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名曲《獻給愛麗絲》中的愛麗絲是誰?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愛麗絲」泰雷茲·馬爾法蒂

  2020年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827年)誕辰250周年。貝多芬雖終生未娶,但他的感情世界並不貧瘠,他有幾位「永恆的戀人」。中國人熟悉的兩首鋼琴名曲《獻給愛麗絲》和《月光奏鳴曲》,就是貝多芬寫給戀人的。

  常聽《獻給愛麗絲》可提高數學成績

  貝多芬的a小調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WoO 59)是法國「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在中國彈紅的,這首曲子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百聽不厭。英國臨床心理學博士艾瑪·格雷研究發現,古典音樂的旋律、音調有助於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和加深記憶,聽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可讓數學考試分數提高12%。

  《獻給愛麗絲》是A-B-A-C-A五段體迴旋曲式。極具歌唱性的迭部A在整首樂曲中出現3次,右手旋律像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落入銀盤,既清脆悅耳,又溫柔恬靜,好似溪水流淌,畫面感極強,恰似和煦的陽光照進屋內,貝多芬站在愛麗絲身旁,痴迷地看著她一遍一遍地練琴。

  B插部轉到F大調上來,色彩明亮,表達了貝多芬對愛麗絲的熾熱愛情,32分音符的快速跑動更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感覺。C插部回到主調a小調上來,左手的同音重複像遠處傳來的悶雷,既象徵著腐朽的傳統意識對自由愛情的無情摧殘,也表現出貝多芬內心的不安。由三和弦構成的「曼海姆火箭」音型衝向高峰後是下行半音階,貝多芬無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憤怒情緒得到宣洩後便平息下來,回歸A部,愛麗絲仍在平靜地練琴,貝多芬仍在默默地欣賞她。

  貝多芬僅憑一首《獻給愛麗絲》就足以名垂青史

  《獻給愛麗絲》的世界知名度幾乎和《生日快樂》相當,有音樂評論家說,貝多芬即使不寫別的曲子,僅憑一首《獻給愛麗絲》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獻給愛麗絲》是德國音樂學者路德維希·諾爾(1831年-1885年)在貝多芬去世40年後發現的,他為寫貝多芬傳記搜集素材,在整理貝多芬的學生泰雷茲·馬爾法蒂(1792年-1851年)的書信時發現了這首曲子的手稿。貝多芬在首頁上寫著:「獻給愛麗絲作為紀念,路德維希·凡·貝多芬,4月27日上午。」這首曲子於1867年作為貝多芬書信集由德國出版商約翰·弗裡德裡希·凡·弗賴赫爾·科塔(1764年-1832年)首次出版,曲譜是諾爾交給出版商的抄件。

  德國音樂學家馬克斯·恩斯特·昂格爾(1883年-1959年)認為,貝多芬字跡潦草,可能是諾爾在抄譜時筆誤,把「Therese」(泰雷茲)抄成了「Elise」(愛麗絲)。

  泰雷茲在1806年成為貝多芬的學生,兩人互相傾慕,但畢竟社會身份相差懸殊,兩人難成眷屬。1810年4月或5月,貝多芬給泰雷茲的信中寫道:「告別了,尊敬的泰雷茲,祝願美好的事物伴隨你一生。請不要忘記我,再也沒有什麼人像我一樣希望你有一個美好、快樂的人生了,儘管你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落款是「忠誠於你的僕人和朋友貝多芬」。《獻給愛麗絲》大概就是泰雷茲與貝多芬分手前後創作的。

  泰雷茲1816年嫁給了奧地利的一個貴族。

  「愛麗絲」身份仍有爭議

  德國音樂學家兼貝多芬研究權威克勞斯·馬丁·科匹茲2010年發表的研究文章稱,「愛麗絲」其實是德國女高音伊莉莎白·洛克爾(1793年-1883年),她是1806年由貝多芬親自指揮《菲德裡奧》首演中的男高音約瑟夫·奧古斯特·洛克爾(1783年-1870年)的妹妹,她在莫扎特的歌劇《唐璜》中飾演安娜。根據維也納史蒂芬大教堂的文獻記載,伊莉莎白·洛克爾也叫瑪麗亞·艾娃·愛麗絲,而且朋友寫給她的信也用「愛麗絲」稱呼她。

