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瓷|麥森瓷器和中國那些數不清的關係

2021-01-18 瓷訊


凱恩德勒的經典之作「雪花球」

麥森瓷器專賣店裡的一組餐飲器皿

麥森瓷廠的廠房建築窗戶上麥森不同時期的款識

  在德國有三百年歷史的麥森瓷器,以其奢侈、高雅、皇家品質而馳名德國和世界。麥森瓷器也是歐洲最早生產出的硬質陶瓷即瓷器,是歐洲瓷器的搖籃。曾以收藏中國、日本瓷器著名的德國薩克森州選帝侯奧古斯都強力王,因其對於東方瓷器的狂熱,促成了麥森瓷器的誕生。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麥森瓷器和中國瓷器都有不解的關係……

  名稱和品牌

  緊鄰德國薩克斯州(德文Sachsen)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的麥森(德文Mei en),是歐洲最早生產出硬質陶瓷的地方,其中文名稱有三種,通常稱作麥森或邁森,來自其德語或英文發音,也有的譯作梅森。當提到麥森瓷器的時候,都寫作Meissen瓷器。

  麥森瓷器專指由地處麥森的麥森瓷廠生產的瓷器,從約1710年開始作為薩克斯選帝侯的皇家創燒瓷器發展到今天,一直被皇室、貴族和豪富所追捧,三百年來其價格一直極其昂貴,並成為德國的著名奢侈品牌之一,還擔任一些國家訂製的外交瓷器的角色。

  奧古斯都強力王的中國瓷器熱

  麥森瓷器的創燒,得益於奧古斯都二世強力王(1670/05/12-1733/02/01)(德文August II der Stark)的支持。這位選帝侯在位期間,國庫豐厚,並被冊封為波蘭國王。直至今天,他仍是德勒斯登歷史上最著名的選帝侯。在易北河邊的廣場上建有其鍍金雕塑,和對岸的宮殿建築群遙相呼應。而在宮殿附近由麥森瓷廠燒制的瓷磚組成的長約百米的王侯隊列圖壁畫中,奧古斯都強力王的形象也被十分突出地表現出來。奧古斯都二世一生對中國乃至日本的瓷器有著狂熱的追求,這和當時整個歐洲盛行的一種對神秘東方以及瓷器的熱情是分不開地。從17世紀開始大批量抵達歐洲的東方瓷器,在還未生產出瓷器的歐洲頗受歡迎,而其高昂的價格又使其成為皇室、貴族用來炫耀的財富。由於瓷器具有不腐蝕、無雜味、易清洗等優點,比早期的金屬餐有優勢,即使和一些錫釉陶器來比較,瓷器白色的胎質和精密的胎體也令其相形見絀。除了用於餐飲,很多中國瓷器專門用來作為裝飾和收藏品。由法國路易十四太陽王 Louis XIV (Louis-Dieudonné) 所建的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建築凡爾賽宮,其內富麗堂皇、金碧輝煌,處處可以見到中國瓷器的擺設,並有專門的中國陶瓷室,帶動了歐洲其他皇室對於類似宮殿的建造和裝飾效仿。奧古斯都強力王於1687-1689年的旅行中經過義大利,看到路易十四的新宮殿,返回德國後,即任命其宮廷建築師馬特烏斯·丹尼爾·珀佩爾曼(Marcus Conrad Dietze)陸續在德勒斯登建造茨溫格宮(Zwinger)以及周邊的歌劇院、日本宮等。今天,在德勒斯登茨溫格宮殿中,展示了來自17、18世紀中國和日本以及麥森早期的瓷器。奧古斯都強力王收藏的中國瓷器主要是從晚明到清初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以及福建德化的白瓷和宜興紫砂壺。清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在他的收藏中佔有重要的比例。同時,還有部分帶有其薩克斯選帝侯家族鷹紋徽章以及以歐洲的基督教、神話傳說為主題的訂銷瓷,多為廣州加彩。這些瓷器,大部分在17世紀重要的歐洲博覽會中心萊比錫購買,購買價格頗為昂貴,被冠以「白金」之譽。最令人震驚的是1717年春天,奧古斯都強力王以贈送600名騎兵的代價換取了腓特列·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收藏在柏林夏落藤堡(Charlottenburg)和奧拉寧宮殿(Oranienburg)的151件龍騎兵花瓶(Dragoon vase)的饋贈(參見Porcelain Collection Dresden),目前收藏在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中。這些瓷瓶為景德鎮康熙青花瓷瓶,裝飾為繁密的多層次構圖的中國傳統荷花、蕉葉類紋飾,並以其中間一層的龍圖案最為醒目。這樣高昂的交換價值是中國康熙外銷青花瓷器中頗為罕見的。隨著奧古斯都強力王的中國瓷器收藏的日漸豐富,進一步激起了他在自己的領地上生產瓷器的渴望。而恰好在此時,「著名」的鍊金師弗裡德裡希 柏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來到了薩克森州。柏特格本是為普魯士國王腓特列大帝工作的鍊金師,曾聲稱自己找到了鍊金的方法,但多年實驗無果後,面臨入獄的風險。奧古斯都強力王將柏特格請到薩克森州的城堡中,希望他能夠生產出自己夢寐以求的「白金」瓷器。

