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過飛機嗎?可能很多人會搖搖頭,沒坐過;那你坐過高鐵火車嗎?那估計很多人應該都坐過了。
「火車上的盒飯」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人們拿出來吐槽一番,分量太少、味道不咋的、價格昂貴,這些都是人們貼在火車盒飯上的標籤,所以現在大多數人坐高鐵火車都會選擇自己帶食物,相較於價格昂貴的火車盒飯自己帶的食物顯得實惠得多。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麼多人吐槽反饋火車盒飯價格昂貴,但鐵路局卻不見得控制盒飯價格,任其「高價」售賣呢?
乘客需求、餐品供應與載客能力之間的矛盾
也許你會問,火車上盒飯的價格降下來,就有更多的人買盒飯,那它賺的不是更多嗎?可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我們來試想一下,如果火車上盒飯的價格和外面普通餐館的價格一樣,那麼很多人就不必自帶食物上火車了,畢竟大包小包的行李拿著再帶食物也不方便。而為了讓每一位乘客都能夠吃上飯,火車上就要準備更多的食材、操作間、用餐區等,這樣下來一列火車就需要再騰出1-2節車廂來作為餐車,以保證餐品的正常供應,這樣原本一趟火車可以載17車廂乘客,減少了2節車廂就只能載15車廂的乘客了。
先不說一車拉不完還要再開一趟增加運營成本的事,羊毛出在羊身上,假如原本能載客1000人的火車(實際人數可能遠高於此)因為增設餐車的緣故,現在只能載客800人,增加的火車運營成本只能從票價中收回了,火車票也會因此提高。
而如果保持現有供應量不變,即火車不會額外騰出車廂運載和保存食物,原本的食物和水在全火車乘客的正常需求下很快就賣完了,但實際上只有少部分乘客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大部分的乘客對食物還有很高的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倒爺」、「奸商」等是不是也就出來了?
乘客對盒飯的需求量大,那麼就需要更多的車廂做餐車,導致火車的載客能力下降,運營成本就會增加;乘客對盒飯的需求量小,那麼需要的餐車就會更少,火車的載客能力就會更高,運營成本也會減少。那麼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有,那就是提高盒飯的售價。通過提高火車盒飯的售價,買的人自然而然地就少了,同時鐵路系統允許乘客自帶食物並且免費不間斷供應熱水,這樣一來多數人就可以自帶泡麵等食物解決吃飯問題,相較於昂貴的火車盒飯自帶食物顯得實惠得多,而且就算有少數人忘帶食物或者嫌麻煩不帶食物,他們多花點錢也能在火車上吃到東西不至於挨餓,火車還能節省兩節車廂載更多的人回家,這樣兩全其美的事兒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樣的定價策略,對於不願意承受較高價格火車盒飯的乘客,他們可以自帶食物上車,火車也降低運營成本。對於忘帶食物或者嫌麻煩不帶的乘客,多花點錢也能享受提供盒飯的服務。當火車遇到突然狀況時,火車上備有的食材也能滿足乘客基本的生存需求。
通過提升商品價格來減少市場需求是一種常見的經濟調節手段,鐵路局通過這種方式騰出了更多的車廂和位置,讓更多的人可以買到回家的車票。當你過年買到了回家的火車票,想著很快能和家人團聚的幸福,是否也就能互相理解了呢?最後,談談你在火車上吃過最貴的盒飯是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