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嗎?其實殲-20並不是我國唯一的重型制空隱身戰鬥機,當年沈飛也曾拿出一款戰機與殲-20競爭,最終結果我們也是知道的,那麼為什麼這款戰機會敗給殲-20呢?
殲-20隱身戰鬥機
殲-20戰機是我國第一款隱身戰鬥機,自服役以來收穫了一大批的軍迷,大家對於殲-20的關注度以及喜愛程度在我國各類型裝備中也是名列前茅。
對於殲-20戰鬥機來說,有什麼風吹草動,都能引起軍迷們的一陣漣漪。
而殲-20也不負眾望,其優秀的性能也對得起廣大軍迷的期待。
殲-20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型等能力的戰鬥機,作為世界上第三款五代機,其戰鬥力絲毫不弱於美國的F-22和F-35系列戰鬥機。用於代替殲-10、殲-11等第三代多用途殲擊機,是我國空軍的一大王牌。
但早在我國新一代隱身戰機的研製過程中,殲-20戰鬥機並不是唯一的方案,作為競爭對手的瀋陽飛機工業也拿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設計方案,就是——雪鴞戰鬥機。
相信不少人都沒有聽說過這款戰機,因為該戰機根本就沒有被製造出來,就被殲-20扼殺在搖籃中。
雪鴞戰鬥機
據公開的資料報導,雪鴞採用鴨翼、機翼、和尾翼的三翼面式布局,並且有多個氣動舵面。機動性方面,為了能夠與美空軍的F-22相抗衡,雪鴞戰機要求在不使用推力矢量發動機作為加持的情況下也能獲得65°的可控迎角。
該機在設計上的確有自己的可取之處,但由於沈飛早年師從蘇聯,在設計方向上難免會受到影響,所以更偏向於五代機擁有更強的機動性這樣的觀念。因此雪鴞戰機的機動性據說是當年所有方案中機動性最好的。
而成飛與沈飛不同,其設計的主要方向就是最大限度的滿足戰機的隱身性,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分配氣動外形與氣動搭配,提高戰機的機動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成飛和沈飛在對於隱身戰機的發展方向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慘澹收場
直到現在,依然有人因為殲-20尺寸過大,而抹黑它的性能,但雪鴞戰機的尺寸比殲-20還要大。
由於機翼面積更大,雪鴞飛機的超音速性能遠優於當時所有的四代戰機,即便是如今的蘇-57比起它來也遜色不少。
根據我國所處的戰略環境,需要一種具有遠程戰略制空能力的隱身戰鬥機,其主要對手就是美空軍的F-22。
為了獲得射程優勢,就需要容納下霹靂-15這樣的遠程空空飛彈。由於該飛彈的尺寸比西方同級產品大,意味著飛機的彈艙尺寸也必須更大。
所以,大尺寸也有大尺寸的好處。
雪鴞戰機較大的內置彈艙,可掛載多用途的空對地武器和空空飛彈,其作戰半徑遠超已有的所有戰機。
然而這只是設想中的畫面。
事實上,為了保持雪鴞較大的機腹彈艙,不得不將它的機身拉長。而機身每加長一分就意味著該機的機身結構更加複雜化,推重比降低,最終使其原本的機動性優勢瞬間化為烏有。
而更大的機身以及更多的氣動面也導致雪鴞戰機的隱身性很難達到合格的程度。
顯然,沈飛是在研製雪鴞的過程中受俄式高機動理論的"荼毒"很深,一味追求戰機的高機動型而忽視了各方面的平衡。
這還不算完,由於在設計之初,完全對標F-22,所以它的所有戰術指標都是基於F-22所進行的強化,但未來空戰環境的變化逐漸向多元化方向進展,單一的作戰理念遲早是要過時的。
美國在F-22的項目上耗費了不少財力物力,如果我們研發一款這樣強化版的F-22,所要付出的成本又得是多少?即便是實力強大的美國,所裝備的F-22也不過187架,最後還是被成本更低廉的F-35所取代。
更重要的一點是,由於過高的技能戰術指標,實現時所面臨的風險也是非常高的,單就從無矢量推動達到60°的可控迎角方面上,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且,這樣體型龐大的飛機要配備怎樣的發動機?必須承認,中國的航發技術的確沒有西方國家厲害。
所以,這雪鴞雖好,但實現真的太難了。
反觀成飛,始終堅持提高隱身性能的要求。
正因如此,權衡設計更好、研製風險更低的殲-20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現在看來,當年的選擇是無比的正確。對於現代空戰來說,五代機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項就是隱身能力。
殲20
美空軍能接受F-35整體性能不佳,前提是必須滿足高水平的隱身能力。
俄羅斯空軍的蘇-57倒是有超強的機動性,但卻成為了最尷尬的五代機。由於幾乎沒有隱身性能,俄羅斯空軍都不想要,只是象徵性地買了幾十架。
從殲-20與雪鴞戰機之間的競爭足以看出未來戰鬥機的發展方向。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