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陸家嘴雜誌
霍中彥,合鯨資本創始合伙人,擁有13年文化產業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經驗,4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新華傳媒戰略投資總監、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投資經理;曾參與新華傳媒、華聞傳媒等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及相關投資。投資了一條、李佳琦所屬機構美ONE,在陸家嘴創投課上深入淺出地為會員剖析了直播電商這個「新物種」。
以下為分享全文。
我們在電商直播領域觀察了很久,在13年前,我在新華傳媒負責戰投,當時我有一個任務,要想辦法讓書店盈利。大家知道,書店盈利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努力探索後發現,真有一個書店盈利了,就是誠品書店。誠品書店是非常典型的內容帶貨,因為書店本身是個內容,書店是可以導流的,導流之後就可以將與書店調性匹配的零售,比如文具、服裝、手工藝品等商品放進書店販賣。所以,內容帶貨是無處不在的,直播電商只是其中一個小分支。而我認為,直播電商是未來零售業的新基建。
直播電商是未來零售業的新基建
首先,拆解一下直播電商,去年,很多人把李佳琦和薇婭當成了2019年的商業新物種。
擺攤前一段時間很火,我琢磨了一下,發現擺攤在石器時代就發生了,也就是交換,交換實際上就是零售。擺攤其實蘊含了零售業最本質的邏輯,但是效率很低,一次只能服務一兩個客戶,如果加個大喇叭,可以服務幾十個用戶,如果加個更大的喇叭,可能服務幾千個、幾萬個用戶,但現在網絡上,同時在線的是幾百萬、幾千萬的用戶。
當擺攤遇見直播,就成為了直播電商。邏輯非常簡單:
古老的行業+新的技術+新的生產力(4G網絡、移動網際網路形態、直播技術等)+供應鏈和物流=直播電商。
那麼,直播為什麼這麼兇猛?因為和圖文時代相比,直播是一個巨大的躍遷,信息輸出的功率發生了量級化的提升。從前網購是看圖片和文字介紹,現在是有人面對面為你介紹商品,兩者的輸出效率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把圖文看作「步兵」,直播就是「炮兵」,一炮下去,炸了一大片。去年,李佳琦和薇婭的交易額都超過了50億,陸家嘴正大廣場一年交易額也就是30億出頭,這就是直播的威力。
有趣的是,有一個衡量直播效率的指標叫「單坑產出」,什麼叫坑?比如薇婭今天晚上播50個商品,就是50個坑,商家要賣貨,先付一筆錢,叫「坑位費」,主播獲得約30%,這個「坑位費」根據主播的等級而言從幾萬到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百萬不等。
直播電商的邏輯
穿透表象去看待商業邏輯,我把直播電商定義為是貨到人的新形態,叫雲逛街。傳統線下零售的邏輯是「人找貨」+「貨找人」。
人找貨:消費者知道要買什麼,直接去買。人找貨的形態主要是男性在做,直來直去,我需要什麼,我找到然後結帳就走了。
貨找人:邊逛邊看,看到什麼喜歡的就買,激發性購物。是很多女性購物的形式。
很多男性不理解,看直播看幾個小時,就為了去搶一下貨。兩種購物方式都各有其用戶,是兩種重要的場景。
在電商時代,流量分發邏輯發生了演變。最早的時候都是集中分發,基於搜索進行流量分發。最典型的就是淘寶和天貓。淘寶天貓本質是廣告公司,它為商家提供了貨架和開店的基礎設施,配合支付、物流,淘寶和天貓賺的費用是廣告費,淘寶有那麼多店鋪,要讓消費者看到很困難,所以必須要投放廣告。
最早運用貨找人的是亞馬遜,我之前在亞馬遜買書,有一個「猜你喜歡」,基於AI算法來推斷消費者喜歡的商品。自從用了這個功能之後,我買書的數量翻了幾倍。因為它確實能很好地通過購買記錄來識別消費者的偏好。後來,京東和天貓都在學這個功能。
第二種叫社交驅動,它的代表是拼多多。我最初在拼多多買東西,並不是主動上拼多多搜索的,而是親朋好友在微信上給你發了一個連結,讓我幫她「砍砍價」,我一看很便宜,也買了,這也不是計劃性購物,是社交驅動的。拼多多做大了以後,成了大流量主,也開始賣直通車了,也有一些搜索方法,這是後話了。
第三種貨找人的形態就是內容分發,李子柒、薇婭和李佳琦都屬於這一類。李子柒非常典型,在Youtube上的粉絲量超過了BBC。李子柒的公司並不是MCN公司,而是品牌公司、食品公司,賣的是各種網紅美食。李子柒的模式是先讓用戶喜歡她的內容:中國傳統的鄉土生活方式,這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順著她的內容,自然而然就會對她的產品感興趣,這個邏輯非常清晰,內容和貨之間要有勾連。這就是內容驅動,內容驅動對於用戶的柔性特徵抓得特別準。