  麥森瓷器的創燒和發展

  柏特格來到薩克森州後,經奧古斯都強力王安排,在德勒斯登附近麥森的中世紀遺存的阿爾布萊希特城堡(Albrechtsburg)中進行瓷器的燒造實驗,參加實驗的還有當時薩克斯州的一些物理學家。為保證配方不被洩露,實驗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而緊鄰易北河的阿爾布萊希特城堡是最適合的地方,即使今天走進城堡內參觀當時的工作室,也仍能感受到一些陰森和封閉。雖然中國的制瓷配方對歐洲保密,但是中國外銷瓷器尤其是一些破碎的瓷片等,必然是其實驗中的重要參照物。這位曾聲稱可以燒造出黃金的鍊金師雖然沒有煉成金子,但經過一次次實驗後,成功地燒造出了硬質瓷器。實驗初期並不是非常順利,然而,1707年,當柏特格和助手們在附近尋找瓷器原料的時候,不僅選擇了附近的瓦爾登堡市(Walsenburg)的土礦,並且從科迪斯地區(Colditz)取礦,而這兩地的礦中含有對生產瓷器最為重要的高嶺土(Kaolin),在隨後的實驗中他們還添入了助熔作用的類長石礦(Alabaster),從而成功地燒造出類似瓷器的熾器。1708年1月15日是白色硬質瓷器的燒成配方首次被記載下來的日子,這一天也被傳統觀點定為歐洲真正意義上的硬質瓷器的誕生日(參見Urich Pietsch所著Early Meissen Porcelain)。

  在1710年5月萊比錫的東方貿易展會中,麥森瓷器產品首次參展,受到了歐洲各國的關注。此後的二三十年,麥森瓷器繼續發展各種裝飾手法,從最初模仿中國、日本瓷器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在麥森瓷器發展的初期,彩色裝飾釉並沒有完全實驗成功。影響麥森瓷器裝飾的重要人物是來自德勒斯登的金匠約翰·艾銘格(Johann Jacob Irminger,1635-1724)。根據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瓷器館館長烏裡奇·皮奇教授(Urich Pietsch對在早期麥森瓷器發展的研究,艾銘格最早運用人物雕塑和浮雕裝飾瓷器,從而促進了麥森早期浮雕式瓷器的發展。而對於麥森瓷器的彩釉繪畫裝飾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則是約翰·格裡奧·海洛特(Johann Gregorius H roldt,1696-1775)。他出生於德國耶拿,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瓷器作坊工作,到薩克斯州效力於奧古斯都強力王時,帶來了藍色和紅色兩種裝飾釉彩。在此基礎上,到1731年,他已經成功創燒16種釉上琺瑯彩,麥森瓷器也從最初的單色青花或紅彩等裝飾迅速發展出豐富的琺瑯彩裝飾,並促進了麥森瓷器自身裝飾紋樣風格的形成。

