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昊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在最高端瓷器上,中國最高端的比日本最高端的好。
在最低檔的瓷器上,中國最低檔比日本最低檔便宜、量大,坦白說,也好。
新燒的龍泉,那種一千塊錢以上的碗,看著就如玉一樣,真看到你就知道那是好東西。然而大家不一定有機會看到。還有八百塊以上的建盞,都美極了。這還都不算是頂級的好東西。景德鎮的陶瓷就更是技術好,白瓷、青花、顏色釉、彩繪瓷……那些新的、高品質的東西,真是好。德化窯那些過八千的瓷雕,龍灣窯的那些彩瓷……連寶雞的耀州青瓷現在也都很好很好,2000塊以上的刻花青瓷器,漂亮極了。
沒看過、沒摸過這些,不足以批評中國瓷器。
歷史上有這樣的事實:
1、日本茶道「真」(高級、正式)級的禮儀,要用來自中國的青花或者青瓷作為水罐、花瓶,茶碗要用中國的天目。而不是日本的各種燒。在「草」(隨意、級別較低)這個級別的茶道儀軌,則用日本的各種燒。
很多日本瓷比中國瓷好的比法是田忌賽馬。
2、日本茶道要求先懂得中國瓷器之美(美學中所謂優美)再學習了解日本瓷器的殘缺之美。
3、日本茶道中非常核心的濃茶小罐,是中國一種醬色家常調料瓶。
中國陶瓷的主體思路是一切都要完美,一切都可控。所以在釉色追求純淨,顏色上追求清晰明亮,紋樣追求精細與精確。在現代以前,這種要求其它地區達不到。
日本試圖用窯內的變化來創造所謂豐富,本質上還是技術水準低。柴燒是笑話。也是變態和病態審美。
現代中國陶瓷設計比較差,創新少,是真的。沃爾瑪、永安超市這樣的門店消費不足以銷售設計附加價值較高的日用陶瓷。香格裡拉這樣的酒店內旅遊紀念品銷售店面裡,高級藝術陶瓷的銷售量和利潤也不足以保證店面生存。
日用瓷創新少,和建國後廉價日用瓷大生產,形成的低端消費習慣有關,普羅大眾不太接受高品質的日用陶瓷,自然渠道成了問題。
藝術瓷創新少,也和我們陶瓷發展歷史有關,中國陶瓷歷史上的器型、釉色、紋樣、繪畫、雕塑品類實在是太繁多,當今的審美情調又強化所謂「傳統」,那大家就按照傳統的去做就好,不用怎麼創新,反正創新要花更多精力也賣不出更多錢。瓶子上畫個牡丹你覺得富貴,畫個荷花你覺得禪意盎然,要是畫個向日葵你會覺得哎呀這個同志是不是在監獄呆的太久了……
所以紫砂茶壺大家都在講泥料,瓷器大家都在講這個人是不是什麼國務院津貼大師,或者這個東西是不是柴燒,真正陶瓷的雋永和精美,給你你也看不出來。
對於中國當代的消費者來說,日本陶瓷更多的就是所謂「舶來品」的感覺:有點新鮮,器型、色彩、花紋和我們日常生活離得比較遠,所以看上去比較特別,或者說有點小清新,有點新奇。但是真的把所有中國瓷和日本瓷放在一起,讓你在期間熟悉很長時間,然後拋開「獵奇」的成分,可能你還是會覺得同檔次中國瓷的水平和質量更好一些。
當代中國工藝審美普遍不行,要麼粗劣要麼土豪。這是七十年來生活美學教育和宣傳部門水準的體現,不是中國文化的問題,更不是技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