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唯變所適,革故鼎新,生機盎然

2020-12-10 大道知行知行堂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新理念的民族。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九字箴言刻在沐浴之盤上,用以警戒惕勵自己。而這種創新求變的觀念,又與產生於更早年代的陰陽八卦的意象恰相吻合。接下來,始編於殷周之際,作為上古巫文化遺存,由卦象、卦辭、爻辭組成的《易經》,特別是戰國中後期匯集解《易》作品的《易傳》,更是進一步闡揚了這一理念。

創新的實質,是除舊布新,革故鼎新。《說文》釋「創」:「傷也,從刃」,「創」的原意是損傷。學者指出,《周易》中的創新圖變精神體現在生生不已的創化、創造的流變之中。創新化育,不是單純的量的疊加,而是通過除舊布新,實現新質的生成。《革》《鼎》二卦,充分體現了新陳代謝、革故鼎新的基本理念。

《革》卦《彖》曰:「澤中有火,革。」傳統解卦,說是《革》卦屬於異卦,按照卦象分析,上兌為澤,下離為火,澤中有潛伏的火,水火相疊而交迸。水在上澆於下,火在下升於上。火旺水必幹,水大火將熄。二者相生相剋,互不相容,急需變革,也必然出現變革。

《乾》卦《文言》中亦有「乾道乃革」之語。革,就是變革、革新、革命。而《革》卦之後緊接著《鼎》卦,目的就在於彰顯「革故鼎新」之義。《易傳·雜卦》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強調的都是推陳出新,除舊布新。

創新、創造、創化,乃天地之大德。《繫辭》指出:「日新之謂盛德」。以「日新」為「盛德」,所強調的正是創新精神。又說:「天地之大德為生」。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指出,作為「天地之大德」,生的本意是創造。承認「生生之謂易」,就是把世界和人生都看作不斷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變化、不斷創新,才能永葆生機。

創新、創造的指導原則是「順天應人」。《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革命」一詞即濫觴於此。「順乎天」,指順從客觀規律與時代潮流;「應乎人」,指順應人民意志,切合社會需要、國情民心。對此,高亨解釋說:「改革乃自然界與社會之普遍規律,但必須應時之需要。天地應時而革,所以四時成。湯、武應時而革桀、紂之命,所以順天應人。革之應時,乃能成其大也。」充分闡明了實施變革和掌握變革時機的重要性。

荀子關於「順天應人」有如下解說:「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兇,全其惡,而天下去之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古代先哲一致認為,「順天應人」,這是改革、創新、革命所應遵循的準則。《周易》突出闡揚了這一思想觀念。

隨時為變,隨機應變,這是解讀《周易》的象數爻辭,特別是創新、創造、創化意蘊的一把鑰匙。中國古代哲學特徵以及思維方式,反映在認識上,往往偏重時間的流動,凡事以時間為本位,以時間統馭空間。「革之時,大矣哉」。《周易》中多處闡發「時」的觀念。「時」,言簡而意豐,一般理解為審時度勢。《繫辭》指出:「《易》之為書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明確指出,《周易》這部書絕非僵化的經典,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客觀實際為依歸;也就是說,唯有因時而變才能適應客觀實際需要。《周易》反覆強調:「變通者,趨時者也」(《繫辭》);「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卦《彖》辭)。所謂趨時,「正指人事之適應。故古人言變,每言時變」(錢穆語)。而動靜、行止,則是講以時進退的處世之道,苟不知時,無以言變。

創新、創造、創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永葆進升態勢、勃勃生機。哲學家方東美指出:「創新資源正是其原始的『始』,像一個能源大寶庫,蘊藏有無限的動能,永不枯竭;一切創新在面臨挫折困境時,就會重振大『道』,以滋潤焦枯,因此,創新永遠有新使命。縱然是艱難的使命,但永遠有充分的生機在期待我們,激發我們發揚創造精神,創新的意義因此越來越擴大,創新的價值,也就在這創造流程中,越來越增進了。」

《升》卦《初六》爻辭:「允升,大吉」。進而上者曰升,亦有通達之意。《升》卦《彖》曰:「柔以時升。」意為以柔道而進,並順合時機而進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處此時位,猶如樹木從地上不斷向上生長,木得地氣滋養,所以上升。漢代鄭玄曰:「升,上也。坤地巽木,木生地中,日長而上」。而且,這種生長一定是持續的。正如朱熹所言:「木一日不長,便將枯衰。」

說到朱熹,聯想到他在福建漳州任職時,為開元寺題寫的一副對聯:「鳥識玄機,銜得春來花上弄;魚穿地脈,挹將月向水邊吞。」筆下的飛鳥、遊魚生意盎然,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生機活潑的意趣。曾國藩也曾寫過一副對聯:「不除庭草留生意,愛養盆魚識化機。」上聯是說,有意不除去庭院中的野草,為的是欣賞它的盎然生機和盈盈綠意;下聯講,愛養盆魚,是因為通過它們可以親近自然,領悟人生的樂趣,進而識得造化的玄機。對聯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稱賞,特意給自己取號為「不除庭草齋夫」。

朱、曾兩位用的都是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的典故:程顥書齋窗前,茂草芊芊,覆階掩砌。有的朋友勸他加以芟鋤,他說:「那可不行!我留著這些青青茂草,是為了經常能見到造物生意。」程顥還曾在盆中養遊魚數尾,讀書、講學之餘,時往觀之。有的朋友問他:「幾頭小魚有什麼好看的?」他說:「我要觀賞萬物生生自得之意。」這些典章、故事,在《宋元學案》和《河南程氏遺書》中都有記載。

《呂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求新、求變,既是天時、人事的既定法則,更是永葆旺盛生機活力的根本途徑。