  此外,著名的雕刻師約翰·約阿西姆·凱恩德勒(Johann Joachim K ndler,1706-1775) 也是麥森瓷器發展的重要奠基人,被冠以「瓷器雕塑之父」的美稱。他燒造的麥森瓷器雕塑形象生動、細膩,從大型的動物造型、生動的人物形象到細膩的花卉局部,無一不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最早的一批作品是在麥森瓷器創燒初期,應奧古斯都強力王的要求而設計的一組形態偏大的瓷器雕塑群,放置在日本宮內,以亞非珍禽異獸為主要內容,包括孔雀、大象、犀牛等,組成了一個具有異域情調的伊甸園。今天這組瓷器雕塑和其他瓷器一起在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殿中展覽,據皮奇教授解釋,由於當時奧古斯都強力王身體狀況日漸惡化,為趕工而縮短了原本計劃的坯體乾燥所需得時間,在上透明釉入窯燒造後出現了很多窯裂。為避免二次燒成中的更多損壞,這批瓷器沒有再進行釉上彩繪裝飾,以純白的素雅之色陳列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之後在麥森的四十餘年工作中,凱恩德勒不斷地設計出一批又一批的經典形象,包括猴子管弦樂團、各類當時流行的義大利喜劇角色以及豐富多彩的歐洲人物形象等等。陳列於麥森瓷廠博展區的一組典雅的白色天鵝餐具也出自他的手筆。人物雕塑也成為麥森頗具特點的一類作品。傳統的麥森瓷廠的人物瓷塑製作,每個人物形象的四肢、頭部等不同部位都分別由專門的模具製作,用泥漿粘合成一體後,再上釉施彩燒成。胸帶、頭花等局部裝飾需要手工另外製作。這些瓷器雕塑形象歷經三百年仍繼續被麥森瓷廠模仿生產,數以萬件的模具也被保存沿用,成為麥森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其他歐洲瓷廠經常模仿生產的一類作品。此外,凱恩德勒尤為著稱的還有通過手工捏造的細小繁密花瓣聚集在一起表現的「雪花球」 (Snowball Blossoms)。這件經典之作被收藏在阿爾布萊希特城堡中,其上攢連在一起的手工花瓣顯得優雅而高貴。一些茶壺、花瓶、碗盤等麥森瓷器也會運用到這種裝飾工藝。今天,這樣的瓷花仍然在麥森以傳統的方式生產,價格昂貴,甚至以單朵的形式裝飾在昂貴的黃金戒指上。

  麥森瓷器和中國瓷器的淵源

  麥森瓷器的發展和中國瓷器有一定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早期麥森瓷器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包括混合歐洲元素的仿中國瓷器,以及想像的東方風格主題繪畫裝飾瓷器。而後期的包括陶瓷雕塑在內的典型麥森風格瓷器,則和中國瓷器關係甚微。

  麥森對中國瓷器的模仿

  在麥森瓷器的燒造初期,奧古斯都大帝收藏的中國和日本瓷器是麥森瓷廠模仿的主要對象。對於中國瓷器的模仿範圍比較廣泛,不僅有類似中國紋樣主題的青花、粉彩瓷器,也有以釉彩為主要裝飾的德化白瓷、青瓷,甚至霽藍釉、黑釉瓶等,還有類似宜興紫砂效果的彩釉瓷器。但相較於這一時期的中國瓷器,麥森瓷器在模仿中非常擅於融入自身的審美觀,包括對於歐洲器形、紋樣的設計,以及裝飾上所追求的精緻細膩。

  在釉彩裝飾技術還不成熟的麥森瓷器生產初期,即1710年左右,麥森對於中國瓷器中德化白瓷以及紫砂壺的模仿很多。「德化白」在奧古斯都的收藏中也有一定的數量,最具代表性的德化白瓷立觀音像就曾被多次模仿。麥森瓷廠的工人利用現有的觀音像進行翻模,再修坯罩透明釉燒成。由於燒成過程中的自然收縮,麥森早期的仿中國德化觀音像和原作類似,但尺寸上約小30%,這也是麥森對德化白瓷的模仿中和原作最為一致的產品。早期麥森白瓷以瓷壺、瓷杯為主,單純的白色瓷坯似乎不能滿足歐洲貴族對於精細瓷器的需求,因此這些茶壺的壺身常常運用中國陶瓷裝飾中也有的貼塑裝飾手法,即在器物坯體表面粘貼一些黏土做成的輔助性的花、葉形裝飾,再統一罩釉燒成。麥森瓷器生產早期,另一類和中國瓷器相關的是對宜興紫砂壺的模仿,但這種模仿僅表現在釉色、造型以及裝飾手法上:宜興紫砂屬於陶器,而且表面無釉,壺的顏色即紫砂土的本色;而麥森早期的仿宜興紫砂壺所制產品均為瓷坯上加醬彩燒制,裝飾的淺浮雕很接近於宜興紫砂所盛行的堆花裝飾手法。