  伊莉莎白在1808年成為貝多芬的女友,她在日記中記載了與貝多芬的親密關係:「貝多芬會愛意融融地捏我胳膊」。伊莉莎白1813年嫁給了作曲家約翰·內波姆克·胡梅爾(1778年-1837年)後,仍與貝多芬保持著戀人關係,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病逝後,她還得到了貝多芬的一縷頭髮。

  2014年,加拿大音樂學者麗塔·斯捷布林(1951年-2019年)則認為,「愛麗絲」很有可能是愛麗絲·巴倫斯菲爾德(1796年-1820年)。手稿在泰雷茲·馬爾法蒂的住處被發現,是因為她與愛麗絲·馬爾法蒂的住所就隔著一條街,而前者教後者彈鋼琴,可能是後者去學鋼琴時帶著手稿,後來遺忘在那裡。

  愛麗絲·巴倫斯菲爾德出生在德國的雷根斯堡,是著名女高音,與貝多芬的助手約翰·內波穆克·梅爾策(1772年-1838年)一起巡演到維也納。梅爾策多才多藝,常與貝多芬同臺演出,並協助貝多芬構思音樂作品。他還為貝多芬發明了助聽器,也是百音琴和現代節拍器的發明人。

  1809年開始,愛麗絲在維也納跟神聖羅馬帝國御用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裡(1750年-1825年)學習聲樂,貝多芬也經常向薩列裡請教,再加上愛麗絲與貝多芬助手的關係,貝多芬與她相識並產生愛情也是很自然的。

  《獻給愛麗絲》這首曲子知名度太高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直有人研究這首曲子究竟是寫給誰的。其實,這首曲子具體寫給誰並不重要,只要知道它是貝多芬寫給自己的戀人就足夠了。

  課文《月光曲》與《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在貝多芬在世時就非常流行了,這首曲子也是「鋼琴之王」李斯特(1811年-1886年)的摯愛,他教的學生有上千名之多,但從不教學生彈這首曲子,而是把它作為自己演出的保留曲目。

  中國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上冊有一篇課文叫《月光曲》。一天夜晚,貝多芬散步時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路邊一所低矮的房屋裡傳了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聽到了房屋內兄妹倆的對話,十六七歲的盲妹妹很想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麼彈的。貝多芬聽到這裡推門進去,把這首曲子彈了一遍。這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了房間,貝多芬借著月光又即興彈奏了一曲。彈完後,貝多芬回到客棧,花了一夜功夫把即興彈奏的那首曲子寫了出來。這便是《月光奏鳴曲》的來歷。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1801年創作的。貝多芬1798年開始失聰,1801年起就要藉助助聽器甚至通過書寫與人交流了,那時,他因耳聾影響了音樂生涯甚至想自殺。貝多芬在1802年10月的一封遺書中寫道:「對我而言,結束自己的生命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唯有藝術阻止了我。」所以說,那時的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也許能隱隱約約聽到房屋內的鋼琴聲,但絕不會聽清房屋內兄妹倆的對話。

  再有,雖然鋼琴是義大利人巴爾託洛梅奧·克里斯多福裡(1655年-1731年)大約在1698年前後發明的,但起初製造工藝並不成熟,沒有流行起來,到了貝多芬時代,鋼琴才慢慢流行起來,但非常昂貴,僅在宮廷和貴族家庭才能見到鋼琴。到1820年鋼琴才用鑄鐵骨架承載琴弦的張力,音量更宏大。在1801年,一個靠做皮靴為生的窮小子還要撫養一個盲妹妹,家裡竟有一架鋼琴,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根據貝多芬一八一二年面膜製作的胸像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寫給戀人的

  其實《月光奏鳴曲》和《獻給愛麗絲》一樣,也是貝多芬寫給戀人的,他在1802年把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學生朱麗葉塔·奎恰爾迪女伯爵(1784年-1856年)。

