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支教不能解決農村教育問題,俞敏洪雲貴考察探索教育公益新路徑

2020-12-22 騰訊網

12月初的貴州遵義市正安縣興隆村,綿延的山脈下,大片的松樹和竹林點綴在層層梯田間。群山懷抱中,一所由貴州特色古建構成的學校坐落在村莊一隅。踩著遍布青苔的石階而上,「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出現在屋簷下。

這所僅有71個學生、16位老師的小學,是校長肖詩堅推行鄉土人本教育理念的陣地。20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肖詩堅從上海紮根貴州鄉村,擔任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校長,帶領師生一起走上探索鄉村教育改革之路。

同樣作為深耕教育領域、關注公益事業、致力於推動教育公平的北大人,俞敏洪一直希望帶領新東方公益團隊,為農村教育找到更好的答案。為此,他每年都會到偏遠鄉村走訪考察,一方面履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通過調研形成提案,推動政策的變革;另一方面了解真實的農村教育現狀和師生需求,進而提供切實的幫助和解決方案。

2020年底的這次考察有些不同尋常。不同於以往以傳統鄉村中小學為目的地的考察,這次俞敏洪特意選擇了幾所創新學校,希望通過實地的走訪調研,找到鄉村教育新的突破口,為新東方開闢教育公益的新路徑。

於是,便有了此次雲貴鄉村教育的考察之行。短短的三天行程,俞敏洪將帶領新東方公益團隊,走訪兩所創新小學、四所傳統中小學,通過實地的調研交流,在對比、思考中找到推動教育公平的更優模式。他給自己的任務是,回程後寫出不少於5000字的調研報告。

12月8日,貴州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是此行的第一站。

俞敏洪考察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

走進大山裡的未來學校

田字格小學的鄉土人本教育理念,即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希望鄉村的孩子們能從生養他們的大山中汲取養分,在家鄉就能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優質教育。

教育從踏上大門後的石板臺階開始發生。這些石板,來自於學校的前身——清代嘉慶年間的古廟,肖詩堅帶領孩子們把古老的石塊挖出來,鋪在教學樓前,這樣孩子們踩上去就能感受到歷史、家鄉、文化。

類似的「活教材」在校園裡俯拾皆是。學校最具特色的木質建築——立人堂,建築材料是從村子裡收集的廢舊老木頭,廊柱下的柱墩,同樣有200年歷史。如今,這裡是孩子們的公共議事廳,學校裡大小公共事務,諸如「師生能否在教學區吃零食」等,都會在這裡投票表決。

學生志願者為來賓介紹學校建築

兩位學生嚮導為來賓們詳細講述著立人堂的歷史與現狀,談吐自如,落落大方,與想像中留守兒童的內斂拘謹完全相反。百草園、開心農場、手工作坊……學校每處景觀的來歷,都由學生志願者娓娓道來,同樣的大方與自信,還有一份作為主人翁的驕傲。

這確實是一所師生共建、共治的學校。開心農場裡種著白菜、韭菜、蔥、蘿蔔等十餘種蔬菜,均由孩子們親手栽種、打理,每月農場收支對外公示;所有學生每周都要參與勞作:運送垃圾、清理門板;手工作坊的商品均由學生創作,每一筆收入,都用於學校建設和研學活動,「掌柜的」也由學生輪流擔任,每筆收支計都得清楚明白……教室的裝飾,由學生用植物拼接而成,就連教室的名字,也是學生取的,「牛奶教室」,牛奶是他們很喜歡的一位老師的名字。

俞敏洪購買孩子們的手工作品

「讓孩子在參與建設中一天天感受到他們可以改變學校,甚至改變家鄉。我希望有一天孩子們可以認識到:他們也可以改變世界。」肖詩堅說。

考察過程中,一堂名為「大樹公公」的鄉土課正在進行中。老師通過原創繪本,引導孩子們認識大樹對自然萬物的反哺,並當堂創作一幅畫、寫一首詩。

田字格小學的鄉土課

「春天到,鳥兒叫,大樹公公在微笑/ 夏天到,森林真熱鬧,大樹公公在招手/ 秋天到,水果直往地上落/ 冬天到,北風叫,大樹公公在睡覺。」這是二年級學生的課堂作品。支教老師蔡月媚說,孩子口中經常能蹦出令她驚訝的詩句,諸如「煙的家在火裡,他們在排著隊一個一個地出門」——這也是她打算留下來的原因,與十幾位老師一起守護這份天性與詩性。

