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宋體字是用於正規出版的書籍、雜誌和報刊印刷文章正文時,所用的規範字體。不過有些朋友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在我們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傑出的書法家層出不窮,而且各種字體流派也是百家爭鳴,既然我們國家的書法文化這樣多彩和普及,為何會讓宋體字獨佔鰲頭,成為出版界的規範字體呢?今天,我們就來從頭說起。
有人認為,是大奸臣秦檜發明了宋體字。在宋徽宗當政時期,秦檜的官職是御史臺左司諫,主要負責整理各地往來御史臺的公文,相當於秘書長的工作。別看秦檜命中注定是個陷害忠良,令人唾棄的亂臣賊子,但他的學識和書法造詣卻是令人稱道的。在日復一日的公文整理當中,秦檜發現各地往來的公文,不僅字體不一致,甚至在書寫上也極為隨意混亂。那時候宋徽宗已經創造出了名滿天下的瘦金體書法,為了討得聖上的歡心,秦檜就以瘦金體為藍本,結合一些名家的特點,創造出了一種書寫工整清晰,特別適合公文撰寫的字體:秦體,宋徽宗看到以後非常欣賞,並頒布詔書,責令以後各地往來的公文都以秦體作為書寫的規範形式。於是,很多人就認為產生於宋代的秦體字,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宋體字。
不過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些武斷了,畢竟宋體字是用於出版印刷行業的專業規範字體,而宋朝時公文往來是不需要印刷或者列印的。如果說秦體字規範了政府文書的書寫形式,推進了辦公標準化的進程,筆者倒認為是非常貼切的。當然後代的出版印刷行業,對秦體字的工整規範進行了借鑑,也是很有可能的,但僅僅因為秦體字的工整性與宋體字類似,便將兩者劃上等號,恐怕是不太妥當。
由於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的推廣和普及,宋代的印刷技術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宋朝朝廷推行「興文教,抑武事」的政策,使讀書的在民間也日益風靡,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這都推動了印刷行業的飛速發展。宋初書籍的印刷權限還僅限於官府,到後期由於對圖書需求量的增大,政府開放了私人印刷的資質,令大量的印刷書籍湧向了社會。
宋代印製的書籍除了注重內容質量外,對字體也是很重視的,只不過那時候大家都追捧唐代的著名書法家,特別是歐陽詢、柳公權和顏真卿的字體,廣受青睞。有些私人印書局,不僅僅出版流行最廣泛的楷書版,還會出版行書版、金文版來吸引顧客。而不同的地區,也對不同的書法家有各自的偏好,比如說江浙就多用歐陽詢的楷書,四川一帶就更偏愛顏真卿的字體,而福建地區則是柳公權一家獨大的局面。雖說製版的工匠在刻字的時候,未必能夠完全體現出各大書法家的神韻和風採,但當時並沒有一個統一規範的印刷字體需要大家去遵循,更別說創立獨立的宋體字了。
及至到了明代,大興文教,特別是對文教典籍和科舉考試用書的大量需求,更是讓印刷業的發展如日中天。起初大家還是沿襲宋制,模仿宋版書的不同字體來進行排版印刷。但政府發現這樣沒有統一管理的方式,弊病很多,特別是前朝書籍上的很多錯誤得不到更改,會一脈相承地沿襲。為了不誤導讀者,政府後來統一對印刷字體進行規範,各地均以歐陽詢和柳公權的楷書字體為刻板藍本。
古時印刷的刻板多為木製,因刻制「橫」時,多順應木料的紋理,相對容易,筆畫也足夠清晰,而在刻制「豎」時,則需要用力加粗才能克服木料紋理,使字跡更為清晰有力,再加之刻板的工人畢竟不是書法大師,刻刀也不會有毛筆的隨性柔軟。所以大部分刻制出來的字體都會有一定的走形。隨後,又因為需要節省版面等諸多因素,又刻意對字體的長度和寬度進行了調整和官方的規範,使字體更加方正規矩,也就讓印刷的字體越來越成為了橫細豎粗,規矩有型的「工匠體」,也就是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非常整齊劃一,工整有序的「宋體字」。
而對「宋體字」最終的命名是在清代,康熙皇帝為《文獻通考》作序時寫道:「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既然皇帝下了命令,誰還敢不照辦?從此後這種用於書籍印刷的規範字體,便被稱為「宋體字」,並且一直沿用至今。而這種字體明代時傳入了日本,所以在日本又將這種字體稱為「明體字」。
1916年,錢塘人丁輔之、丁善之兩兄弟,在宋體字的基礎上,結合歐體楷書的特點,創造出了橫豎均衡的「仿宋體」。仿宋體字型挺拔俊秀、結構嚴謹、剛柔相濟、韻味悠長,提鋒轉捺間又特別適合鋼筆的書寫。這種字體一問世,便受到當時各界青年才俊的喜愛。民國初期正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大量引進中國的時期,很多有志青年都投身於機械、建築、鐵路、橋梁等專業技術的學習當中,這其中大量的設計圖紙的中文標註,都是使用的仿宋體。長此以往,在所有工程設計圖紙上的中文注釋應書寫仿宋體,就成為了國家標準。到了現代,仿宋體字更是廣泛應用到廣告宣傳、書刊雜誌,並成為了電腦中使用最廣泛的中文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