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末代元帥」去世,他試圖挽救蘇聯的「最後一戰」為何失敗

2020-12-18 騰訊網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5日援引俄國防部消息,最後一名前蘇聯元帥、前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裡·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96歲。作為前蘇聯的「末代元帥」、「末代國防部長」,同時也是「八一九事件」的主要策劃人,亞佐夫曾經在蘇聯行將解體時試圖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而他的這一行動,也在蘇聯解體後招來了不同的評價:他曾被「改革派」以叛國罪投入監獄,但又被普京授予勳章。可以說,俄羅斯對這位元帥如何蓋棺定論,將顯示現政權對蘇聯以及那段解體歷史的態度。

由於曾經在蘇聯解體的最後關頭試圖力挽狂瀾,亞佐夫是當下俄羅斯「懷蘇派」的旗幟性人物。

蘇聯從輝煌到沒落的見證者

亞佐夫被稱為前蘇聯的末代元帥,同時也參加了整個蘇聯自二戰以後的所有軍事行動,可謂是蘇聯和蘇軍由盛轉衰歷程的見證者。1941年,蘇德戰爭剛剛爆發不久,年僅17歲的他自願參軍入伍,參加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庫爾蘭戰役,經歷了整個蘇聯衛國戰爭的歷程。

亞佐夫參加過二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列寧格勒保衛戰

戰後,作戰英勇的亞佐夫被留在蘇軍當中並獲得機會深造,先後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莫斯科步兵學校、總參軍事學院學習。1961-1974年,他歷任團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等職。1974年起擔任蘇聯國防部幹部訓練總局局長之職,1976年擔任遠東軍區第一副司令,1979年改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80年任中亞軍區司令,1984年被任命為遠東軍區司令。

在這一連串履歷當中,亞佐夫最值得一書的成就,是他在1980年擔任中亞軍區司令。在當時,蘇聯軍隊中已經養成了報喜不報憂的風氣,面對阿富汗戰爭的困局,蘇聯上層一度沉浸在戰爭「十分順利」的迷夢中。亞佐夫到任後,對戰局做了冷靜而獨立的判斷,他的報告讓高層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這些報告最終讓蘇聯至少能趕在解體前從阿富汗戰爭這一泥潭當中拔出腿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這一傷口給蘇聯已經衰老的軀體繼續放血。有歷史學者曾經評論稱,亞佐夫在阿富汗的行動,至少讓蘇聯多撐了兩年時間。

亞佐夫視察阿富汗前線,在蘇軍當時報喜不報憂的風氣中,亞佐夫是少有的能認識到這仗不能再打下去的高層軍官之一。

而這多出來的兩年時間,讓亞佐夫走上了蘇聯政治舞臺的中央。

1987年,西德青年魯斯特駕機擅闖蘇聯領空,並最終降落於紅場,引起了轟動,蘇軍的渙散被暴露在世界面前。事情發生後,戈巴契夫指責軍方不作為,並罷免了一批軍方高官,亞佐夫再次以「救火隊員」的身份走馬上任蘇聯國防部長,成為最後一任執掌全蘇聯軍事武裝的人。

然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已經如蘇聯這個國家本身一般暮氣沉沉,在亞佐夫接手蘇軍時,全蘇有一半以上的軍隊面臨軍貼拖欠甚至停發的問題,即便發放的軍貼在當時蘇聯飛漲的物價面前也顯得捉襟見肘。1987年,剛剛上任的亞佐夫訪問美國,身為堂堂蘇聯國防部長,他甚至留下了「我要能拿到美國士兵的工資就好了」這句名言。

儘管如此,亞佐夫還是成為了蘇聯末期最受矚目的人物,1990年亞佐夫晉升為蘇聯元帥,成為蘇聯最後一個獲此頭銜的軍人。同年蘇聯勝利日大閱兵上,亞佐夫擔任閱兵總指揮,在這場蘇聯最後的勝利日大閱兵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然而,當時可能誰也沒有料到,最讓亞佐夫「永留史冊」的是他接下來的行動。

