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3字背後的歷史故事,少有人知

2020-12-19 騰訊網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作為漢語分支,中國方言文化也非常博大精深,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可以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某些罵人用的詞彙卻是通用的,比如這3個字:「二百五」。

「二百五」罵人的意思很重,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傻頭傻腦、不懂事卻又頑固莽撞。大部分地方都把這3個字用作口語調侃,但也有部分地區例外。大家對於用「二百五」罵人肯定很熟悉,不過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就少有人知了。

據考證,「二百五」的來源可能與戰國時期的蘇秦有關。蘇秦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公元前334年,他來到燕國,得到燕文侯賞識,從此開始了自己合縱的事業。雖然蘇秦憑藉合縱之術成為了戰國風雲人物,但他最終卻死在了刺客的劍下。

蘇秦之死與齊國的士大夫們有關,於是蘇秦告訴齊王,只要說我蘇秦是間諜,破壞齊國,並且把我的屍身當眾車裂,貼出懸賞,重金尋找刺殺蘇秦的功臣,刺客肯定會自己冒出來。齊王聽完,果然按照蘇秦說的做了。

可沒想到重賞之下不僅有勇夫,還有冒充者,懸賞告示一貼出去,跑到齊王面前的人居然有四個,都說自己殺了蘇秦,懸賞的千金應該歸自己。齊王大怒,覺得這些人擺明是在坑蒙拐騙,於是他說:「你們有4個人,這一千金該怎麼分呢?」

四人完全沒覺得危機來了,反而自作聰明說:「不如劃分4份,一人二百五。」齊王聽完下令道:「把這四個『二百五』處死!」就這樣,四人因為太貪心而殞命,淪為後世笑談,「二百五」也成了一句嘲笑人的話。不過,史學界還有另外的解釋。

史學家分析,「二百五」應該是從晚清民初起開始流行,清代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面就有:「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至於「二百五」的民間起源,很可能與過去的錢幣有關。

在過去,普通人日常使用的不是紙幣,而是一串一串的銅錢,一千個銅錢就是一千文,也叫一吊錢,而人們口語中有用「半吊子」形容一個人能力不強的習慣,另外還有用「半瓶醋」形容一個人不懂裝懂,水平不過關的習慣。

「二百五」的用途與這兩個詞相近,古人把銀子按兩劃分,五百兩銀子就是「一封」,二百五十兩銀子就是「半封(諧音半瘋)」,久而久之,「二百五」也就成了一句罵人的話,形容人做事糊塗,瘋瘋癲癲。