  朱麗葉塔·奎恰爾迪1800年6月跟隨父母到維也納。1799年5月,貝多芬教匈牙利安娜·布倫斯維克伯爵夫人的幾個女兒學鋼琴,而朱麗葉塔是這個家庭的親戚,從1801年開始貝多芬也教她彈鋼琴,就這樣,師徒倆產生了感情。

  貝多芬在1801年11月16日寫給他的醫生弗朗茲·格哈德·魏格勒(1765年-1848年)的一封信中稱朱麗葉塔是迷人的女孩:「我的生活再一次有了一些快樂,我又開始參加社交活動。你無法想像,我過去兩年是多麼孤獨寂寞,生活是多麼悲慘。現在一切都變了,這個甜蜜、嫵媚的女孩愛我,我也愛她,現在我又能享受我最快樂的時光了。但不幸的是,我倆的身份地位相差懸殊,毫無疑問,我無法與她結婚。」

  1803年11月14日,茱麗葉塔在維也納與業餘作曲家溫澤爾·羅伯特·馮·加倫伯格伯爵(1783年-1939年)結婚,婚後定居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

  《月光奏鳴曲》與月光沒有絲毫聯繫

  讀者現在知道了,《月光奏鳴曲》並不是貝多芬在月光下為盲女創作的,它甚至與月光沒有絲毫的聯繫,用「月光」作標題對演奏者和聽眾都有誤導性。

  《月光奏鳴曲》的正式名稱是《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Op. 27 No.2),貝多芬自己的註解是「幻想風格的奏鳴曲」。貝多芬去世5年後,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斯塔勃(1799年-1860年)把這首曲子的第一樂章比喻成「像月光灑在琉森湖一樣美好」,於是這首曲子就有了個別名《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在《月光奏鳴曲》曲譜首頁上寫著演奏提示:「整首曲子應輕柔地演奏,一直踩著延音踏板。」現在的鋼琴延音效果比貝多芬年代的好多了,如果一直深踩延音踏板,聲音會渾濁不清,所以,現在彈這首曲子要輕踩踏板,或者在換和弦時換下踏板。

  《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最為著名,美國著名的樂譜編注者阿爾伯特·歐內斯特·威爾(1879年-1945年)選編的《鋼琴名曲大全》就收錄了這一樂章。升c小調的調性決定這一樂章是抒發憂鬱情感的,左手基本上一直用八度長低音堅實支撐,表現了貝多芬對愛情的堅定信念,而右手中音部的三連音像泉水一樣叮叮咚咚地流淌,有一種此愛綿綿無絕期意味。

  主題一出現,三個連續同音高音符明顯是發問,對社會的不公一直追問「為什麼」,尤其是小九度不和諧和弦的應用,尖銳刺耳的聲響表達了貝多芬內心的糾結和憤怒,他似乎找不到出路,一直在掙扎,在吶喊。

  《月光奏鳴曲》的旋律雖然沒有《獻給愛麗絲》那樣流暢優美,但它留下思考的空間,更能觸及靈魂,會讓人回憶想起往事,思考目前的處境,憧憬未來的出路。如果讀者用心去感受這首曲子,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月光的影子的。(文、圖/劉植榮

