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大選最終結果出爐也引起了外界的普遍關注。翁山蘇姬領導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也獲得了絕對優勢,在大選中脫穎而出。專家認為民盟的勝選有三方面的原因,並且在這一執政黨的領導下,緬甸的發展還是值得期待的。
根據公布的選舉結果,民盟一共獲得了396個席位,這一成績刷新了民盟選舉的歷史。在野黨鞏發黨只取得了33個席位。其餘參選的11個少數民族政權黨一共贏得47個席位。很多媒體都形容這次大選有「壓倒性」優勢,但是緬甸問題專家、緬甸華僑華人青年工商會秘書長亨凱認為,這樣的選舉結果還是比較讓人吃驚的。
民盟獲得大選是有原因的
亨凱稱,民盟從2015年執政開始提出的三大任務(民族和解、修憲、經濟發展)。因此很多人會認為這次民盟獲得的席位會有所減少。但是結果卻讓人意外,緬甸問題專家給出了這一結果的三大原因。民眾對之前軍政府時代的反感;翁山蘇姬的個人影響和其他政黨競爭力並不是很大。
亨凱也認為民眾對軍人政府印象不是很好,翁山蘇姬的個人影響還是很大的,他的魅力很難有人能與他相抗衡。並且民盟在社交媒體上也對他不斷進行宣傳,加上之前本來就有的形象,所以民眾對他的印象還是不錯的。
另一方面,其他在野黨的表現也確實不是很理想。據緬甸當地報導,鞏發黨主席吳丹在今年10月參選區選舉的一場集會上說道,他和他的妻子、孩子都沒有「穆斯林或者中國人」血統。這一言論很快就遭到了批評,認為這是民族主義在作怪。
吳丹沒有爭取更多人的支持,反而表現出對其他民族的排斥。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在野黨的支持率。這次大選,很多民眾都是出於無奈,因為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其他政黨的表現確實不盡人意,他們很難獲得民眾的支持。
在民盟的帶領下緬甸發展還是比較樂觀的
未來民盟還是要解決之前提出的三大任務,但是目前看來似乎不太樂觀,民眾對此也沒有很大信心。這次選舉還暴露出緬甸的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強。這種分化導致三大任務的實現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現在的民盟也有一些優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主導性地位不斷加強。民盟經過這幾年也學到了很多,相比2015年執政的時候經驗更豐富了。民盟對華關係不會發生變化,中國和緬甸的關係將會越來越好。
免責聲明:本文由海峽資訊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信息參考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