「八一九」事件,他拿槍逼著戈巴契夫交權

1991年8月18日,手持一把手槍的亞佐夫率領三名蘇軍軍官衝進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克裡米亞的別墅當中,宣布「暫時停止」這位蘇聯總統的一切權力,同時將其軟禁。第二天,亞佐夫返回莫斯科,與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八名蘇聯高層領導人一起,宣布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在該委員會發表的《告蘇聯人民書》中,稱戈巴契夫倡導的改革政策已經走入死胡同, 國家處於極其危險的嚴重時刻。委員會連續發布兩道命令,要求各級政權和管理機關無條件地實施緊急狀態,並暫時只允許《真理報》等9家報紙發行。這就是震驚一時的蘇聯「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中試圖力挽狂瀾的亞佐夫

其實,作為一手提拔亞佐夫的人,戈巴契夫與亞佐夫的關係曾經一度非常融洽,兩人的分歧主要是在亞佐夫擔任國防部長後逐步顯現的。身為國防部長,亞佐夫對於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出現的「叛亂」行為予以鎮壓,而默許其這麼幹的戈巴契夫事後又不堪各界壓力,將動用武力的責任全部「甩鍋」給亞佐夫。同時,身為左翼,亞佐夫對於戈巴契夫的「改革」有自己的看法。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亞佐夫最終決定參與政變。

然而,在經濟、民意等多重壓力下,蘇聯軍隊的執行力此時已經完全歸零,「八一九」事件中,緊急狀態委員會動用了眾多部隊執行其命令,但是,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爾欽卻拒不服從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命令,並組織輿論力量進行反擊。在葉爾欽等人的連番「攻勢」下,蘇軍最為精銳的裝甲部隊塔曼師率先倒向了葉爾欽。此後,坎捷米羅夫卡師、圖拉空降兵等精銳部隊也改變了立場,轉而支持葉爾欽。軍隊態度的轉變,導致事件形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此之後,緊急狀態委員會喪失了對局勢的控制能力,「八一九」事件以失敗告終。

八一九事件中的葉爾欽

政變失敗後的亞佐夫被描述為臭名昭著的軍事獨裁者,但在審判他的法庭上,面對軍事政變的指控,亞佐夫拒不認罪,還慷慨陳詞稱:「我是盡個人所能,極力不使國家解體和軍隊崩潰,這個目的驅使我參加了1991年8月17日在克格勃所在地的會議。」關於被指控的違反憲法的罪名,他說「難道總統對之宣過誓的憲法規定了國家和軍隊可以解體、可以破壞國防能力、可以不履行在全民公決中人民表達的意志嗎?」「出於保護國家的動機的人反而被追究刑事責任,而這法律正是國家為維護自身而制定的。我又抓了什麼權了?真是天大的笑話。」

亞佐夫這番「硬漢」表態為他「吸粉無數」,在蘇聯解體後,他成為了俄羅斯懷念蘇聯的群體的一桿旗幟。

1991年12月25日,在「八一九」事件發生四個月後,蘇聯紅旗從克裡姆林宮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羅斯聯邦國旗,亞佐夫元帥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家解體了。

而此時的亞佐夫已經以叛國罪被投入監獄,但3年之後的1994年,葉爾欽政府就迫於壓力宣布對其進行特赦。

2004年11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向"八一九"事件的主要參與者亞佐夫授勳,作為他80歲的生日賀禮。頗為有趣的是,普京在授勳典禮上盛讚了他對國家半個世紀的貢獻。

2004年,普京給亞佐夫授勳曾在俄羅斯國內引發極大轟動。

2014年11月,在亞佐夫的90歲生日典禮上,普京再次授予其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普京還發表講話,稱亞佐夫仍然「身在軍營」,為國家和軍隊作出貢獻。

相比2004年,2014年,亞佐夫90歲再次授勳時顯得更加淡定從容,而俄羅斯給其的殊榮也明顯提升。

普京和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都出席了他的生日宴會

紹伊古還將具有象徵意義的元帥軍刀贈給亞佐夫。

可以說,亞佐夫在蘇聯解體後迅速得到平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俄羅斯眼下政界和民間對過去那段歷史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亞佐夫去世後,俄羅斯國家和普京政府將會給其什麼樣的殊榮和評價,將成為一大看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相關焦點