孩子們送給俞敏洪親手做的禮物

孩子們把自己做的詩集,以及一個裝滿了卡片的手繪木盒送給遠道而來的俞老師。俞敏洪則向孩子們分享了他童年的故事,並鼓勵她們珍惜機會,好好讀書。「你們很幸運,能在中國最好的鄉村學校,跟著最好的老師學習。你們要做的就是開心地讀書,考上大學再回來,才能更加感受到家鄉的美好,並且為這份美好出一份力。」

鄉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

田字格實驗小學的創辦,源於肖詩堅對農村教育困局的反思。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孩子進城上學成為常態,加之「撤點並校」政策的實施和教師的流失,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和鄉村教育生態的凋敝。一方面,城市中心化的教材編排和統一的選拔標準,使得農村孩子在升學競爭中處於弱勢,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即使是上了大學,很多農村娃也依然面臨就業難、在城市生存難的困境,他們對鄉土沒有依戀,也回不去農村,對未來充滿迷茫和困惑。

多年的公益經歷讓肖詩堅認識到,傳統的支教並不能解決農村教育的致命問題。屬於鄉村的教育,只能在大山裡的泥土中才能「長」出來。為此,她提出了「鄉土人本教育」理念,根據中國鄉村的特點和中國鄉村孩子的需求創建了一整套包含課程及教學方法的教育體系,希望培養出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的新一代農村子弟。

從2017年至今,肖詩堅已經帶領一批對鄉村教育創新充滿熱情的青年,在黔北大山裡紮根了四年。如今,田字格的辦學思路成效已經顯現——今年,學校裡多了18個從縣城「回流」的孩子。

這正是肖詩堅努力的目標,讓農村孩子在家鄉享有屬於他們的好教育。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嘗試!讓鄉村孩子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教育,增加了孩子自信,讓他們回歸對於鄉村和學習的熱愛,值得全體北大人向她致敬。」俞敏洪為師妹放棄企業家蒸蒸而上的事業,一頭扎進鄉村教育的勇氣和決心點讚,同時二人也就學校的創新課程、師資培育能否具有持續性等問題展開了探討。

「孩子在這裡接受的生命教育,已經遠遠超過很多省城的學校了,但如何複製到其他村小?」俞敏洪認為,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更為重要。

肖詩堅表示,田字格公益正在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及正安縣教育局聯合推出「鄉土村小」項目,第一年計劃在正安縣25所村小推廣田字格的鄉土課及日修課,將鄉土課程經驗詳細地用教案、課件和教具打包呈現。並通過培育體系,點燃鄉村老師的教育熱情,播種下鄉村教育創新的火種。

這與俞敏洪致力的方向不謀而合。「我很願意出錢出人出力,投入到鄉村小學可複製的課程體系建設中。」

肖詩堅也向俞敏洪傾訴了當前的困難:「學校的老師擅長做研究,但缺少授課經驗。希望藉助俞老師的影響力和新東方的教育資源,號召優秀的老師前來支教2~3年。」俞敏洪表示將盡力提供支持。

最後,回歸最初的問題,鄉村教育的出路在哪裡?教育公平能夠實現嗎?這是俞敏洪出發的原因和求索的方向。

肖詩堅的回答是,這項事業未必一代人能夠完成,但我們需要盡最大的努力走下去。「無論這條路的曙光在哪裡,都需要有人知道路在你腳下。」

鄉村教育有出路嗎?當此刻鏡頭前談吐自如的孩子,擠上高考的獨木橋,眼睛裡的靈氣是否會變得「木氣」?回想起與田字格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對話。

問:「你以後想做什麼?