相關焦點

  •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
    二百五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屬於民間俚語。可想而知,以此雅號稱呼別人,當然算是罵人了。不過,算是講究技巧的,即拐著彎兒地罵人了。二百五,是說別人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古時,一吊錢是一千文,所以,半吊子,就是500文大錢用繩子串在一起。多乎多?不多也。引申開來,半吊子,就是暗指某人一知半解、半瓶子醋的意思啦。
  • 數字二百五,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呢?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呢?二百五在現代人來看是一個經典的罵人詞彙,但是你想過嗎?明明一個好好的數字二百五,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呢?網絡圖片其實在二百五背後有著很多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但主要有以下兩種其中第一個就是與我們非常熟悉的蘇秦有關。
  • 為什麼「二百五」會成為罵人的髒話?原來和賞金有關係
    要說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髒話,非「二百五」莫屬。這句話的殺傷力較小,也不會提及對方的親人祖宗。但說出口時,依然能夠宣洩情緒。可能大家要問了,為什麼「二百五」會成為罵人的話呢?關於「二百五」的起源,受到公認的,主要有這三個典故。
  • 中國人罵人,為什麼動不動就說「二百五」?這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了
    在形容那些辦事不靠譜、說話不著邊際、經常鬧出洋相的傢伙時,人們往往會用到「二百五」一詞。那麼,為何國人要以這個特別的數字來形容其他人呢?這背後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典故呢?為了探明「二百五」的由來,筆者特地查閱資料考證了「二百五」一語的出處,以饗讀者。
  • 「二百五」只是個數字,怎麼成了罵人專用詞?它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比如一對新人在一起可以說「99」,和別人再見可以說「886」,女孩子過生日可以說「永遠18」,但是有一個數字在中國人眼裡是罵人的,那就是「250」,通常來指做事情傻頭傻腦,又倔強的人。可這「250」又是怎麼由來的呢?
  • 250這句罵人的話的由來
    至今都想不明白,為什麼罵人要罵二百五而不是三百五、四百五或著一百五?這個問題相信也是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沒有想明白的問題之一。 二百五的來由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說:在古時候大家用的都是銅錢銀兩,因為數量太多,為了方便理財大家都會用紙包起來或著用線串起來。
  • 俗語「二百五」,你只知道它的表意,卻不知道由來和故事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二百五」這三個字,或者是別人口中的一句俏皮話,或者是粗鄙之語,但是不論是什麼樣的語境,這三個字總是中國人經常說的口頭禪。對於「二百五」的意思,已經不需要多做解釋,但凡是中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解讀,但是能夠肯定的是,這三個字代表的多少都有些貶義,沒有人用這三個字去誇獎別人的。雖然「二百五」在中國人的口語中的如此的普遍化,但是卻很少能夠知道這三個字的由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究竟「二百五」這個俗語是如何被世人所熟知的。
  • 少有人知的書法用筆技法,王羲之,用2個字說明白
    學習書法,應該怎麼用筆?古人又是怎麼總結書法用筆的?說實話,如果你單靠自己低頭去悟的話,很難有一個好的效果,弄不好,還會走進一個用筆的誤會。你認為是對的,真有可能是有問題的。今天呢,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少有人知的書法用筆技法,王羲之,用2個字說明白。
  • 從「半吊子」與「二百五」,說古代貨幣制度的演變
    貫這個字,原本的意思就是穿錢用的繩子,但後來這個字又成為一種貨幣單位,在明代以前所謂的「一貫錢」,指的就是1000個銅錢。 其實這與明代初期推行的「寶鈔制度」有關,因為明代初期發行的紙鈔上面的文字印的是「貫」字,一開始的用意是借用「1000個銅錢等於1貫」,用來作為計算紙鈔的面額。但後來由於明廷大量發行紙鈔,導致紙鈔信用破產,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後老百姓又改用銅錢。但「貫」這個字已經印在紙鈔上了,在明代使用「貫」會有紙鈔與銅錢的混淆,所以老百姓乾脆就不再用貫,而以俗語的「吊」來替代。
  • 「二百五」「半吊子」「二五眼」俗語的起源你知道嗎