  隨著對裝飾彩釉的探索逐步深入,釉下鈷料的繪畫開始出現在麥森瓷器中。初期的麥森青花瓷對中國青花瓷多有模仿,尤其是在奧古斯都強力王期間收藏的繪畫精美的清代景德鎮制康熙青花,成為麥森青花瓷的參照。儘管如此,麥森青花瓷在繪畫手法上更加強調細膩的筆觸和精緻的勾勒,而盛行於明代民窯中的常見的寫意手法並沒有被接受。同時,即便是選擇常見的中國青花主題,在表現上仍有明顯的偏好,精緻的花卉主題常常用經過處理的細膩筆觸表現,而如明末常見的帶有吉祥寓意但罕見於歐洲的螃蟹紋,即使在收藏中也常見到,卻不是模仿的對象。此外,一些紋飾在模仿中還產生了帶有偏差的表現結果,比較典型的是此後在麥森青花瓷器上一直流行的洋蔥紋,其實最初模仿的是青花瓷盤邊飾上的瓜果紋,但是由於在歐洲罕見類似的形體偏小的瓜,反因瓜稜紋的出現而將其聯繫到歐洲常見的洋蔥頭,並在此後成為流行紋飾。事實上,在模仿中國青花紋飾的過程中,麥森的繪師很快脫離了純粹的臨摹,而表現出自己的繪畫風格和新的構圖方式。這件藏於德勒斯登茨溫格宮中的花瓶由麥森瓷廠的著名青花繪瓷師約翰·埃爾夫艾德·施達德(Johann Ehrenfried Stadler)在1723年所繪,屬於一套五件陳列青花瓷瓶之一。這些青花瓷瓶很多用於在不需要暖氣的季節裝飾壁爐,18世紀歐洲的很多宮殿都流行這種習慣,直至今日,還可以在凡爾賽宮、夏落藤堡等宮殿中看到保存或復原存放的這類裝飾。最早擔任這種裝飾功能的是康熙時期的青花瓶,數量常常為三到五件一套,由裝飾一致、尺寸偏大的瓷觚、瓷罐或瓷尊組成,後來五彩、粉彩乃至日本的描金彩繪瓷罐等都有這一類的套瓶被歐洲收藏。這套瓷器的生產正是沿襲了這一傳統,位於正中間的這件瓷瓶在器形上和觀音尊類似,結合了中國青花流行的博古圖、花鳥、孔雀等主題。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腹部裝飾的博古花瓶中間所繪的人物,所佔構圖比例並不突出,兩個亞洲形象的人物對坐在一件大花瓶的兩側,手持折枝花卉,雖然身著亞洲人物常見的帽、袍,腿足部卻是這一時期歐洲流行的靴,袍的長度也接近於當時歐洲的服飾。花瓶上方有飛翔的孔雀。構圖飽滿,繪畫筆法非常細緻,但是沒有運用分水手法,和康熙青花有明顯的區別。麥森的青花瓷器直至今天仍然在市場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飲食器皿中,傳統的紋樣一直沿用。這組在麥森瓷器專賣店裡的餐飲器皿中,細膩精緻的青花繪畫筆觸而少有分水暈染的技法和中國的青花繪畫方式也所有不同。

  麥森瓷器的繪畫裝飾,隨著海洛特對釉色的不斷豐富和擴展,不同風格的釉上粉彩裝飾也開始流行。奧古斯都宮殿中收藏的部分康熙粉彩瓷上的仕女庭院、花卉等紋飾被模仿,並與原作無太大差異,但是填色沒有暈染效果,而部分顏色如藍、綠色等也較中國粉彩偏亮。但是就琺瑯彩瓷的發展來看,麥森更傾向於模仿日本彩釉瓷器,包括常見的伊萬裡瓷器、柿右衛門風格的紋樣,尤其是琺瑯彩結合大量金彩的裝飾技法的運用,促進了麥森釉上彩繪瓷器裝飾風格的形成。

