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二五眼」「二百五」這類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但他們的起源你真的知道嗎?
1.半吊子
「半吊子」起源於古代特殊的錢幣計量制度。我國古代長期以一千文銅錢為「一貫」也稱「一吊」或「一串」。清代有言:一吊千錢,半吊五百。「半吊子」也就是一吊的一半,雖然有些銅錢,但距離整數(一吊)還差一半。於是,半吊子在俗語中就有了形容人缺心少智、業務不精、不著調的意思。
2.二五眼
「二五眼」起源於俗語中的「二糊眼」(或叫「二虎眼」)。
眾所周知,「二」在俗語中有「呆傻、魯莽」的意思,如「二嘎」「二愣子」等。而「五」或「虎」在很多地方的俗語裡是「糊」的音變,有形容人迷迷糊糊、粗心大意的意思。「二」、「五」兩個同義語素組配起來自然就有了形容人做事馬虎,不認真的含義。
3.二百五
「二百五」在俗語中有形容人傻氣、魯莽的含義。關於它的起源,主流說法有以下三種:
一是認為它來源於「半吊子」。上文說過,「半吊子」是指一千文的一半,那麼二百五十文不就成了「半吊子」的一半。「半吊子」中的「半吊子」,戰鬥機中的戰鬥機,自然而然,二百五也就生出了「傻氣、魯莽」的意思。
二是認為它來源於「二八五」。「八」在俗語裡有貶義。在很多地方,「八」或叫「二搭六」,有形容人遊手好閒、傻裡傻氣的意思。那麼「二、八、五」三個同義語素相組配,自然也就有了傻氣、魯莽之意。另外,「八」與「百」又是諧音,時間長了,「二八五」也就音變成了「二百五」。
三是認為它來源於牌九中的「二板五」,是「二板么五」的簡稱。在牌九中,「二板」有四個點,「么五」有六個點,兩個牌配在一起共十個點,在牌九中是最小的。因此「二板五」就有了無用、幼稚的意思,後訛為「二百五」。但我覺得這種說法可信度較低。因為最小的一般都是與無用、水平低相聯繫,而與傻氣、魯莽並無太大關聯。
4.關於百度百科
本文撰寫過程中,我意外發現百度百科「二五眼」詞條中對其起源的解釋為:「京劇中板眼有兩板三眼、兩板四眼、兩板六眼就是沒有兩板五眼,簡稱二五眼」。此種解釋是極不準確的。
首先傳統京劇中板眼形式共四種: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其中並無「兩板三眼」等稱謂。
其次,就算是前些年流行的另一種解釋:「由於戲劇中沒有沒有一板二眼和一板五眼,因此產生了二五眼一詞」。這種說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畢竟戲劇中也沒有一板四眼,那為什麼不叫更好想像的「二四眼」(二、四在一、三之後)卻要叫「二五眼」呢?
所以說,百度百科只是一個公益性質的網站。其內容的開放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其信息的冗雜。因此,瀏覽百度百科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放亮雙眼,除了某些專業機構編寫的詞條外都不可盡信。
(本文原創,引用煩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