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在反鐵電陶瓷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21 小材科研

脈衝功率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兆瓦級功率的電能量,在很多特殊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作為脈衝功率電源的關鍵部件,高性能電容器對減小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滿足小型化、高功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

圖1. PLZST系列陶瓷極化序構的原子尺度表徵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顯林研究員、王根水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前期在反鐵電陶瓷的組成設計、性能調控、工程應用等方面已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期,該團隊與上海矽酸鹽所許鍅鍅研究員帶領的微結構研究團隊緊密合作,綜合利用透射電鏡和電學表徵等手段對傳統(Pb, La)(Zr,Sn,Ti)O3 (PLZST)反鐵電陶瓷開展了原子尺度的結構表徵和研究,突破了反鐵電陶瓷極化有序的傳統認識,並構建了反鐵電陶瓷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聯規律。相關研究結果以「Unveiling the Ferrielectric Nature of PbZrO3-based Antiferroelectric Material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664-w),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矽酸鹽所無機材料分析測試中心傅正錢助理研究員和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陳學鋒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為董顯林研究員、王根水研究員和許鍅鍅研究員,上海矽酸鹽所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張樹君教授參與了相關研究工作。

圖2. PLZST系列陶瓷結構序參量與極化序參量的耦合規律

研究發現,PLZST系列鈣鈦礦型陶瓷均呈現非公度調製結構,調製模式分為極化大小和極化角度兩種,它們可以在納米尺度內自由地轉變與共存。非公度結構主要起源於原子位移的周期性調製,並形成亞鐵電性質的極化有序。這種亞鐵電有序是通過鐵電有序層的特定組合而產生,化學組成的改變可以驅動鐵電有序層的寬度在0.6nm-1.5nm範圍內逐漸過渡,從而調控非公度結構的調製周期。鐵電有序層的寬度變化影響了最近鄰電偶極子的相互作用,使得轉折電場、介電常數、剩餘極化等關鍵電學性能參數與調製周期近似呈現線性關係。這些發現為反鐵電材料的理論發展和性能優化提供了基礎。

圖3. PLZST系列陶瓷的構效關係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研領域基金、上海無機材料測試表徵技術平臺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上海矽酸鹽所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664-w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鈮酸銀(AgNbO3)陶瓷材料具有類反鐵電的雙電滯回線和高的極化強度(~50 μC cm-2),從而具有較大儲能密度,在電介質儲能等領域展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AgNbO3材料自身固有的亞鐵電性以及反鐵電-鐵電相變引起的回滯效應導致能量損耗較大,難以同時實現高的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成為制約該材料在儲能領域應用的關鍵。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研究員王根水團隊提出一種提高AgNbO3反鐵電材料儲能特性的新思路,實現了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的同步提升。
  • 上矽所: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馳麟團隊在陶瓷基固態電池的界面改性及其鋰氟轉換反應激活方面取得系列進展。LLZO在與空氣接觸後,易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應,在表面形成包含LiOH和Li2CO3的鈍化層,這一鈍化層嚴重影響了Li與LLZO的接觸,阻斷了界面處的鋰離子傳輸通道,導致電池的界面阻抗過大,電池性能嚴重受限。因此,鈍化層的去除是目前LLZO/Li界面改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有機鐵電渦旋反旋渦疇結構研究
    有機鐵電渦旋反旋渦疇結構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59:23 南昌大學湯淵源團隊研究了有機鐵電渦旋反旋渦疇結構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界面粘結性能及相關力學性能的微結構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陶瓷塗層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絕緣、抗氧化及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機械工程、化工、生物醫療、電子、航天航海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上海光機所在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鄧見遼領銜的脈衝光抽運(POP)原子鐘小組,在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開創的光抽運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
  • 第三屆建築衛生陶瓷質量大會暨中國矽酸鹽學會建築衛生陶瓷專業...
    由中國矽酸鹽學會指導,中國矽酸鹽學會建築衛生陶瓷專業委員會和國家建築衛生陶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建築衛生陶瓷質量大會暨中國矽酸鹽學會建築衛生陶瓷專業委員會2018學術年會"9月13日在許昌市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共450多人參加了此次大會。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上海光機所在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如何鑑定鐵隕石中的矽酸鹽
    相對所有隕石來說,鐵隕石是人們最為熟悉的隕石品種,因鐵隕石的主要組成礦物相對其它隕石要簡單許多,他們的主要礦物組成為:鐵紋石、鎳紋石,因此在所有隕石中,只有鐵隕石所含金屬元素達90%以上。相對石隕石的主要礦物組成為矽酸鹽,在鐵隕石中矽酸鹽的成分佔比很少,只在某些鐵隕石中發育有矽酸鹽包體,這些發育的矽酸鹽礦物主要由橄欖石、斜方輝石和斜長石組成,大小有時以微小的單晶形式存在,有時也為釐米級的大聚集體存在。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昆明1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2020年理論物理所重要科研進展系列(五):奇特強子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郭奉坤研究員與德國波恩大學杜孟林博士、華南師範大學王倩教授以及其他德國和西班牙的合作者最近在奇特強子態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給出LHCb實驗上發現的3個五夸克態結構為強子分子態的有力證據。研究結果發表於Phys. Rev. Lett. 124, 072001 (2020)。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 居然會有軟如橡膠的玻璃陶瓷?浙大科學團隊無機材料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這時候,高超團隊搬出了他們的研究老夥伴,石墨烯。他們希望能在「一片片」的石墨烯中製造出一些褶皺,將高分子的可拉伸「線團結構」拓展成為石墨烯中可拉伸的「紙團結構」,來提高石墨烯的延展性。團隊借鑑生物學理念,從肌肉和關節的拉伸中尋找答案,設計出類似傳統拉縮式燈籠的結構,並用3D技術列印出來,通過限位壓縮定型,形成一些「褶皺」。這時候,石墨烯材料可以拉伸100%。
  •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2021-01-03 12:00:21 來源: 科技料 舉報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
  • 科技自立自強 | 中國電科多項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自立自強 | 中國電科多項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2020-12-0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種新型壓電陶瓷驅動電源的研究
    輸入信號經過PWM集成放大器放大之後,輸出調製脈衝信號,再經過LC低通濾波電路處理,LC濾波將脈衝信號解調為模擬信號之後,便可直接驅動壓電陶瓷負載。但是一般的集成開關型驅動電源只能用於開環控制壓電陶瓷,定位精度不高。在實際應用中需設計一些反饋電路來精確控制壓電陶瓷的微位移。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我國科學家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重慶1月10日電(記者柯高陽)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性疾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多糖疫苗是常見的疫苗種類之一。我國科研人員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