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容那些辦事不靠譜、說話不著邊際、經常鬧出洋相的傢伙時,人們往往會用到「二百五」一詞。那麼,為何國人要以這個特別的數字來形容其他人呢?這背後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典故呢?
為了探明「二百五」的由來,筆者特地查閱資料考證了「二百五」一語的出處,以饗讀者。
第一個:源於東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學派叫「縱橫家」,其開山鼻祖鬼谷子門下有許多驚世奇才,蘇秦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合縱之策的提出者,蘇秦聯合了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組成了抗秦同盟。因為這份功勞,蘇秦被六國諸侯封為國相,成為東周史上絕無僅有的六國丞相。
當蘇秦在齊國辦事時,遇到了秦國派來的殺手。蘇秦走在街上,不知禍從天上來,被隱藏在高樓上的殺手當胸一劍戳了個對穿。殺手趁亂逃脫了,蘇秦則倒在血泊中。當齊人將奄奄一息的蘇秦帶回住所時,蘇秦已然是出氣多進氣少,眼看便要駕鶴西去了。
齊王聽說這件事後,立即找上門來查看蘇秦的傷勢,見蘇秦重傷至此不由得傷懷。齊王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緝拿殺手,可此時每個人都知道殺手早已遠遁,怎會留在齊國引頸就戮呢?蘇秦對齊王說道:「大王不必擔心此事,若想替臣報仇,只需如此這般……」
齊王聽從了蘇秦「引蛇出洞」的妙計,在蘇秦咽氣後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蘇秦過世後,齊王並沒有將其安葬,而是命人將蘇秦的腦袋砍下,將頭顱掛在城樓上,並在大街小巷張貼告示:「蘇秦其人是禍亂六國的奸細,本王早想將其殺之後快,沒想到被義士搶先了。義士為我六國除去禍患大快人心,所以,本王設下千金賞賜,請殺掉蘇秦的義士前來領賞。」
告示貼出之後,有四名市井閒漢來到王宮領賞。
這四個人的口徑如出一轍:「我就是殺掉蘇秦的刺客,今特向大王請賞。」由於齊王早有安排,所以宮門口的士兵立即將這四人「請」到大王面前,聽候大王發落。齊王見到這四個鑽到錢眼裡的傢伙後,恨不得將他們生吞活剝了。
不過,齊王知道這四人裡定有為了錢財湊熱鬧的好事者,他還是想要找出真正的刺客,所以,煞有介事地對這四個傢伙說道:「本王承諾給予殺掉蘇秦者一千兩黃金的補償,可你們總共有四個人,究竟誰才是殺掉蘇秦的義士呢?」
其實,殺掉蘇秦的殺手早已在得手後返回秦國復命了,所以,這四人都不是殺害蘇秦的兇手。既然他們只是為了錢財而來,所以,這四人倒也不爭功,本著「人人有份」的原則對齊王說道:「大王,我們四人都是殺蘇秦的義士,所以,這筆賞金應該由我們四個平分,沒人二百五十兩。」
齊王聽完這句話恍然大悟,合著這幾個傢伙都不是殺害蘇秦的兇手,而是濫竽充數的蠢人。齊王勃然大怒,對左右說道:「來人吶!把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剁了!」就這樣,四個「二百五」成了替刺客背黑鍋的冤死鬼。
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便開始以「二百五」來稱呼那些蠢蛋,這一習慣傳承至今。
第二個:源於民間逸聞。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落第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寒窗苦讀了半生,卻止步於會試未有寸進。秀才的人生鬱郁不得志,家中有一醜妻,卻未曾給他孕育子嗣。秀才努力了大半輩子,終究心灰意冷,放棄了科舉。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秀才放下功利心淡泊名利,老天卻賜給他一對雙胞胎。
看到老婆誕下兩個大胖小子,秀才將光耀門楣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兒子身上。他為大兒子取名叫「成事」,為小兒子取名為「敗事」,希望這兩個兒子成敗在此一舉,替他們的老爹博得功名,光宗耀祖。從這以後,老秀才靠寫寫畫畫貼補家用,閒來教育兩個兒子發奮苦讀,日子過得倒也平淡幸福。
