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5日援引俄國防部消息,最後一名前蘇聯元帥、前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裡·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96歲。作為前蘇聯的「末代元帥」、「末代國防部長」,同時也是「八一九事件」的主要策劃人,亞佐夫曾經在蘇聯行將解體時試圖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而他的這一行動,也在蘇聯解體後招來了不同的評價:他曾被「改革派」以叛國罪投入監獄,但又被普京授予勳章。可以說,俄羅斯對這位元帥如何蓋棺定論,將顯示現政權對蘇聯以及那段解體歷史的態度。
由於曾經在蘇聯解體的最後關頭試圖力挽狂瀾,亞佐夫是當下俄羅斯「懷蘇派」的旗幟性人物。
蘇聯從輝煌到沒落的見證者
亞佐夫被稱為前蘇聯的末代元帥,同時也參加了整個蘇聯自二戰以後的所有軍事行動,可謂是蘇聯和蘇軍由盛轉衰歷程的見證者。1941年,蘇德戰爭剛剛爆發不久,年僅17歲的他自願參軍入伍,參加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庫爾蘭戰役,經歷了整個蘇聯衛國戰爭的歷程。
亞佐夫參加過二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列寧格勒保衛戰
戰後,作戰英勇的亞佐夫被留在蘇軍當中並獲得機會深造,先後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莫斯科步兵學校、總參軍事學院學習。1961-1974年,他歷任團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等職。1974年起擔任蘇聯國防部幹部訓練總局局長之職,1976年擔任遠東軍區第一副司令,1979年改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80年任中亞軍區司令,1984年被任命為遠東軍區司令。
在這一連串履歷當中,亞佐夫最值得一書的成就,是他在1980年擔任中亞軍區司令。在當時,蘇聯軍隊中已經養成了報喜不報憂的風氣,面對阿富汗戰爭的困局,蘇聯上層一度沉浸在戰爭「十分順利」的迷夢中。亞佐夫到任後,對戰局做了冷靜而獨立的判斷,他的報告讓高層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這些報告最終讓蘇聯至少能趕在解體前從阿富汗戰爭這一泥潭當中拔出腿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這一傷口給蘇聯已經衰老的軀體繼續放血。有歷史學者曾經評論稱,亞佐夫在阿富汗的行動,至少讓蘇聯多撐了兩年時間。
亞佐夫視察阿富汗前線,在蘇軍當時報喜不報憂的風氣中,亞佐夫是少有的能認識到這仗不能再打下去的高層軍官之一。
而這多出來的兩年時間,讓亞佐夫走上了蘇聯政治舞臺的中央。
1987年,西德青年魯斯特駕機擅闖蘇聯領空,並最終降落於紅場,引起了轟動,蘇軍的渙散被暴露在世界面前。事情發生後,戈巴契夫指責軍方不作為,並罷免了一批軍方高官,亞佐夫再次以「救火隊員」的身份走馬上任蘇聯國防部長,成為最後一任執掌全蘇聯軍事武裝的人。
然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已經如蘇聯這個國家本身一般暮氣沉沉,在亞佐夫接手蘇軍時,全蘇有一半以上的軍隊面臨軍貼拖欠甚至停發的問題,即便發放的軍貼在當時蘇聯飛漲的物價面前也顯得捉襟見肘。1987年,剛剛上任的亞佐夫訪問美國,身為堂堂蘇聯國防部長,他甚至留下了「我要能拿到美國士兵的工資就好了」這句名言。
儘管如此,亞佐夫還是成為了蘇聯末期最受矚目的人物,1990年亞佐夫晉升為蘇聯元帥,成為蘇聯最後一個獲此頭銜的軍人。同年蘇聯勝利日大閱兵上,亞佐夫擔任閱兵總指揮,在這場蘇聯最後的勝利日大閱兵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然而,當時可能誰也沒有料到,最讓亞佐夫「永留史冊」的是他接下來的行動。
「八一九」事件,他拿槍逼著戈巴契夫交權