  麥森的東方風情彩繪瓷

  典型的歐洲東方風格(Chinoiserie)的裝飾主題喜歡將中國或者說東方人物放在一個理想的天國世界中。這也影響了麥森瓷器的繪畫風格。在1722年到1740年的二十年間內,麥森瓷器從模仿中國或日本的以花卉、珍禽異獸等為主要題材的紋樣轉變為自身的一種發展的東方主題紋樣的繪畫,突出的特點是以東方人物為主要裝飾形象,並輔以比例較大的描金裝飾。這一時期麥森瓷廠的著名瓷繪師,即創燒多種裝飾性釉彩材料的海格特,繪畫的大量麥森彩瓷紋樣都是表現一個中國人物處在理想的庭院或自然風景中的主題,這也是一種東方異域天堂的描繪。這樣的主題在18世紀上半葉的整個歐洲都頗為流行,一些紡織品、雕塑等上面也有類似圖案。這些出現在麥森瓷器上的東方人物形象,很多來自當時一些在中國或亞非其他地區旅遊過的歐洲人所繪畫並發表的銅版畫,和中國外銷瓷器上的中國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區別。畫面的內容多為宮廷中的官員形象,如收藏在德勒斯登茨溫格中的這個花瓶,黃釉開光的花瓶腹部和瓶蓋各留有兩個開光,開光內為中國皇帝和官員在花園庭院中的場景,清朝官員的蓋帽在這類主題的人物描繪上非常突出,腹部圖案中心的人物正跪拜其左側的皇帝。背景裝飾中的花草更強調多彩的絢麗感,而非自然真實性。事實上,在德勒斯登收藏的中國晚明清初和清代外銷民窯瓷器中,也不乏人物形象,除了宗教神仙人物,大部分是文人、高士或仕女形象,以及部分表現普通人民生活的紡織女、漁夫、農民等。而歐洲東方風格中流行的人物形象顯然是皇帝、官員在朝堂或花園中的場景。這在中國乃至日本瓷器的人物圖中都很少見,但是可能這樣的主題更為歐洲皇室貴族所喜愛。

  除了裝飾性繪畫圖案,麥森瓷器的一些雕塑人物也曾一度傾向於表現這一主題,一直到1760年左右,仍在訂購生產,並出現在此後德國乃至歐洲其他不斷興起的瓷廠產品的裝飾圖案或瓷塑人物中。

  麥森瓷廠的今天

  麥森瓷廠從18世紀初期開始創燒,1863年從阿爾布萊希特城堡中遷出,在麥森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包括工廠的博覽區。儘管其作品高昂的價格和不變的復古風格並不被一些崇尚個性和創新的顧客群喜愛,今天對人們來說,麥森瓷廠已經成為一種貴族王室用瓷的象徵,並在外交中擔任國禮的角色。在18世紀,麥森瓷廠不僅是歐洲最初生產出硬質瓷器的地方,麥森瓷廠的技師們所創造的裝飾風格、紋樣,包括瓷塑形象的設計都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整個德國乃至歐洲的瓷器發展,這樣的地位常常讓來此參觀的中國人聯想到瓷都景德鎮。事實上麥森瓷廠一直在走高端產品的路線。他們尊重傳統的生產方式,瓷廠創立至今的所有產品的釉色、胎料的配方、瓷塑的模具都被保留並沿用。直至今日,顧客,可以訂製任一件製作方法、材料和幾百年前完全一樣的麥森作品。麥森瓷廠從建立起就按照顧客的訂單來生產,顧客群都是皇室貴族,接近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官窯,而景德鎮民窯的訂銷瓷生產也是麥森發展至今所沿用的主要貿易方式之一。而景德鎮的民窯(或稱私窯)在明清時期的遍地開花的發展局面和今天精粗並立的生產形式並沒有在麥森出現。今天在德勒斯登、法蘭克福等一些德國大城市中都可以看到麥森瓷器的專賣店,其價格的昂貴往往讓人咋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森瓷器的底款。麥森瓷器的專屬底款最初來源於奧古斯都強力王統治時期的徽章,如在德勒斯登茨溫格宮殿建築上的雙劍徽章。麥森瓷器底部以釉下藍彩繪畫的青花標誌運用了交叉雙劍的徽章圖,從1723年至今沿用,局部的細微差異成為今天辨認其年代的另一個參照。廠房建築窗戶上的不同時期的款識,記載著麥森瓷廠往昔的驕傲和榮耀。


歐瓷專區

點擊下邊藍色的標題

就可以跳轉查看詳細內容

(2015-11-18及之前的歐瓷分享)


