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的歷史要追溯到千年之前的東漢時期。瓷器的前身由陶器演變而來,東漢時期人們用泥土入窖燒制陶器,多用來製作盛食物的容器或者陪葬物品。到了唐朝,瓷器的技術已經逐漸成熟,而宋朝人更加喜愛瓷器,甚至有許多人改行專門製作瓷器,他們又將瓷器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瓷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能夠反映那個朝代人民的喜好和習俗,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瓷器從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後,便源源不斷地往國外輸送,在國際美術史上也具有極高的地位。
一件精美的古瓷器往往能賣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價格。一些不法分子窺探到了裡面的商機,開始仿製古瓷器將它們大量投入市場,企圖以假亂真謀取不義之財。著名瓷器大師馬未都編寫了幾本關於鑑定瓷器的書籍,得到了人們的追捧。而馬未都之後發表的鑑定瓷器的言論卻令人們譁然,這位鑑定大師究竟說了什麼呢?
收藏家,鑑別大師
說起鑑賞藏品,人們便會想起08年的《百家講壇》,節目邀請到了一位白髮學者,學者用自己畢生的學識為大家講解了如何鑑別瓷器,玉器等收藏品。
這位學者便是著名的「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的馬未都。馬未都在藏品上的造詣極高,馬未都尤其擅長鑑別瓷器,他出版的《瓷之紋》,《瓷之色》等書籍受到無數瓷器收藏者的喜愛。
馬未都最初只是被迫下鄉的一位文學青年,早年家境貧寒的馬未都並沒有機會接觸古玩瓷器。馬未都二十一歲那年,也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古玩藝術藏品的價值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些藏品就被商販拿出來擺在地攤上大批大批地售賣。有些藏品由於它本身涵蓋文化的特殊性還容易被反動派「誣陷」,許多人著急出手,因此價格也非常低廉。只需幾塊錢,便能買到清朝古瓷,而精美的玉器也不過十幾塊錢。
馬未都便時常流連在古玩市場,他精準地挑選出古玩中的真品,購買了大量自己喜愛的藏品擺回家中。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發現了這些古玩的價值後,擁有無數藏品的馬未都也成為了收藏界的富豪。
人們或許會嫉妒馬未都用低廉的價格買到了無數珍寶,但馬未都不僅僅是靠「撿漏」,還有他對古玩市場的判斷和豐富文物鑑別經驗,才能造就今天的收藏富豪。
鑑別瓷器是否需要戴手套
假冒的文物混進市場後,一檔鑑寶節目便應運而生,這檔節目旨在幫助普通收藏愛好者鑑定自己的古玩是否為真品,並向人們教授文物鑑別經驗。
在觀看這檔節目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專家有時候會戴白手套鑑定一些書畫器具,而鑑別白瓷的時候,專家們往往直接用手接觸瓷器本身,人們感到疑惑,專家手上的汗漬不會汙染瓷器嗎?為什麼鑑別瓷器不戴白手套呢?
著名瓷器鑑定專家馬未都曾經在網上公開說道:「鑑別瓷器不需要戴手套,戴手套的,要麼是外行,要麼是騙子」。許多網友紛紛質疑馬未都,並要求他做出合理的解釋。
實際上戴白手套鑑別瓷器是多此一舉,專家手上的汗漬並不會汙染瓷器。瓷器是經過高溫燒制而成,瓷器表面的彩釉也是需要高溫烤制,才能保證它顏色鮮亮持久。因此瓷器上面的彩釉除非用利器劃傷或者浸泡在具有腐蝕性的液體中才會受到損害,人手上的汗液僅僅由水和鹽構成,不會損害瓷器表面。
另一方面,戴上白手套接觸光滑的瓷器很容易將瓷器不慎摔落毀壞文物,專家需要用手去觸摸感受瓷器表面的胚體和花紋,通過觸感才能鑑別瓷器真偽。所以專家鑑別瓷器不戴白手套也在情理之中。
而這些理論知識,但凡是對瓷器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知曉,更不會去因此質疑這些收藏專家。所以馬未都先生才說戴白手套鑑別瓷器的大多是外行。在古玩市場中戴著白手套賣瓷器的人,不用懷疑,他們賣的都是假貨,不了解基本瓷器知識的人怎麼可能賣的是真品呢?
哪些文物需要戴手套鑑別
很多人在看電視的時候,見到商場裡面導購取衣服包包給客人展示時,都會戴上手套。警察在辦案時往往也會戴手套取證,他們就以偏概全地認為鑑定文物也需要戴手套。那麼鑑定哪些文物需要戴白手套呢?
我國的書畫大多鋪寫在宣紙上面,而宣紙上面的墨漬極其容易被手印,汗水等汙染。要想保持古代書畫大家的真跡完好無損,專家就需要戴上白手套鑑定。
考古學家從土坑中挖取到珍貴的文物之後,他們經常會佩戴白手套把文物從土中拿出,以保持文物的完整性。還有一種就是玉器,玉石也很容易被汗漬汙染,破壞它的結構和顏色,因此專家在出土和鑑定珍貴玉器時,都需要佩戴白手套操作。
結語
馬未都「鑑定瓷器不需佩戴白手套」的言論一出,不僅遭到了網友的質疑,更有甚者對馬未都進行人身抨擊,並懷疑他對於文物鑑定的知識儲備是否擔得起「鑑定大師」的稱號。但馬未都在文物古玩界摸索了十幾年的時間,他的學識甚至比很多考古專業出身的學者都要豐富,馬未都向網友解釋後,那些質疑他的人都銷聲匿跡了。許多人外行的人沒有接觸過文物,卻對專業的人指手畫腳,可謂滑之大稽。
可見若是不想鬧出這樣的笑話,人們在指出別人錯誤的時候要有理可循,並且保證自己言論行為的正確,才有資格批評別人。人們也應當擁有博大的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點錯誤就抓住不放,甚至進行嚴重的人身攻擊。擁有寬廣的胸懷,就可以接納別人的不好,諒解他人。同時我們也要監督自身,「吾日三省吾身」,便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嚴於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