首先,說說「剛性特徵」,用戶的性別、年齡、區域、教育程度、職業等,是比較容易判定的一些特徵。但是,像審美、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柔性特徵」,是很難捕捉的,這種類型的用戶特徵,用內容比較容易識別。
比如,美學是很難琢磨的,只能靠內容來尋找你,於是就有了「一條」。一旦內容出來以後,人貨匹配效率非常高,因為用戶相信一條的品位,就很可能去買它的產品。一樣的道理,用戶認可李子柒的生活方式和美學,就會買她的東西。可見,柔性特徵的匹配是非常高效的,這就是貨找人的內容驅動式邏輯。直播電商的供給形態很像擺攤,消費者的使用場景很像逛街,一言以蔽之,直播電商就是最接近線下逛街體驗的「雲逛街」。
直播的前世今生
再講講直播,直播其實挺悲催的,從來沒有誕生過一個大的平臺,作為「做直播的網際網路公司」。目前僅存的只有映客,但不是流量股。直播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產品形態,永遠只能結合在大流量下面做變現途徑。所有的平臺都可以利用直播這個工具來變現。淘寶直播只是依附於淘寶的一個平臺,快手也做直播,但流量是快手的,不是直播平臺。所以直播的宿命只是變現的手段。
直播不是新生事物,在2015年就出現了。2014年,基於4G網絡的普及,誕生了一大批直播平臺,包括娛樂直播和遊戲直播平臺,但是現在除了映客和遊戲直播,都掛掉了。當時一批娛樂直播平臺,比如陌陌、映客、酷狗,都賺錢了。
從變現模式上看,直播有兩個方向:靠打賞的秀場直播、娛樂直播和賣貨直播。賣貨是廣告屬性,我將廣告和賣貨定位一類。
首先,打賞模式直播的內容方向是娛樂屬性,其主流播主是女性,對應的其主流用戶是男性。這個生意很好做,她架一個直播架子就可以做,這個業務鏈條非常簡潔、非常短。不過這對播主也有一定要求,比如顏值高、身材好,會唱歌跳舞、講段子,情商要高等等。
再來看賣貨的直播,其內容就是電商,所以賣貨直播就特別乏味,就在不停地講播主,為什麼要打折,全網最低等等。其主流播主是男女都有,其中一個很特別,叫辛巴,他是快手的大主播,去年賣了一百二三十億,是李佳琦和薇婭的總和,但是他不太受主流輿論的關注,所以名氣沒有李佳琦大,但其實他才是頭部,是直播帶貨的第一名。播主男女都有,但是用戶絕大部分是女性,目前以男性用戶為主的頭部主播可能只有一個,就是羅永浩。
直播電商的兩個分類
一旦開始賣貨,業務鏈條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如果沒有120分的勤奮,這事沒法幹。所以直播電商對播主的能力要求特別高,還需要機構來幫助播主做功能支撐。反過來說有個好處,如果你沒什麼天賦,但足夠誠懇努力,靠賣貨是能賺錢的。在淘寶直播上不太明顯,淘寶直播是一個典型的流量中心分發的平臺,所以會出現超級頭部,但是尾部很差;快手不同,快手流量分發邏輯是紡錘形的,有很多四五十萬粉絲的主播,流量不算太多,但是賣得特別好,有些賣土特產的主播,一年能賣幾個億,自己賺百八十萬。所以,靠勤奮是能賺錢的,這是帶貨直播的一個重要貢獻。
帶貨直播會成為主流品牌的流量平臺的變現工具,不同的流量主的直播電商也會有不同特徵。有兩類,第一類叫電商直播化,本來就是電商平臺,現在利用直播這個工具來促進賣貨,其代表流量主包括像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三個都已經開始直播了,但是京東和拼多多做得不太好;唯品會,特別適合電商直播,因為電商直播的一個重要場景就是類似於尾貨出清,或者是閃購,拼多多和唯品會都是這類場景。這類方向的賣家的特點是懂貨,對商品特別專業,現在一些傳統的零售開發商也都開始直播賣貨,賣給向他們進貨的商家,現在直播電商也已經進入B2B了。
第二類是直播電商化,本來就是內容側的一個生態位,直播帶貨是廣告之外的另一個變現方式,典型的流量主就是快手、抖音、酷狗、微信等,其中做得最好的是快手,去年直播電商4000億的GMA,淘寶直播佔一半,剩下的2000億中快手佔了1000多億。抖音落後了,就出現了羅永浩的開播。抖音奮起直追,它的方法是塑造一個大的播主,告訴全世界我是可以賣貨的。
