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
這是知名作家、單向街創辦人許知遠於2月24日
本應是慶祝單向空間成立15周年的時候
在公眾號上寫下的一句「求助」
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
書店真的撐不住了嗎?
01
單向街書店:無人光顧、業績下滑
被迫發起「自救會員計劃」
許知遠,作為單向空間的聯合創始人
2005年底,他和朋友共同創立了
第一家單向街書店
名字來自本雅明的著作《單向街》
他說「要把巴黎的左岸搬到北京的圓明園」
希望單向街書店成為一個思想上的「living room」
△圓明園的單向街書店
瞬間「單向街書店」擁有了它獨特的氣質
文青們如獲至寶般的頻頻光顧
隨後它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陸續開啟
在秦皇島
由著明建築師董功設計的阿那亞
因「海邊的孤獨圖書館」而走紅
被人稱為「沉寂的精神樂園」
△阿那亞單向空間,圖片來源阿那亞公號(版權歸其所有)
在杭州,令人瘋狂的單向街書店
3層、2800㎡、精選6萬冊書、4萬種文創
被稱為理想主義者的「烏託邦」
但你能想像到嗎?因為這次疫情
單向街旗下的書店無一倖免,全部關門!
而且不僅僅只有這一家
幾乎所有的獨立書店都在經歷著
入不敷出、被迫關門
誰也沒想到2020年
獨立書店會以這樣的方式打開
更沒想到的是
獨立書店,如今已經走到了這一步
這個寒冬,它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就單向街書店而言,在疫情的衝擊下
如今的客流量是平時的十分之一
消費額也大幅度減少
一二月的銷售額和去年同期相比
下降了65%左右
線上的情況同樣「慘不忍睹」
面臨失業的工作人員
無奈在公眾號上寫下這篇文章
——《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
被迫開始「自救會員計劃」
瞬間,整個朋友圈都被這個計劃刷屏了
而單向街書店以「自救會員計劃」的形式
重新出現在公眾面前
收到了來自各方朋友的關心和救助
坂本龍一在微博上轉發了這封求助信
並提及他的父親也是圖書編輯
希望可以盡一點綿薄之力
江疏影看到「自救會員計劃」
轉發並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看書是自我保暖最便捷的一種方式,在這樣漫長的一個寒冬,我們更不能喪失這樣的通路!守護單向街,希望溫暖不再單向
「自救會員計劃」一經傳開
就讓書店面臨的尷尬局面稍有好轉
看此情形,單向街的工作人員希望藉此機會
可以幫助更多的獨立書店「活」下來
隨後,許知遠聯合其他5家書店的創始人
開啟了「保衛獨立書店」計劃
02
為了保衛獨立書店
許知遠直播連線薇婭
而這次計劃讓本來
相隔很遠的兩個名字並列出現在了熱搜裡
許知遠 和 薇婭
薇婭,這個被大家稱為「生意天才」的帶貨女王
一年帶貨超27億元
是直播界當之無愧的絕對頂流
沒想到,她竟然成了這次活動的「救命稻草」
而直播成了危機中的一次「機遇」
第一次「被迫」成為在線主播的許知遠
與5家獨立書店創始人連線直播
一面推薦著書籍、一面一起談論書店的未來
並連線薇婭幫忙賣「盲袋」
不熟悉直播業務的他們
找不到好的拍攝角度,更不會調美顏和濾鏡
甚至開玩笑的稱
直播這個事很需要喝口酒壯壯膽
但好在這場抱團取暖式的直播
吸引了14.5萬觀眾觀看
以盲袋的形式售賣出8000份
收穫了70多萬元的銷售額
這似乎讓獨立書店
有了一絲喘氣機會
初見「小有成效」,陸續地
全國各家獨立書店的創始人都開始了
「線上自我拯救模式」
無論是公眾號、短視頻還是直播、線上分享
他們都在突破自己勇於嘗試
上海 鍾書閣
其中被稱為「最美書店」的鐘書閣
第一次直播收穫了一萬條評論
點讚和打賞超過了三萬條
南京先鋒書店
作為1996年成立的老牌獨立書店
熬過了08年書店倒閉潮,但在這次疫情之下
是歷史上第一次,先鋒書店十五家門店
整整一個月沒有開門
而創始人錢小華選擇用盲選的方式
幫助喜歡讀書的人挑書
錢小華攝
南京 二樓雲書房
二樓雲書房本來的運營模式是
24小時不關燈,免費提供茶水
看書隨意,且只借不賣
但這次,也遇到了麻煩
但好在好心的房東阿姨:
「你們遇到的情況我能理解,你們把書店開好
房租的事沒關係,等稍微寬裕些了再交
到年底也沒事。」
廣州 1200bookshop
1200書店老闆劉二囍說:
「24小時書店,就是為這個城市點燃一盞燈
這盞燈指的不是一盞知識的燈
也不是一盞人文的燈
而是為這個城市增添一絲溫暖的燈。」
在這個特殊時期,開業6年的書店
首次在夜間熄燈,而這盞燈熄滅之後
他們也不得不向自己的讀者求助
南昌 成立28年的青苑書店
有著28年歷史的青苑書店
策劃了《要有光,要有希望,要有書店》的活動
讓城市裡有更多的人在這個特殊時期
也能看到他們最後堅持的倔強
除了這些書店之外,「書萌」的數據顯示
對全國 1021 家書店「2月銷售狀況」的調查中
截至2月5日,90.7% 的書店選擇停業
超過 99% 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即使情況糟糕成這樣
每個獨立書店都想讓自己
能在這個喧囂的城市中留的久一點,更久一點...
可能很多人認為
再堅持半年,等這場疫情完全結束了
危機就會過去,行業寒冬就會成為歷史
但其實書店的告急,早已開啟
2001年到2011年是獨立書店的「黑暗十年」
近五成的獨立書店紛紛倒閉
2010年1月,曾被譽為
「中國最大民營書店」的第三極書局關門
2011年6月
北京著名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停業搬遷
甚至連三聯韜奮圖書中心也不得不「割地出租」
將部分面積出租給咖啡館得以維持生存
那個時候,單向街書店也在經歷同樣的「至暗時刻」
但沒想到熬過了這黑暗十年的單向街
沒有熬過2020的寒冬
此刻,那些把書店視若珍寶的讀書人
他們比誰都更想為這個城市多留一家書店
就像青苑書店創始人在自救一文中寫到:
「有人說,一座城市裡要有一個書店。這話沒錯。「
但他同時也寫到:
」可是,沒有人認真地想過
當一個書店岌岌可危的時候
這座城市要怎樣做才能將它挽留下來? 沒有。」
多少人在心裡盤問過:
「城市飛快發展,書店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答案是「永遠都有」
因為書店本是人類文字文化的聚集地
古今文人駐足停步的休憩所
它們不應該被碾壓在歷史車輪滾滾的洪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