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冥想,並不是一動不動,而是一系列動態調整的過程。從粗糙到精細,從外在到內在,相信你所覺察到的,並順隨它所給予的信息去做溫柔的試探和調整,一旦確定下來,又進一步深入。
這像極了探險,對世間萬物、內心世界、自然宇宙的探索、覺察、認知,嘗試著把握住那些微小的波動,然後,在相對時間裡,超前的「知」與「行」。
靜坐冥想時,人坐在這裡沒有移動,但是內在的變化卻是持續在發生,呼吸、心跳、脈搏、意念、情感等等,就像是一個精密儀器,系統地運作起來、協調著、平衡著。
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人亦不斷地在變化,即便是在冥想中,依然如此,上坐時、5分鐘後、10分鐘後、半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周期,這種變化一直在持續不斷的發生。因此,不要設限。
正是因為這些變化,讓一切成為了可能。關鍵是要能夠把握住恰當時機下的變化,機遇,是不可複製的推手。比如前些年的股市、房市、電商等等,按照八二定律,八成的人是事後諸葛亮,只有那二成的人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變化,源於萬事萬物都處在波動中。那些微小的波動總是事先形成某種趨勢,而成為某種大趨勢的先兆。
比如,股票行情中的K線圖,一天的波動總是由那麼幾個小時構成,除非受到重大突發信息影響,每個小時或者半小時為周期的K線圖,就提前表現出了相應的趨勢,從而為投資決策與行為提供了相應的依據。
這種先兆,通常成為相對時間裡,具有絕對優勢的「先知」,超前的「知」與「行」。從而,搶佔先機,獲取豐厚回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其實總是為預期而奔波操勞著。比如,升學擇業,選擇的是一種預期;投資是一種預期,有一個預期收益率;甚至婚姻、伴侶等等,選擇的也是一種預期。
面對這種種,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從別人的故事裡尋找到相似之處,或勵志、或自我安慰。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唯一獨特的存在,總是沒有可比性。
更安全可靠的方式,我認為,是在靜坐冥想中,理清思路,找到出路。因為,你自己才是最懂得細枝末節、前因後果的。
《瑜伽經》中說,「心靈受欲望調節,是為了最高者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混合性質。」我們需要藉助靜坐冥想來調節,更好地為自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