♈實拍|用最精緻的瓷器,喝一杯英式下午茶

♈實拍|探秘荷蘭國寶代爾夫特皇家藍瓷

♈實拍|德國邁森瓷器生產工序實拍

♈實拍|法國塞弗爾Sevres瑪瑙青描金鏤空咖啡壺,1884年制,皇家專用。

♈實拍|拍自捷克和英國的兩組浮雕金杯碟

♈實拍|#德國meissen瓷器#經典藍色洋蔥系列,品相如新,共賞。

♈實拍|威基伍德中國店產品

♈實拍|粉紅色浮雕金咖啡具

♈實拍|西洋古董瓷器 英國Royal Doulton皇家道爾頓手繪中國風

♈實拍|245年骨瓷品牌-英國斯波德骨瓷餐具(Spode )

♈實拍|粉紅色浮雕金咖啡具

♈實拍|三十款歐洲著名骨瓷品牌杯碟

♈實拍|德國Meissen瓷器《一千零一夜》,做工細緻入微

♈實拍|二戰後,日本曾為歐美代工的陶瓷品牌:帝國瓷器(Imperial China)

♈實拍|德國遊記:拜仁王宮的瓷器


相關焦點

  • 【談瓷】麥森瓷器和中國瓷器
    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麥森瓷器和中國瓷器都有不解的關係…… 名稱和品牌 緊鄰德國薩克斯州(德文:Sachsen)首府德雷斯頓(Dresden)的麥森(德文:Meißen),是歐洲最早生產出硬質陶瓷的地方,其中文名稱有三種,通常稱作麥森或邁森,來自其德語或英文發音,也有的譯作梅森。
  • 德國名瓷|麥森瓷器於歐洲瓷器的起源
    瓷器在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象徵了皇室貴族的財富與地位,而歐洲瓷器的起源,則與德國麥森瓷器密不可分。
  • 享譽世界的歐洲瓷器 麥森
    噹噹時瓷器和金子一樣貴,而歐洲瓷器的起源,則與德國麥森瓷器密不可分。1710年,麥森的第一家陶瓷製作坊建成於一座古堡內,它也是歐洲第一家瓷器製作工廠。近300年來,麥森瓷器被歐洲貴族稱為「白色金子」,貴為歐洲第一名瓷。
  • 【陶瓷你知道】德國瓷都:麥森
    德國小城麥森(Meissen )擁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位於德國東部德勒斯登約25公裡,被人們稱作薩克森文化的搖籃。直到今天,這座只有2.8萬人口的小城仍然保留了中世紀的風貌,古老的紅色磚頂建築和雄偉的麥森大教堂。
  • 陶瓷德國麥森 歐洲的景德鎮
    300多年前,歐洲第一家瓷器製作工場在這裡建立,至此打開歐洲制瓷歷史的篇章。因盛產白瓷,麥森也有了歐洲「景德鎮」的稱號。  以中國青花瓷為代表的東亞瓷器,擁有潔白如玉、晶瑩潤澤的外觀,早在13世紀之初就已令歐洲人極為嚮往。昂貴而又令人垂涎的瓷器也被稱為「白色黃金」,誰掌握了製作的秘密,誰就有了「點泥成金」的法寶。當時各個邦國之間,風靡資助鍊金術師研究燒瓷。
  • 現代歐洲的瓷器,製作工藝比景德鎮的還美(上)
    如今,歐洲佔據了世界高端瓷器市場百分之九十的份額,起初靠防制中國和日本瓷器的歐洲人,用了短短300年世間就在世界瓷器市場上獨領風騷了,中國的青花瓷和日本伊萬裡(又名有田)瓷器經過歐洲人的改進,便改頭換面成為了精美的歐洲瓷器。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它不僅僅是中國瓷器與歐洲金屬附件的組合,更是觀察和討論「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樣本:我們可以將中國瓷器作為主體,將鑲嵌瓷視作改裝後的產物;也可以站在西方整體裝飾的脈絡下,將中國瓷器視為一種被鑲嵌的介質,以此闡發東方物品進入西方文化的可能途徑。作為一種異域元素,中國瓷器在歐洲的重新改造,與當時歐洲社會風尚、裝飾風格和東方想像密切相關。
  • 中國瓷器好還是日本瓷器好
    作者:甄昊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在最高端瓷器上,中國最高端的比日本最高端的好。 景德鎮的陶瓷就更是技術好,白瓷、青花、顏色釉、彩繪瓷……那些新的、高品質的東西,真是好。德化窯那些過八千的瓷雕,龍灣窯的那些彩瓷……連寶雞的耀州青瓷現在也都很好很好,2000塊以上的刻花青瓷器,漂亮極了。 沒看過、沒摸過這些,不足以批評中國瓷器。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或許是不了解二者的差異,或許是對瓷器的偏愛,歐洲人選擇了陶瓷作為早期仿中國式建築的裝飾材料。 瓷器帶動了中國風尚在西方的盛行。在「中國風」的初期,最使西方人痴迷的是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德國學者利奇溫(A. Reichwein)曾表示,洛可可時代歐洲對於中國的概念主要不是通過文字得來,而是通過瓷器的纖細優雅和絲綢的輕柔飄逸得來。
