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china這個英文單詞除了代表中國以外還代表著瓷器,中國從宋代起就將瓷器銷往歐洲,中國的瓷器可謂是長期佔領歐洲市場,日本瓷器偷師於中國,以中國瓷器的基礎上加入了日本的風格,日本自古就模仿中國,日本的東京模仿的就是我國唐代的都城長安,唐朝時日本就派遣唐使到長安學習中華文明,所以日本很多的文化都來自於中華。
從13世紀開始日本人模仿中國製作瓷器,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日本的制瓷水平已經成熟,康熙時期正好大清開始閉關鎖國,康熙皇帝下令片板不得出海,導致了我國與歐洲的貿易被迫中止,所以歐洲人把市場改到了日本,日本當時燒造的伊萬裡瓷器以青花和礬紅彩為主,由於顏色對比比較強烈深受歐洲人的喜愛,後來康熙開放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由於當時的市場已經被日本所佔領,景德鎮的匠人被迫仿造日本的瓷器,最終由於景德鎮的匠人制瓷水平過硬,最終景德鎮瓷把日本伊萬裡瓷的市場又搶回來了。
我國明代晚期到清代中期,主要是萬曆、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朝代瓷器質量很高,尤其是康熙和雍正兩朝,瓷器的質量可以說稱得上登峰造極,所以一直到清代中期中國一直牢牢的掌握著海外市場,但是由於清代中期以後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瓷器的質量也因此一路下滑,最後只能以量取勝,反觀日本瓷器後來者居上,由於日本十九世紀晚期,明治維新以後國力大幅度提升等等多重元素的影響,日本瓷器逐漸又重新佔領瓷器的市場。
圖片上這件是我收藏的日本藏春亭三保造瓷杯,這是日本十九世紀制瓷一著名堂號出品,這是我在歐洲的一個古董店中淘到的,胎質非常非常薄,薄的超乎常人想像,十九世紀我國出產的外銷瓷已經大不如前,可以想像這種品質的瓷器出口歐洲對我國的瓷器銷量一定有所影響。我國十九世紀晚期主要外銷瓷以廣彩為主,廣彩雖然符合外國人審美,但是瓷胎雜質較多,釉面也很容易脫彩,所以在十九世紀晚期日本瓷要比大清廣彩質量要好。
我們通過這張圖片可以看出胎質非常薄,可能只有2毫米厚,和我們建國後的蛋殼瓷差不多。
現如今在國際市場,尤其是歐洲日本瓷器的價值高於中國的民窯瓷,但是在國內市場由於我們對國外的古董不是很了解,所以日本瓷器在國內價格一直處於低谷,其實日本瓷器也不乏精品,尤其是日本仿宋代建盞,在國際上一直備受追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瓷器價格較高的瓷器基本都和茶道有關,中國宋代的建盞曜變天目在日本堪稱國寶,日本人對曜變天目的喜愛不可想像,所以日本歷朝歷代眾多制瓷大家不斷仿製建盞,其中出來不少精品,我相信隨著年輕人的成長,外國的古董在中國價值會不斷增加,因為藝術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