1991年8月18日,手持一把手槍的亞佐夫率領三名蘇軍軍官衝進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克裡米亞的別墅當中,宣布「暫時停止」這位蘇聯總統的一切權力,同時將其軟禁。第二天,亞佐夫返回莫斯科,與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八名蘇聯高層領導人一起,宣布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在該委員會發表的《告蘇聯人民書》中,稱戈巴契夫倡導的改革政策已經走入死胡同, 國家處於極其危險的嚴重時刻。委員會連續發布兩道命令,要求各級政權和管理機關無條件地實施緊急狀態,並暫時只允許《真理報》等9家報紙發行。這就是震驚一時的蘇聯「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中試圖力挽狂瀾的亞佐夫
其實,作為一手提拔亞佐夫的人,戈巴契夫與亞佐夫的關係曾經一度非常融洽,兩人的分歧主要是在亞佐夫擔任國防部長後逐步顯現的。身為國防部長,亞佐夫對於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出現的「叛亂」行為予以鎮壓,而默許其這麼幹的戈巴契夫事後又不堪各界壓力,將動用武力的責任全部「甩鍋」給亞佐夫。同時,身為左翼,亞佐夫對於戈巴契夫的「改革」有自己的看法。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亞佐夫最終決定參與政變。
然而,在經濟、民意等多重壓力下,蘇聯軍隊的執行力此時已經完全歸零,「八一九」事件中,緊急狀態委員會動用了眾多部隊執行其命令,但是,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爾欽卻拒不服從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命令,並組織輿論力量進行反擊。在葉爾欽等人的連番「攻勢」下,蘇軍最為精銳的裝甲部隊塔曼師率先倒向了葉爾欽。此後,坎捷米羅夫卡師、圖拉空降兵等精銳部隊也改變了立場,轉而支持葉爾欽。軍隊態度的轉變,導致事件形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此之後,緊急狀態委員會喪失了對局勢的控制能力,「八一九」事件以失敗告終。
八一九事件中的葉爾欽
政變失敗後的亞佐夫被描述為臭名昭著的軍事獨裁者,但在審判他的法庭上,面對軍事政變的指控,亞佐夫拒不認罪,還慷慨陳詞稱:「我是盡個人所能,極力不使國家解體和軍隊崩潰,這個目的驅使我參加了1991年8月17日在克格勃所在地的會議。」關於被指控的違反憲法的罪名,他說「難道總統對之宣過誓的憲法規定了國家和軍隊可以解體、可以破壞國防能力、可以不履行在全民公決中人民表達的意志嗎?」「出於保護國家的動機的人反而被追究刑事責任,而這法律正是國家為維護自身而制定的。我又抓了什麼權了?真是天大的笑話。」
亞佐夫這番「硬漢」表態為他「吸粉無數」,在蘇聯解體後,他成為了俄羅斯懷念蘇聯的群體的一桿旗幟。
1991年12月25日,在「八一九」事件發生四個月後,蘇聯紅旗從克裡姆林宮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羅斯聯邦國旗,亞佐夫元帥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家解體了。
而此時的亞佐夫已經以叛國罪被投入監獄,但3年之後的1994年,葉爾欽政府就迫於壓力宣布對其進行特赦。
2004年11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向"八一九"事件的主要參與者亞佐夫授勳,作為他80歲的生日賀禮。頗為有趣的是,普京在授勳典禮上盛讚了他對國家半個世紀的貢獻。
2004年,普京給亞佐夫授勳曾在俄羅斯國內引發極大轟動。
2014年11月,在亞佐夫的90歲生日典禮上,普京再次授予其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普京還發表講話,稱亞佐夫仍然「身在軍營」,為國家和軍隊作出貢獻。
相比2004年,2014年,亞佐夫90歲再次授勳時顯得更加淡定從容,而俄羅斯給其的殊榮也明顯提升。
普京和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都出席了他的生日宴會
紹伊古還將具有象徵意義的元帥軍刀贈給亞佐夫。
可以說,亞佐夫在蘇聯解體後迅速得到平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俄羅斯眼下政界和民間對過去那段歷史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亞佐夫去世後,俄羅斯國家和普京政府將會給其什麼樣的殊榮和評價,將成為一大看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