  • 蘇聯解體後,自殺殉國的最高級別元帥是誰?他的遺言令所有人動容
    解體前夕,戈巴契夫還在全蘇聯進行過一次投票,內容為是否繼續保留聯盟。事實上,有百分之七十八的人投的都是在贊同保留,還有一些則是抵制公投。按照這個結果來看,應該是不會解體的,但蘇聯還是就此解體了。不少人希望挽救,比如說那些曾經的將軍們,他們從二戰走來。
  • 永別了,元帥!蘇聯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
    昨日,蘇聯最後一位國防部長葉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空軍元帥在莫斯科去世。俄羅斯軍事領導人俱樂部負責人尼古拉·傑裡亞賓通報了這一不幸消息。2020年11月25日,沙波什尼科夫送入被莫斯科的一家醫院接受新冠肺炎治療,並且動用了呼吸機。
  • 被歷史忽略的蘇聯名將,屢敗屢戰卻從不氣餒,蘇聯元帥鐵木辛哥
    被歷史忽略的蘇聯名將,屢敗屢戰卻從不氣餒,蘇聯元帥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元帥是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名將,他先後取得了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並獲得了蘇聯英雄榮譽。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面對德國的入侵,這位蘇聯老帥似乎顯得有一些力不從心了。
  • 蘇聯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蘇聯元帥
    鮑裡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1882年10月2日—1945年3月26日),蘇聯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蘇聯元帥(1940),第七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蘇聯第一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 1991年,老大哥蘇聯解體,元帥自殺,為何留下了5封遺書?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蘇聯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蘇聯的阿赫羅梅耶夫元帥,1991年8月22日,在八一九事件失敗以後,這位戰功赫赫的老元帥,穿著元帥禮服,在辦公室自殺。自殺之前,寫下了5封遺書,遺書的內容見證了老元帥的信仰和絕望。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蘇聯末代防長感染新冠去世,類似人物還有很多,長串名單令人扼腕
    戰忽局編外工作室原創據俄羅斯衛通社近日報導,蘇聯最後一任國防部長、空軍元帥葉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去世,享年78歲。他的逝世原因是因為在11月25日被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隨後在莫斯科醫院接受治療,因病情嚴重,醫院為其上了呼吸機。
  • 末代皇帝曾在蘇聯滯留五年,蘇聯待他如何?溥儀:比你們想像的好
    大國對於末代皇帝溥儀,最喜歡用的一個詞就是改造,但問題是這位末代皇帝,在回國之前,已經在蘇聯蹲了五年的大牢,難道說一直以改造鼻祖自居的蘇聯人,對溥儀無計可施?事實上,這是因為蘇聯的收容所,從未關押過一位異國的皇帝,尤其是東方國家的皇帝。
  • 第二次世界大戰:柏林戰役蘇聯攻佔德國首都
    4月21日,他的部隊從朱特博格以北推進,經過柏林以南。這兩項進展都得到北方羅科索夫斯基的支持,他正向維斯特拉陸軍集團北部推進。在柏林,德國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絕望,並得出結論,戰爭已經失敗。為了營救局勢,第12軍於4月22日奉命向東作戰,希望能與第9軍聯合。
  • 蘇聯解體,400萬蘇軍為何無法挽救國家?這些原因很關鍵
    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後,為了順應「新思維」改革,蘇聯軍隊也從1988年開始進行了裁軍。到1991年左右時,蘇軍總兵員下降到了425萬,但實力仍然強大。可是,蘇聯軍隊即便擁有強大的兵力,卻也無法阻止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1990年,蘇聯國內局勢日漸惡化。1991年3月17日,蘇聯舉行全民公決,大部分民眾尚希望保留聯盟。
  • 他是本是蘇聯元帥,卻在二戰中被降位列兵,最終結局悲慘
    他曾經位居蘇聯元帥之位,卻在二戰中被直接降為列兵,被稱為最無能的將軍,下場無比悽慘,他叫做庫利克。 庫利克早年參軍,在蘇聯軍隊中積累了不少的聲望,當時的他,還有這不錯的能力,他帶兵出色,很會打仗,蘇聯紅軍的炮兵部隊就是被他一手建立起來的,可以說,因為給蘇聯帶來了一個強大的炮兵部隊