    「半吊子」「二五眼」「二百五」這類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但他們的起源你真的知道嗎?1.半吊子「半吊子」起源於古代特殊的錢幣計量制度。於是,半吊子在俗語中就有了形容人缺心少智、業務不精、不著調的意思。2.二五眼「二五眼」起源於俗語中的「二糊眼」(或叫「二虎眼」)。眾所周知,「二」在俗語中有「呆傻、魯莽」的意思,如「二嘎」「二愣子」等。
  • 再別隨便罵人「兔崽子」了
    文末訂閱「何老師歷史掌故」,立減20元,觀看完整視頻,暢學20+歷史掌故。此前,我們在《罵人的學問》裡分析了罵人者在罵戰時摧枯拉朽的說話狀態,以及罵人詞彙裡所隱含的性別觀。這個詞的殺傷力約等於「王八蛋」,但罵出兔崽子這個詞的人,總歸有種輩份上的居高臨下之感,所以也會時常見到大人用來罵那些頑劣的小孩子。《現代漢語詞典》對「兔崽子」定義是:「幼小的兔子,多用作罵人的話」。
  • 古代經典的6句「罵人話」,損人還不帶髒字,沒點文化真聽不懂
    翻開歷史的印記除了他們留下的那些華麗唯美的詩詞歌賦以外,還有6句讓人讀後覺得啼笑皆非的"髒話"。不過這些髒話寫的都是極有水準的,若是讀不懂背後的故事可能覺得是用來誇人的。詼諧幽默的蘇東坡無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還是滄海一粟的感慨,是明月幾時有的兄弟情深,亦或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蘇東坡無疑是數千年來中國耀眼的文壇巨匠之一。
  • 奧特曼背後的故事,這幾個鮮有人知,「大古」是錯誤名字
    很多人的童年時期都是由《奧特曼》系列的特攝劇陪伴度過的,而且這一系列的特攝劇世界聞名,知名度是世界範圍的。但是融合了熱血、格鬥、愛情、環保等元素於一身的《奧特曼》系列特攝劇,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成片,不知道這些經典背後隱藏著什麼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說幾個鮮有人知的真實故事。
  • 文雅罵人用的英語9句
    我還聽過有一個人很絕, 英文罵不過人家就用中文罵, 反正對方聽得懂聽不懂都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讓他知道你很兇, 而且你正在罵他就行了. 這集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比較文雅的罵人以及吵架的方式. 1. I'm so fed up with your BS. Cut the crap. 我受夠了你的廢話, 少說廢話吧.
  • 二百五「「半吊子「的由來
    我們細數一下關於二百五的傳說,春秋《左傳》裡有一個故事:老年的晉獻公特別寵愛驪姬,而驪姬卻心如蛇蠍般的勾結大臣來謀害獻公的兒子,好讓她自己的兒子來奪取君位。後來據說諸位大臣奮起反抗幫助太子殺了驪姬與謀反大臣,從此人們為了諷刺幫驪姬謀反的兩位大臣:二五偶。後來演變成了「二百五」。
  • 歷史上「最會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個世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非常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它是要結合上下文一起看的。
  • 魯迅最經典的一句話,只有26字,罵人不帶髒字,你都不知道是罵你
    因此,遍覽中國古代歷史文獻書籍,雖然有許多罵人言語,但幾乎見不到一個髒字。古人也是人,也有情感,也會憤怒,憤怒了自然也想罵人,但儒家思想鉗制著古人,即便真要如此,也不能有半個髒字。可以說,這種狀態一直保持到明清時期。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就有許多這樣文雅的罵人話。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曾經因為豬八戒非常貪吃懶惰,就罵他是「夯貨」。
  • 要知道「兔崽子」的原義,就別再隨便罵人了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課程3個明白知識特推出「何老師歷史掌故」,講述「兔崽子」的歷史掌故,告訴你為什麼不能再隨便罵人「兔崽子」。此前,我們分析了罵人者在罵戰時摧枯拉朽的說話狀態,以及罵人詞彙裡所隱含的性別觀。
  • 錯別字別錯丨脫貧攻堅常錯字②:你還在用「戮力同心」嗎?
    到了小篆則寫作將形旁改成表示砍殺時所用兵器的「戈」字,這可能是為了與表示鳥飛的聲旁「翏」字更貼合,形象展示殺戮現場雞飛狗跳的情景。古人造字,真是腦洞大開啊!至此你或許會有疑惑,既然古代經典中「戮力」「勠力」可通用,在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只有「戮」才是各類辭書中的規範字,那現在還用「戮力同心」難道就不行嗎?
  • 古代「賤內」不是罵人,五花八門的稱謂,有人常常用錯
    (3)稱呼丫頭或年邁女僕。《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老婆親走到廚房內說道:「姐,爹叫你哩。」此指西門慶的丫頭如意兒 。《紅樓夢》第三五回:」到了怡紅院中,只見抱廈裡外迴廊上,許多丫頭老婆站著,便知 賈母 等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