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士汀奶酪牽手分眾傳媒,推出了最新的產品宣傳片,在多個城市掀起了一場奶酪風暴,然而在吉士汀品牌與「兒童奶酪棒」走到大眾眼前的同時,其疑似「洗腦」的廣告片引發了消費者的熱議。
前有腦白金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恆源祥的「恆源祥,羊羊羊」,後有鉑爵旅拍的「想去哪拍就去哪拍」、BOSS直聘的「找工作跟老闆談」,以及知乎、馬蜂窩等,洗腦廣告在近幾年裡頻頻出現,大面積侵佔了公眾視野,不管你是擠在上下班的電梯裡,還是癱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機,總能聽見那些無限循環的廣告詞。面對這些始終縈繞在耳的洗腦廣告,消費者在吐槽品牌之餘,到底最終是否仍會選擇購買?
洗腦廣告背後的邏輯,其實沒那麼簡單
在當下這個流量吃緊、注意力緊缺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眾的時間被混亂繁雜的信息佔據,面對通過故事情景表達創意的廣告片,消費者逐漸失去耐心,廣告創意的商業效果也因此失靈,而簡單直接表達利益點的宣傳方式卻成為了品牌高效引爆的「良方」。
美國廣告人劉易斯曾提出的極具有代表性的消費心理模式——AIDMA法則,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Desire(消費欲望)——Memory(記憶)——Action(行動)」,它總結了傳統消費時代中,人們在購買商品前的心理過程。但在現代消費過程中,人們看廣告和購買產品這兩個行為卻是不同步的,更何況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和媒介碎片的時代,市場中存在著海量的同質化品牌分流著消費者注意力,所以「記憶」成為了品牌傳播需要第一考量的要素,讓人們記住自身品牌,才會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時的第一選擇。
洗腦不無腦,吉士汀脫穎而出的廣告策略
洗腦廣告的本質是重複,但表現方式絕不止於無腦咆哮,更多的應該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與其產生真正良性的溝通,如此才能使廣告觸達消費者心智。
吉士汀近期在分眾傳媒投放的一系列廣告宣傳片,與其稱之為洗腦廣告,不如說是當下移動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中,線下廣告片宣傳的一次新探索。它雖像洗腦廣告般,簡單直接地傳達出品牌、產品與高鈣高營養等賣點,但卻不同於常見的洗腦廣告一樣粗暴式地大聲喊出品牌名,而是選擇從「家長選奶酪」、「孩子的獎勵」、「孩子交朋友」的幾大核心場景切入,再結合「海底小縱隊」這一深受兒童歡迎的動畫IP,牢牢地鎖住人們的心智。同時,在電梯這個特定的環境中,簡潔有力的廣告片在短時間內多次露出品牌產品與其核心利益點,自然輕鬆使消費者記憶深刻。
品牌定位理論認為,消費者以品類思考、以品牌表達,而吉士汀廣告片的背後,正是基於這樣的品牌思考。多方面因素合力,發揮了廣告應有的作用,最終吉士汀成功吸引受眾注意力,打響了品牌知名度,並讓更多人知道了兒童奶酪棒,最終形成轉化。
正是憑著這種「小清新」式的洗腦廣告策略,洗腦但卻不無腦,才使吉士汀出奇制勝,在眾多奶酪品牌中脫穎而出。
大膽選擇洗腦廣告,吉士汀品牌建設決心不一般
雖大眾對洗腦廣告的吐槽從未停止,但卻也成就了一批如腦白金、鉑爵旅拍、BOSS直聘、瓜子二手車等知名品牌。此次吉士汀大膽選擇爭議頗多的洗腦廣告,可見其背後對於品牌建設的決心和野心不一般。
據悉,吉士汀是中國奶酪市場上新晉的明星品牌,創始人為陳樹林,是銀鷺集團核心創始股東之一。面對百億級市場潛力,陳樹林在銀鷺出售於雀巢後,緊抓契機,果斷創辦吉士汀奶酪。面世不久,吉士汀憑其強大的奶酪研發、生產實力和多樣化的營銷戰略,已取得了不俗的市場表現,並在多強林立的奶酪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究竟吉士汀突破常規的宣傳策略是否能有效轉化,還需要等待市場和消費者給出最終答案。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