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周等待,緬甸老百姓盼來了大選結果——國務資政翁山蘇姬領導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民盟)獲半數以上聯邦議會席位(含軍人非選舉議席),將繼續執政。
分析認為,大選結果不出意外。民盟執政近五年來社會發展穩健,周邊關係處理得當,獲得民眾認可。而其政治對手——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受制於軍方背景,並未贏回民心。不過,民盟在首個5年執政「蜜月期」之後,能否在第二個5年繼續推動社會轉型,考驗其執政能力。如何在疫情之下提振經濟、推動民族和解,以及發展與各國的關係,將成為主要挑戰。
又一次機會
此次選舉,是緬甸擺脫約半個世紀之久的軍政府統治以來的第二次大選。5年前,翁山蘇姬帶領民盟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但由於緬甸憲法限制有外國配偶或子女的候選人,翁山蘇姬無法成為緬甸總統,使得她在2016年以出任國務資政(兼外長)的方式成為緬甸事實上的領導人。
而民選政府成立後,軍方的光環並未褪色。根據2008年憲法,四分之一的議會席位是為軍方保留的,也就是「軍人非選舉議席」。這讓軍方牢牢掌控著三個關鍵部門,即內政、國防和邊境事務。「在此背景下,翁山蘇姬不得不與仍然強大的軍方分享權力。」法新社稱。好在,民選政府與軍方在過去5年基本維持著較為緩和的關係,民盟的施政得以有序推進。
對社會轉型寄予厚望的民眾對大選異常期待。儘管新冠疫情肆虐,今年的投票率依然高達88%,超過了2015年的80%。大批民眾從上午6時就前往投票站排隊,民盟的黨旗一度售罄,製作單價飛漲到13000緬元(約66元人民幣)。民盟選情的火爆,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此前分析人士的預判——民盟再度勝選幾乎板上釘釘,79%的受訪者把翁山蘇姬視作緬甸最值得信賴的政治人物。
選舉結果不出意外:在476個聯邦議會席位中,民盟贏得396席,比上屆大選多收穫6席。第二大黨鞏發黨獲得33席,比上屆大選少9席。此外,緬甸11個少數民族政黨共獲得47席,成為議會中一支重要力量。其中撣族民主聯盟獲得15席,成為最大的少數民族政黨。
根據選舉程序,新一屆聯邦議會將於2021年2月初舉行首次會議,並於3月結束前推選新總統和副總統,由新總統負責組建新政府。
中國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瞿健文表示,緬甸大選反映了民意取向。緬甸本是東南亞富庶之國,然而約半個世紀的軍政府統治,導致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更成為一塊心病。因此,與軍人集團關係密切的鞏發黨難免受到民眾反感,它在2010年民盟未參選的情況下尚能維持統治,而一旦2015年民盟加入戰團,民眾就看到了更好的選擇。2016年民盟上臺後,表現也可圈可點——國內社會經濟保持穩健發展,周邊外交關係處理得當,整體國際環境也對它有利,因而被民眾所認可。
但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民盟執政期間致力推動的改革措施與和平進程,還不足以交出令民眾信服的「亮麗成績單」,只是老百姓仍願意給它機會。「就像有人說的,民盟經歷了第一個執政蜜月期,第二輪執政可能還會是蜜月期。民眾對社會的轉型發展抱以足夠的耐心。」
日本《產經新聞》也認為,民盟五年前作出的多項承諾並未兌現,期待和平的民眾失望情緒也在蔓延,但作為民盟「票倉」的基層民眾,依然在大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少受訪者告訴《緬甸時報》,他們投票是為了支持翁山蘇姬,雖然對民盟不是非常滿意,但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能否移除「絆腳石」?
面對第二次機會,翁山蘇姬能否抓牢?能否像民盟說的,移除「民主化轉型的絆腳石」?分析人士認為,民盟至少面臨三大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經濟治理。
在仰光工作的歷史學家吳丹敏(Thant Myint-U)預計,翁山蘇姬將繼續把重點放在一些優先事項上,比如推進與少數民族的和平進程以及與中國的關係。但首要任務當數經濟。
亞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有近25%生活在貧困線下。雖然2011年開放以來,緬甸經濟增長率每年約為7%,但預測顯示新冠疫情將使今年的增長率降至1.8%。
日經新聞網指出,疫情導致緬甸的主要產業——服裝和旅遊業受到重創,政府不得不做出平衡。10月中旬,政府解除了部分居家令,同樣被廢除的還有「對乘客進行二維碼登記」的規定。政府很快將宣布一套名為「緬甸經濟復甦和改革計劃」的政策,以吸引外國投資和增加就業。
吳丹敏說,緬甸的經濟轉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自由化問題,而是需要根本的結構性改革——從過去25年形成的任人唯親模式轉變為綠色、可持續和工業化、城市化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軍與民地武不時上演的衝突也使經濟治理失色。這些都意味著緬甸實現全面轉型需要更長時間。
民盟的第二項挑戰,是推進和平進程。
瞿健文認為,民盟執政期間,民族和解的大趨勢是好的,但存在一些棘手的頑疾。一方面,民族和解大會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沒有參與,所籤協議的覆蓋面和合法性受到質疑。另一方面,羅興亞人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處理。西方更是以此向翁山蘇姬興師問罪,撤回了之前授予她的「榮譽公民」「良心大使」等獎項。
許利平認為,沒有和平進程,也就沒有政治穩定。這是擺在翁山蘇姬面前的重要課題。如何與民地武達成妥協,實現停火,考驗政府智慧。最新情況是,緬甸軍方將成立和平協調委員會,促進與民地武之間的溝通。至於羅興亞族群問題,管控起來也很有難度,它涉及與大緬族主義、軍方利益等因素之間的協調,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最後,民盟還需要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開拓對自身有利的外交局面。
此前,由於羅興亞人問題,緬甸與西方關係出現波折。外界注意到,就在緬甸大選結果公布後,美國、歐盟、英國一面稱讚緬甸的「民主進程」,一面又對「緬甸取消部分地區民眾選舉權」指指點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更是直接暗示:華盛頓「擔憂」羅興亞人等團體被剝奪選舉權。
瞿健文認為,西方在民族問題上對翁山蘇姬施壓,源於推崇「人權」和「價值觀外交」,而緬甸則是出於民族和國家利益考慮,兩者生出矛盾在所難免。但雙方的根本利益並無太大衝突,預計雙邊關係還會繼續發展。尤其當西方從疫情中緩過來後,對緬甸會有新的需求,因為當地勞動力成本低,資源豐富。
在瞿健文看來,翁山蘇姬贏得第二任期後,執政地位更穩固。緬甸的國際環境也會越來越寬鬆——它的立場在東協內部受到大部分成員國肯定;與印度、日本等國(分別對緬開展防務、投資合作)的關係在過去5年發展較快;與中國的關係更是邁上新臺階,習主席在年初出訪緬甸,共慶建交70周年,推進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可以說,中緬關係發展得比以往更加健康、迅速。
許利平認為,民盟會繼續秉持大國平衡外交,由於緬甸實行「民選-軍政府」混合體制,除非翁山蘇姬對軍政府態度發生根本變化,否則緬甸與西方因羅興亞人問題而產生的對立不會輕易扭轉。此外,以拜登為首的民主黨人比較關注人權、民主議題,民盟政府與美方在這一層面可能產生更多互動。對於中國而言,仍然是繼續圍繞兩條主線展開對緬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在緬甸和平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緬甸民眾再次給予民盟執政機會,民盟在未來五年必須有所建樹,特別在經濟發展上。」許利平說,「這也需要通過與中國的合作兌現承諾。」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