日漸豐沛的基礎之上。
當我們說數字城市正在進入高像素時代,是因為人,人的體驗越來越顆粒度,我們對於體驗本身的評價標準也越來越細節。對於場景本身刷新的預期管理,希望通過訂閱制,通過會員制形成更好的更新。體驗在不斷顆粒度化分解的過程,其實也意味著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機遇。
需求端如此豐沛,供給側何以面對。
期待所有的「年度場景新物種」不僅僅是值得被重視和注視,更是能夠被借鑑的方法論,起而以行,讓每一個夢想都能夠照進現實。
觀念力、連接力、內容力、氛圍力、數字力這五力模型是我們的評選標準,幫助我們去看待誰更代表新物種從脆弱到固化的可能。
當然,我們更加要承認,沒有創新是輕而易舉的一蹴而就,九死一生是一種常態。每一個我們看到的不可思議,其實背後都有它對這個城市人文底色的理解。就像貝聿銘在評價上海洋房建築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毫無疑問,我今天看到的每一抹紅都不是紅,是我期待看到的一種樣子」。
人生本來如此,每個人的名字走應該叫做「紅」。人生也從來這樣,我們總是在認知不斷細分和淨化過程中去創造新的價值,但是我們在致敬這個數字城市高像素進化的過程中,必然路阻且長。
所以給未來城市以場景答案:
場景不是connect,場景不是content,場景從來流動,場景是連接,場景是context。只有理解場景天生流動的現實,才不會滿足於我們已經完成了多少場景的提案。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向今天獲獎的新物種投向些許讚賞,是因為給未來城市以場景答案的這樣一種初始回答,它代表著我們已經開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