清代詩人趙翼的七絕,熱情地詠贊了這種創生變化中所體現的化機與生意:「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王充閭),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二)
    從宇宙的構成講,《周易》真可謂大道至簡,認為宇宙萬物都可以歸為陰性物質和陽性物質;從宇宙的演變上講,《周易》則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在陰陽兩性相因互動中生成和發展的。《周易》的宇宙觀主要體現為整體觀和變化觀。
  • 根據現實情況做調整,唯變所適不是單純的變,而是重在適時調整
    可是,我很坦白講,再講一百年求新求變,它還是不會變的。中國人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爸爸告訴小孩要求新求變。我們聽到的、見到的,都是說不要亂變。自古以來,中國的父兄只跟子弟講"不要亂變",可是再怎麼強調也沒有用,中國人還是會亂變。中國人天生就喜歡變,一個如此喜歡變的民族,還叫它求新求變的話,到最後是要自食其果的。
  • 《周易》10個成語,教你10種為人處世大智慧,調整心態,否極泰來
    在文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千百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你知道嗎?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都源於《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前人的處世智慧。
  • 男孩女孩起名:15個聰明伶俐的《周易》小孩名,好聽又獨特
    《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
  • 《周易》名句起名:10個文質彬彬的新生兒名,詞意雋永
    《易經》自古以來,被譽為群經之首,所以很多人都想從周易中給寶寶取名。比如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清政治家,理學家。名字就出自《易-晉卦》:「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所以,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些出自《易經》中的好名字。
  • 《周易》告誡:決定男人命運的,從不是勤勞,而是謹記3大天規
    懂得改變自己《易經》的「易」,其實就是變化的意思,意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可能一開始就會到達巔峰的,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靠著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財富,這拼搏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困難,但是恰恰就是在困難面前的態度,正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周易》日:「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 《周易》成語裡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漢服微資訊 | 帶您了解更多漢服資訊)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據統計,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對後世影響深遠。
  • 周易取名,易經當中適合男孩的名字
    巧妙藉助周易起男孩名字,不僅只是簡單的為家長賦予心儀的名字方案,它還結合易經的規律,通過姓名中字的形、音、義、數等所產生的五行磁場的誘導力,配合漢字的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對人的起到一種暗示作用,非常有寓意內涵。那周易中適合男孩的名字有哪些呢?
  • 封神演義: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難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創?
    在這個過程中,姬昌沒有閒著,寫下了一步千古奇書,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但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說起周易,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而且,還能聯想到諸多詞條,比如:佔卜、八卦、陰陽、太極、道家等等。實際上,這些聯想有一部分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
  • 《周易》中的「龍」,原來特指的是個古代術數中極其重要的星宿!
    房宿位青龍之中,鬥建所指(有關河圖洛書與房宿的關係,詳見本號《周易》天文曆法密碼系列文章)二、民祀唯房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漆箱上,不僅列有完整的二十八宿之名,而且繪著東宮青龍和西宮白虎。曾侯乙墓上的青龍白虎除了這個天象圖,還寫有這樣一段文字:「民祀唯房,日辰於維,興歲之駟,所尚若陳、琴瑟常和」。這段話中,將房宿稱為「興歲之駟」,地位極其崇高。
  • 周易起名:婀娜多姿的女孩名字,清新脫俗,詞意雋永
    《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陰陽一元論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 《周易.坤》丨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星際之戰
    巨龍,巨大的天體相融合,所釋放的能量形成引力波在宇宙中傳播,引力波進入水輪化成了巨龍,這和「雉入大水為母,雀入大水為蛤」、陽入陰的合成能量不同。戰爭,雙戈而背,戈表示某種能級的穩定狀態,陰陽兩戈相背,互相破壞其穩定,謂之戰,戰則表示混亂,陰陽能級互相消耗,最終達到新的穩定平衡狀態。
  • 《周易》:八卦的真正涵義
    畫卦說 朱熹《周易本義》說:「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太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亳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
  • 《周易》乾坤卦爻辭中的「術數」賞析
    上回說到,《周易》中的乾坤二卦雖然只有短短百字,卻堪稱千古名篇,其中共有「七絕」。這回咱們來說說其中的第六絕:「術數」。我國的「術數」,正如《三十六計》所說,是「術中有數,數中有術」。數與術的結合是非常緊密的。
  • 周易名句全集:才華橫溢的小男孩名字,帶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解釋:「易」在《易經》裡「易」的含義有三個,「變易」,「簡易」,「不易」。「易」有做起來不費事的;容易的意思外,還有變卦,替換等內涵,寓意豐富,字義優美。搭配「仁」字表達仁愛,熱心等基本意思外,還有其初心不變之義,「易仁」的字面理解是,本性善良,溫文爾雅。2.
  • 《周易》入門解讀
    《乾鑿度》謂:"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變易者,其氣也,不易者,其位也。"是說變化在外表的氣,不變是本體的位。東漢未年的鄭康成提出了著名的三易說:"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說文》裡有"日月為易"。另外,筆者發現"周"字為筆畫八畫;"易"字也為八畫;兩字合起來八八為六十四。這裡是否暗含《易經》由八宮(八卦)、六十四卦組成。
  • 邵雍先天學與《周易》丹法小議
    丹經《周易參同契》之所以冠以「周易」之名,是因為《周易》本身也是一部丹經。《參同契》中的先天八卦納甲之法,就是來源於《周易》的卦序(參見本系列第一篇)。邵雍還說,他的全部學問,只在一張先天圖中,這張圖是上古時代的大神伏羲所畫。遠在《周易》的文字還沒有成形之前,它已經在方士們中間秘密地流傳了數千年之久。「先天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