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英文名稱叫China,那麼大家知道China這個英文還代表什麼嗎?沒錯,China同時也是瓷器的英文名稱。
我國是瓷器的故鄉,我國早在4200年前就已經有人在燒瓷用瓷了。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在山西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另外在黃河領域、長江中下遊以及南方都有發現。
並且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的一千多年前,我國就已經能夠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因為我國天然擁有製作瓷器所需要的原料高嶺土,我國工匠也掌握了制瓷需要的高溫技術,而那時候的外國人既沒有高嶺土,也沒有制瓷所需要的技術手段,別說超越我國了,連模仿都摸不到門。
古代的時候,我國最普通的青花瓷在歐洲也只有貴族才能消費得起。但是在這樣遙遙領先的先發優勢下,我國的瓷器也丟掉了大量的國際市場。
中國瓷器早在唐代就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了世界許多國家。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遺址中均有發現。如越窯青瓷以及邢窯白瓷,在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
宋代的時候海運發達,在通往歐亞交通線的主要地區裡,都發現有中國青瓷和青白瓷。宋代人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裡就記有將近20個國家在與中國交易瓷器。
元代的時候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出口就受到廣泛的歡迎。
明代鄭和(1371~1435)開闢了橫渡印度洋通往非洲東海岸的航路,中國瓷器更是譽滿天下。與鄭和同行的費信在《星槎勝覽》中記述與我國進行瓷器交易的有20餘國。歐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販去中國瓷器,16世紀的時候葡萄牙、荷蘭商人來中國販運。近人考察,1602~168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就有1600萬件以上。
我國制瓷技術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義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國風格。
歐洲人分析制瓷的所有條件,反覆實驗,並一一記錄,最終掌握了陶土中各元素的最佳配比,當地高嶺土不過關,就人為往原料裡添加礦物質改變土質。沒有中國大型瓷窯的高溫,他們就創新地用聚光燈解決。
後來日本人挖了人才過去之後,在瓷器上色上進行創新,做出了工藝極其複雜的赤繪瓷器。這種日本人創新的瓷器,取代中國瓷器成為了歐洲人心目中的亞洲瓷器。
目前我國在國際瓷器市場的上的佔有率遠低於其他國家,日本瓷器的佔有率為第一。在現今技術已經發展到頂端的瓷器行業來說,應該儘可能地去創作瓷器內所表達的文化內容。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底蘊使我們擁有更多的創作素材,可以挖掘出我們以前不曾關注過的內容,創作出更優秀更代表中華文化的瓷器作品出來。
我們是始終堅持手繪青花瓷的工作室。
關注我們,關注中華傳統文化,關注中華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