  • 世界上都赫赫有名的四大元帥,蘇聯的是朱可夫,中國的是此人
    之前就有外國的媒體曾經評選過四大元帥,他們其中的每一個人在世界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我們先來看一下作為法西斯軸心國絕對核心的德國,雖說德國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給其他的國家帶來了傷痛,但如果不考慮這些,只從軍事指揮能力來看的話,德軍的陸軍元帥隆美爾絕對是一個帥才。他是二戰期間德國的三大名將之一。
  • 1991年蘇聯解體,400萬軍隊為何「放棄」了政權
    蘇聯軍隊,又稱「蘇聯武裝力量」(1946年以後的稱謂),是捍衛蘇聯政權的軍事支柱。蘇聯軍隊有著輝煌的歷史與光榮的傳統,自1918年2月23日建軍以來,這支軍隊先後打贏了多次戰爭,極大的捍衛了蘇聯國家的安全。
  • 德國的「斬首行動」,明目張胆的反間計,將蘇聯元帥輕易除去
    因功於1935年成為蘇聯五大元帥之一,他根據一戰期間的經驗和教訓,預見性的總結了未來戰爭的性質和特點,寫下了當時最著名的分析德國軍事的文章《 目前德國的軍事計劃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希特勒政府將要對西方各國展開軍事報復計劃,並將形成對蘇聯的巨大威脅。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到了四月份蘇聯的元帥戈沃羅夫和其麾下的白俄羅斯將領巴格拉米揚將軍的三個方面軍再加上烏克蘭這邊的四個方面軍的共同努力下勢如破竹的已經攻陷和掃清了德國的東普魯士軍團,和德國外圍地區的德軍從蘇聯戰場上潰敗的軍隊殘部,於4月13日佔領了德國佔領的法國重要的戰略城市維也納。
  • 史達林剛去世3個月,朱可夫為何掏槍抵在蘇聯克格勃腦袋上?
    華西列夫斯基有望成為防長,而他與朱可夫是姻親關係,朱可夫女兒嫁給華西列夫斯基的兒子尤裡,這層關係當然要幫。 不久朱可夫又回到蘇聯領導層,1952年10月蘇聯召開19大,朱可夫恢復了候補委員身份。但只是恢復黨內職務,其他並未改變。但不到半年時間,1953年3月5日,史達林突然去世,讓朱可夫看到了希望。
  • 戰功赫赫的蘇聯元帥朱可夫為何在其人生巔峰後鬱鬱而終?
    朱可夫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將軍,他一生功勳卓著。尤其是在二戰期間,朱可夫率領蘇聯紅軍同德國法西斯浴血奮戰,成為了二戰時期蘇聯最高副統帥。他幾乎策劃和指揮了蘇聯所有對德戰爭,包括著名的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和攻克柏林戰役等等。
  • 為何沙俄在一戰中不堪一擊,蘇聯卻在二戰中逆天翻盤?
    俄羅斯軍隊就算不是一戰中一流部隊,至少也處於第二梯隊領先位置。俄羅斯軍隊之所以打不過德軍,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俄羅斯軍隊後勤極差,機動性也非常差,所以說把俄羅斯形容成北極熊,還真的很有道理。俄羅斯和北極熊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血槽特別長,特別扛揍,但是移動緩慢,機動性差。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德國軍隊連續攻克基輔、明斯克等重鎮,迅速深入了蘇聯國境上千公裡。而蘇聯軍隊則節節敗退,軍心渙散。不久後,德軍各個方面的部隊都開始朝莫斯科進發,蘇聯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對於蘇聯來說,莫斯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捍衛國都,史達林下令實行了「堅壁清野」戰術。
  • 他是蘇聯和波蘭雙料元帥,與朱可夫等並稱三駕馬車,譽為逆境英雄
    在二戰軍迷評價中,蘇聯將帥裡面也是有不少傑出人物的,其中和朱可夫、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三駕馬車之一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就是傑出代表。他頭腦冷靜沉穩、處亂不驚,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逆境時期屢建戰功,被後人譽為「逆境英雄」。1945年6月24日,羅科索夫斯基獲得了軍人生涯的最高榮譽。史達林命令他指揮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反法西斯德國勝利的閱兵式。
  • 蘇聯解體,因為戈巴契夫改革失敗?卻不知是蘇聯模式的問題!
    在赫魯雪夫改革中他認為農業發展緩慢才是蘇聯經濟的老大難問題!於是赫魯雪夫選擇了以農業作為突破口並採取了一系類的措施。在初步的改革中效果還挺不錯,蘇聯的農業有了很大的好轉,連續四年都有了大豐收!而這些成就讓他有點飄飄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