  • 被稱作白色黃金的中國特產,被法國間諜盜走配方,讓中國損失慘重
    瓷器是中國的代名詞,4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到唐宋時,中國的瓷器工藝已經非常成熟,有些宮廷瓷器,直到近年來才仿製成功。可見,古代中國的瓷器工藝是非常先進的。直到宋元時期,中國的海上貿易得到發展後,瓷器才開始進入歐洲。這是因為瓷器體積大、易碎,並不適合陸上絲綢之路運輸。當時的歐洲人還在用粗糙的鐵器和木器,對於精美如藝術品般的中國瓷器毫無抵抗力。
  • 分析中國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價值
    我們的祖先不僅發明了造紙法、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還發明了瓷器,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作為炎黃子孫無不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中國瓷器在世界上有什麼地位?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中國瓷器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因此種類繁多,變化迅速,往往是這批瓷器和下批的式樣就完全不同。
  • 收藏中國瓷器十大要點
    此拍品將於2019年9月13日佳士得紐約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呈獻 4了解不同釉彩和製作時期 例如,萬曆年間流行五彩瓷,而至十七世紀及康熙年間則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當中以綠彩為主,配以藍彩、紅彩、黃彩和黑彩。於1720年代,陶工引入粉彩,以不透明的粉紅色彩料製成粉彩瓷,色彩更豐富多變。
  • 外國人家中的中國瓷器
    清雍正 粉彩仕女圖盤 近些年隨著中國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再加上通訊和運輸條件的發展,大量當年作為商品遠銷到世界各地的外銷瓷 清乾隆 粉彩鳥戲草蟲花卉紋盤 歐洲人用瓷也和中國人一樣,有日用和陳設兩大類,但西方的建築與中國建築不一樣
  • 讓中國瓷器風靡全球
    但近代以來,中國陶瓷與國際陶瓷之間的差距卻在拉大。淄博華光國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同強20年前的一次歐洲考察,讓他正視了與國際領先陶瓷製造水平之間的差距,更堅定了他決心做好中國陶瓷品牌的決心。  「在法國考察時,我曾因為近距離觀察精美瓷器遭到服務員呵斥,真是一輩子也忘不掉國外服務員的輕蔑態度。」
  • 大英博物館之中國瓷器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除了單獨的中國館之外,瓷器館是被另外列出來的一個展區。也許是因為瓷器數量太多了原因吧,整整站了一個大大的展廳。下圖中這個龍壁,是中國館進館時的一個標誌。可見中國館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重要地位。
  • 波蘭用騎兵換瓷器,荷蘭山寨青花瓷:中國瓷器如何在歐洲紮根生花
    一般來說,瓷器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到達波斯,之後再經過波斯商人的手中運輸到地中海附近,進入歐洲。這樣遠距離的運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還面臨著很高的報廢率。這一階段,瓷器的觀賞價值和象徵意義其實超過了它的實際使用價值。因為幾經轉手的中國瓷器已經身價倍增,當時瓷器幾乎與黃金擁有著同樣的身價。只有皇室巨賈等等擁有巨額財富的歐洲社會上層才能擁有一件中國瓷器。
  • 博特格:從鍊金術士到中國瓷器的解密者
    其實,若說到海洋貿易中的硬通貨,則非瓷器莫屬了。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門建立了貿易港口,從此開啟了對這一地區的殖民,也開啟了中國瓷器外銷的新篇章。在此之前,中國的外銷瓷主要掌控在阿拉伯人的手中,隨著葡萄牙人東來,歐洲人首次在中國瓷器貿易中佔據主導地位。當精美的瓷器運到了歐洲宮廷之後,這些來自東方的珍寶迅速吸引了歐洲貴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