「我想考上大學,然後回來,把家鄉和學校建設得更美麗。」 回答清晰而堅定。

這裡也許就藏著問題的答案。

相關焦點

  • 俞敏洪考察貴州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 探索教育公益新路徑
    這所僅有71個學生、16位老師的小學,是校長肖詩堅推行鄉土人本教育理念的陣地。20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肖詩堅從上海紮根貴州鄉村,擔任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校長,帶領師生一起走上探索鄉村教育改革之路。   同樣作為深耕教育領域、關注公益事業、致力於推動教育公平的北大人,俞敏洪一直希望帶領新東方公益團隊,為農村教育找到更好的答案。
  • 推動鄉村教育發展 俞敏洪獲頒「2020年度教育公益踐行者」
    為此,他每年都會到偏遠鄉村走訪考察,一方面履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通過調研形成提案,推動政策的變革;另一方面了解真實的鄉村教育現狀和師生需求,進而提供切實的幫助和解決方案。儘管疫情給今年的公益活動開展帶來了一定不便,但俞敏洪探索更精準、更高效教育公益的步伐從未停止。
  • 走向城鄉一體化: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價值定位與路徑選擇
    近些年來我國的快速城鎮化進程,將以往城鄉二元體制導致的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進一步凸顯,因而鄉村教育的現代化也越來越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和重點問題。農村教育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現代化?在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我們該做何選擇?當下我們該如何去探尋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可行路徑?本文依據文獻分析、相關的實踐探索及其案例,試圖給出一些回答。
  • 業內:教育公益 不僅要出錢出力更要出「芯」
    好未來十五年的教育公益成長之路  好未來十五年的發展,也見證了好未來教育公益的探索歷程。白雲峰說道:「教育企業開展教育扶貧公益,不僅僅要承擔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履行創新責任。」好未來通過在公益廣度和深度上的探索,不斷拓寬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利用科技的力量充分放大優秀師資的效能。
  • 打造公益IP 虎牙探索「直播+公益」新路徑
    此外,虎牙長久以來致力於扶貧公益行動,重點打造了「虎牙『益』家人」等公益助農IP,不斷探索拓展公益助農新路徑。2020年4月,主播「孤影」參加了「虎牙『益』家人」第二期公益助農活動,線上推廣家鄉特色農產品—「中國菠蘿之鄉」徐聞菠蘿。截至活動當天下午6點,累計收到訂單超過十萬單,訂單價值總額340餘萬元。
  • 俞敏洪:在線教育提前迎來大考,新東方正打造最好的在線大班
    連俞敏洪都認為:疫情結束後,將呈現出地面教育和在線教育齊頭並進,兩邊都能產生巨大的公司。《老俞疫情日記》被追更 俞敏洪贊在線教育「抗疫」貢獻在疫情期間,同樣長期居家的俞敏洪,每天堅持在自己的公眾號「老俞閒話」裡寫起了《老俞疫情日記》,每天一篇零點更新的文章,成為最近俞敏洪和廣大網友的交流方式。
  • 俞敏洪的鄉村教育調研日記
    所以,從2017年至今的四年裡,肖詩堅拋開了企業家的身份和工作,和一群熱血年輕的教師團隊一起,紮根貴州深山一隅,根據中國鄉村的特點和中國鄉村孩子的需求創建了一整套包含課程及教學方法的教育體系,他們希望培養出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的新一代農村子弟。
  • 建鄉村小學培育「後浪」 B站聚焦教育扶貧
    這是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建的第一所鄉村小學,2019年6月,由「B站」攜手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合作共建。B站由此邁出了探索教育公平、推動鄉村教育發展的第一步。「辦一所小學並不比運營B站簡單。」出身於江西農村的他,2013年從武漢大學畢業以後就加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投身公益教育事業至今。劉泉介紹,鄉村學校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不是學校的硬體設施沒有建設好,而是很多孩子的基礎十分薄弱,薄弱到還不能讓老師們很快將整個教育理念落實。「通過一兩所小學去改變中國農村教育,是不可能的。
  • 滬江互+計劃走進甘肅定西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2016年10月23日,第二屆中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年會在甘肅平涼召開。會上,李家堡學區校長邵錦堂結識了滬江「互+計劃」團隊。彼時,滬江推出的「網際網路+教育」公益項目「互+計劃」已經運行一年,在實踐當中總結出了網際網路支教的「雙師課堂」模式,解決了全國1000所中小學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難題。
  • 中國網際網路支教第一人伏彩瑞成世界教育創新峰會唯一華人評委
    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伏彩瑞在WISE大會發表演講「在全球發展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我們更應當思考教育的價值」,伏彩瑞表示,當前全球很多國家都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而滬江已經用網際網路探索出了一條「低成本、低門檻