某天,秀才要上集市賣字畫,臨走之前對夫人說道:「我去市集上把這些字畫賣掉,你在家中好好看著兩個孩子寫字。成事是兄長,所以,他今天需寫三百個字;敗事是弟弟,他今天只寫二百字即可。」秀才吩咐完便出門了,回家之後,又詢問妻子兩個兒子的學習情況如何,夫人答道:「雖然兩小兒都寫了不少字,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人寫了二百五。」
還有一則民諺說起,曾經有一浪蕩子,出生於一戶殷實人家。因為此子極其敗家,所以,萬貫家財被他揮霍殆盡。某日,敗家子帶著家中僅存的傳家寶來到集市上,在寶物上貼了一張「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的字條。隨後,他便躺在一旁等著買家上門。
沒過多久,有一買家相中了敗家子手中的傳家寶,可他的手裡只有二百五十兩金子。為了求得此寶,買家便向敗家子提出,自己僅有二百五十兩黃金,倘若他不肯讓出寶貝,那這樁買賣只得告吹。敗家子覺得二百五便二百五,自己也吃不了多大的虧,於是便同意了這樁買賣。
人們聽說後,紛紛嘲笑敗家子不會做生意,少賺了八兩黃金。從這以後,人們便稱呼稀裡糊塗的人為「二百五」。
第三個:源於「喝道伍佰」一職。
唐朝時期的長安京兆尹是舉足輕重的大員,此官的地位相當於今時今日的首都市長。每逢京兆尹出巡,小吏總會擺出氣派的儀仗,招搖過市時排場十足。在京兆尹儀仗隊的最前方,是一個手持長竿的「喝道伍佰」。這位小吏的工作,就是在前方領路,並用長杆驅散那些擋在前面的老百姓。
京兆尹出巡難免會驚擾百姓,而用竹竿驅散百姓的喝道伍佰自然成了長安百姓最討厭的傢伙。「喝道伍佰」本就令人生厭,後來京兆尹還增設一員,由兩名「喝道伍佰」進行開路,此舉使京城百姓恨得牙根直痒痒。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長安城的老百姓不再稱呼開路的兩小吏為「喝道伍佰」,而是分別叫他們「二百五」。因為這兩人的手中經常拎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所以,人們又管他們叫「二桿子」。
時至今天,大家仍習慣稱那些不靠譜、不著調的狗腿子為「二桿子」或「二百五」。
第四個:源於賭場。
在古代的賭場中,有一種賭具叫做「牌九」。牌九和現在的麻將差不多,只不過牌九的牌張僅有筒子。
在牌九裡有四個點的「二板」和六個點的「吆五」,這兩張牌湊在一起剛好是十點。倘若在推牌九時摸到這兩張,無疑是倒了大黴。因為「斃十」是所有牌型中點數最小的牌型,任何牌都可以通吃它。「二板」和「吆五」連在一起,便是「二板五」,是賭客最不想看到的一種牌型。
賭客都認為「二板五」是最無用的,後來,便以這種牌型來諷刺那些身無長處辦事又不牢靠的傢伙。
第五個:源於度量衡。
在許多古代王朝裡,銀子是一種流通性極高的貨幣。然而雖然銀子普及度高,但攜帶並不方便。錢莊將收來的銀子,以五百兩作為「一封」,用紙綑紮在一起,方便統計。這種方法,有點像是現在銀行將硬幣包成小包一樣。既然,五百兩是「一封」,那麼,二百五十兩自然屬於「半封」。
古人喜歡玩「諧音梗」,在《笑林廣記》中我們經常看到因諧音而鬧出的笑話。
當時,有個人時而清醒時而瘋癲,人們便稱他為「半瘋」。因為「半瘋」與「半封」同音,所以,時人便聯想到銀子,將其喚作「二百五」。
同樣的,還有一種「二百五」的出處亦與金錢相關。
在古代,銅幣多為內方外圓的形制,所以,又被老百姓稱作「孔方兄」。為了便於攜帶,人們會用麻繩將一堆銅錢串在一起,將一串一千枚銅錢稱作「一貫」。到了明清時期,「一貫」又被稱作「一吊」。
《紅樓夢》中的鳳姐,曾提到襲人每個月能領到二兩銀子,晴雯等一些地位較高的大丫頭能拿到一吊錢。所謂「半吊子」說的就是五百錢,因為不足一吊,所以,用來隱喻那些心機城府不夠的人。
「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十錢,顯然相比於「半吊子」,「二百五」更是不足,是以「二百五」成了缺心眼的代名詞。
雖說,「二百五」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從文獻的記載來看,「二百五」或許是個近代才出現的新生詞彙。《爾雅》、《說文》、《康熙字典》這些年代較近的典籍中,均沒有收錄「二百五」一語,最早記錄了「二百五」的已是《現代漢語詞典》。
所以,據此來分析,「二百五」一詞至少誕生於民國之後。至於前文中提到的出處,不過是後人做出的猜測罷了。
參考資料:
【《「二百五」出處考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笑林廣記》、《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