酷狗也正在研究這件事情,酷狗是中國排名第一的音樂平臺。聽音樂這件事不分男女,所以其男女用戶各佔一半,酷狗的娛樂直播收入佔130億,收費音樂版權業務佔了1/3,酷狗音樂的大頭靠的是娛樂直播。但是,秀場直播中多為女性主播,打賞都是都男性,也就是說秀場直播收割的用戶只有一半,還剩下一半女性用戶沒有被收割,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事情。酷狗做直播的方法肯定和其他平臺不一樣,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因為每個平臺的玩法都是很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特色。
如果微信也搞直播帶貨就更恐怖了,我覺得微信可能也會試試直播,因為微信的短視頻業務已經開始崛起,短視頻下一步一定是直播,直播之後不可避免的一定會帶貨,再加上微信本來就有微商的傳統,所以我覺得,微信上直播帶貨這件事情不是很遙遠。
這種內容側的直播電商化,賣家的稟賦就反過來了。主播可能不是很懂貨,但他真的很懂內容,有人設、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當然,內容必須和貨是勾連的。什麼樣的內容適合帶貨?有一個號叫年糕媽媽,就是一個媽媽號教你怎麼帶孩子、教育孩子,它就可以去賣嬰幼兒用品,這種垂直領域的內容的用戶畫像很清晰,且內容有助於增加你對這個領域的信用。比如一條,也是靠美學來做泛家居、生活類的內容,它帶的貨一定是美的。內容和貨要一致。
直播帶貨有兩大流派,內容和廣告。有些電商直播的廣告屬性更強,做一場盛大的發布會式的直播,請最知名的主播甚至明星來帶貨,這種類型的廣告屬性更強,有點像代言,增加商品的美譽度和信用背書。
直播電商的演化可能性
目前直播電商主要的場景有三個。第一,新品上架;第二,會員團購;第三,委託出清。
以4位頭部主播來推演一下,未來這些直播機構有哪些演變的可能性。
首先,李佳琦,他是商品端出身的,他的定位很清晰:美妝。他的絕活有兩個:專業的美妝知識和全網最大流量。他對美妝商品非常專業,經常有品牌方帶著還沒有上市的產品過來給他試用,他提出修改意見。李佳琦現在是一個超級產品經理的角色,可以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產品推火。比如現在國產美妝的頭部品牌花西子,就是被李佳琦帶火了,現在的價格比同類美妝貴2-3倍。李佳琦在美妝界的信用可以將一個籍籍無名的品牌直接打造成爆款。李佳琦未來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美妝集團。
薇婭的定位是女性生活的全品類,她的貨不太聚焦在某個細分領域,特點就是品類幅度非常寬。而且薇婭非常勤奮,直播的時間特別長,每次都有50個左右產品。我認為她以後可能會成為線上版的Costco。
辛巴,中國直播電商第一人。他的特點是聚焦下沉市場,在大城市真不一定賣得動。他的模式是主播矩陣,採用非常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每個徒弟負責一個品類,服裝、食品等。他的徒弟也很厲害,有了這個矩陣之後,他的帶貨量就大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辛巴原本是做貿易的,和福建、廣東的很多工廠非常熟悉,所以他可以做貼牌,以後可能會成為線上版的名創優品。
羅永浩,他很特別,男性用戶比例大。他的特色是3C,賣男性用品。他的兩個絕活是:有特色的人設——不將就;對生活美學有自己的理解。他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在線垂直的買手店。前三個主播都在幫你省錢,羅永浩是幫你省時間。比如,你有3000塊的預算買手機,他會告訴你,就買這個,不用再去花時間做功課了。
未來,直播電商不僅僅是便宜,我認為會引發出很多形態,其中,幫消費者省時間也可能是一個形態。現在直播電商還是一個新興的品種,但未來可能會成為主力品種。
中國的社會零售總額大概40多萬億,中國的電商的滲透率20%,也就是8萬億。今年,我認為大概率直播電商的GMA數量會超過1萬億,市場滲透率超過1%。如果滲透率能達到5%左右,基本上就是達到了平衡。
5G會推動直播電商,變成一個基礎設施,首先,因為直播這個業態的崛起和4G的普及有直接關係。通訊對於業態的衍生非常重要,沒有通訊技術是不可能有直播的。到了5G,以直播和視頻為主的內容形態會更加普及,當流量不是個事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多屏直播」,不僅是主播一個人來說,生產環節、研發環節的人都可以一起來講,這時,直播才真正超越了擺攤。還可能出現VR直播,VR之所以沒有崛起,是因為他的算力沒有達到,未來VR頭盔可能輕薄得像紙一樣,戴著VR頭盔看直播,沉浸感更強,商品觸手可及。這時,中國電商就真正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