  • 俞敏洪:翻山越嶺才能看到無限風光_商訊_產經頻道首頁_財經網...
    活動現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吳剛,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翁翔,共青團陝西省委書記段小龍,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等嘉賓,與到場的自強之星標兵共同啟動了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推報活動。
  • 郝海盟:線上教育 夢起支教
    在教育行業從事7年的郝海盟同樣也是對線上教育極為關注的人員之一。  從支教走向線上教育  自小成績優異的郝海盟,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在人生的第一個關鍵時刻——高考中,他就摘得河南某市高考狀元。之後郝海盟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還同時輔修了教育學第二學士學位。
  • 推進高校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 ——「新時代中國特色...
    廈門大學舉行此次研討會,對於進一步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意義。他說,廈門大學有開展勞動教育的光榮傳統。自1921年建校以來,勞動教育一直伴隨著學校歷史,與國家進步、學校發展始終同向同行。他談到,各高校專家學者齊聚廈大,深入探討新時代勞動教育規律,共同研討勞動教育的重點、難點、創新點,必將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走深走實,共同匯聚起「勞動託舉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 俞敏洪對話周成剛:大學教育應理想主義多一點,實用主義再少一點
    那麼西方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有什麼本質區別?現階段中國的教育要做哪些改進?為什麼要培養理想主義思想?學生如何培養理想主義思想?5月12日,在新東方舉辦的「新教育 新思考」教育研討會上,新東方創始人兼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聯同新東方集團CEO周成剛就全人教育進行了主旨對話。
  • 協和教育牽手小熒星,探索上海兒童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新路徑
    協和教育牽手小熒星,探索上海兒童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新路徑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2020-11-23 22:08 來源
  • ...從「大學生村官」到「鄉村支教老師」,彭奕祥的7年教育堅守
    【三支一扶鑄就無悔青春】從「大學生村官」到「鄉村支教老師」,彭奕祥的7年教育堅守金羊網  作者:柳卓楠  2020-05-13 因為對教育的熱愛,2013他報名參加廣東省「三支一扶」服務,回到家鄉一所鄉村小學支教,至今已在那裡工作7年。農村長大的他對基層有著一種深切的感情,他說「我自己就是農村出來的。我覺得農村、底層的孩子如果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
  • A.I.教育公益計劃—築夢校園行啟動 人工智慧讓更多孩子快樂成長
    12日上午,科大訊飛聯合中國教育電視臺、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聯盟,面向全國啟動「A.I.教育公益計劃-築夢校園行」活動。啟動儀式上,科大訊飛集團副總裁、AI教育公益計劃發起人任萍萍對這項活動進行了詳細介紹。
  • 「雲支教」,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送去雲南
    日前,由虹口區對口幫扶丘北教育事業發展的掌門1對1「雲支教」系列培訓課在丘北縣第一初級中學開展,52名師生通過網絡享受到上海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學方式。掌門1對1「雲支教」教育扶貧項目是全國首個在線直播的教師培訓項目,該項目通過網絡,將掌門1對1標準化、正規化的師訓體系賦能到更多地區,此次線上教學服務主要是針對九年級開展的公開課。當天,12名語文教師和40位同學在屏幕前通過網絡認真聆聽本期在線老師林燕妮的講授和培訓。
  • 支教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像縣市之間的相互支教是為了什麼呢
    連續三年了,每年學校都會來一個外縣市的教師到我校支教,今年來的是臨近市的趙老師。趙老師今年四十七八歲,在當地城區學校任教。說起來支教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評職稱的問題。趙老師的縣市有規定,到省內市外其他縣市支教一年,就相當於有了一年薄弱學校工作經歷,具備評副高的基本條件之一,同時每年有兩萬元的生活補助,在職稱評審積分中加三分。可別少看這三分,相當於擔任五年班主任呀。趙老師已經到了要晉升副高的年齡了,但缺少農村學校工作的經歷,所以就申請到我們學校支教了。
  • 科大訊飛正式發布A.I.教育公益計劃-築夢校園行
    I教育公益計劃——築夢校園行」儀式圓滿舉行。科大訊飛專注人工智慧21年,賦能教育、醫療、城市、司法等多個領域,從高科技企業的自身優勢出發,多年來積極尋求科技和公益與社會責任的結合點,探索「A.I公益與社會責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