相關焦點

  • 貝多芬250|《致愛麗絲》 愛麗絲到底是誰?
    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在華語世界中被尊稱為「樂聖」。 《致愛麗絲》(德語:Für Elise,又譯獻給愛麗絲、給愛麗絲),創作於1810年4月27日。此曲為A小調迴旋曲,通常被歸類為小品,此曲在貝多芬生前未公開發表。 而關於曲名中的「愛麗絲」是誰,迄今仍然沒有定論。
  • 貝多芬有那麼多曲子,為什麼《獻給愛麗絲》成為最通俗流行的一首?
    X 貝多芬有那麼多曲子,為什麼《獻給愛麗絲》成為最通俗流行的一首?
  • 鋼琴曲《致愛麗絲》面世210年了,貝多芬創作的初衷還是一個謎
    1810年4月27日,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鋼琴上創作了一首曲子,曲子不長,技巧難度也不高,對貝多芬而言,創作難度基本不存在。當琴聲從指間傳出,柔美精緻的旋律,明亮略帶一絲憂淡從鋼琴中傾瀉而出。彈畢。貝多芬在琴譜上寫下「a小調巴加泰勒」。 創作這首的初衷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為了幫助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求助貝多芬,貝多芬感動女孩的善良,寫下此曲,老人儘管雙眼看不到,但是從音樂中「看見了」阿爾卑斯的雪山,耀眼的陽光和蔚藍的海水,無限風光。
  • 創雅文化古典音樂免費專欄段召旭第一講《獻給愛麗絲》
    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獻給愛麗絲》創作這個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在1808一1810年間,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暢的情況下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 》的小曲贈給她,並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雷莎,
  • 考證不一樣的貝多芬:誰最先將他介紹到中國?《致愛麗絲》如何被發現?
    「據說貝多芬出生在這裡。因為他爸爸比較窮,租了這棟房子。隔壁樓是一家旅店,旅店要擴張就想連旁邊樓一起來買下來。貝多芬愛好者為保留貝多芬故居便發出募集令,買下隔壁旅館,兩棟房子合在一起,變成貝多芬紀念館。」德國早在三年前就已特別推出了紀念Logo「BTHVN2020」,Bthvn正是貝多芬偶爾會在其樂譜上使用的籤名。
  • 啟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那個,愛麗絲
    連維多利亞女王本人都是這本書的忠實粉絲,她還命令查爾斯一定要把他的下一本著作獻給她。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的愛麗絲原創插圖愛麗絲是利德爾家族中第四個孩子,生於1852年5月4日。前兩個兒子作為士兵犧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卡裡爾在戰爭中倖存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雷金納德·哈格裡夫斯於1926年逝世,留下愛麗絲孤獨一人獨守空房。對於一個寡婦來說,愛麗絲難以支付高昂的房子維修費,無奈她只能賣掉劉易斯·卡羅爾送給她的禮物——《愛麗絲地下歷險記》手稿。
  • 《光明重影》愛麗絲是誰任務過關攻略
    導 讀 大家知道光明重影愛麗絲是誰任務怎麼過嗎?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光明重影愛麗絲是誰任務過關攻略,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聆聽|貝多芬「丟失一分錢的憤怒」
    《暴風雨》、《藍色多瑙河》、《鱒魚》……作曲家的靈感源於自然△圖片來源於網絡《悲愴》、《熱情》、《驚愕》……作曲家的靈感也可以與各種情緒有關△圖片來源於網絡而維也納古典樂派之一音樂家貝多芬詼諧幽默,旋律歡快這首作品與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英雄性的作品不同,全曲的音樂情緒都是比較詼諧幽默的,表現了他鮮為人知的可愛,率真的一面。這首曲子讓這位遙不可及的音樂家,拉近了和我們的距離感,也是一位會生氣會鬧情緒的普通人呀~曲子的旋律很歡快,而且以大調為基調的和聲走向更多的時候會給人一個「歡喜快樂」的感覺。
  • 真正的愛麗絲:《愛麗絲夢遊仙境》
    Wikimedia commons《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人物原型:愛麗絲利德爾《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並非所有內容都來自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想像。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您是否想讓自己的寶寶接受古典音樂的薰陶,卻不知該怎樣介紹,在這個新系列中,我們將重點介紹心愛的作品中的單個元素,您可以將其用作為踏入古典音樂殿堂的入口。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
  • 愛麗絲漫遊仙境:夢境中的奇遇冒險
    愛麗絲漫遊仙境:夢境中的奇遇冒險1862年7月4日,生性靦腆不善有人交往的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查爾斯道奇森帶領著牛津大學基督學院院長的三位女兒泛舟於泰晤士河上。在河岸小憩喝茶時,他給孩子們編了一個奇幻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便來源於姐妹中最伶俐可愛的七歲小愛麗絲。
  • 10首琴童必聽的鋼琴名曲!
    而古典鋼琴名曲,無疑是傳遞這種音樂之美的源泉。 今天小編替大家整理了一些適合琴童聽的鋼琴名曲,大家可以先收藏之後慢慢欣賞~ 希望每位學習鋼琴的小朋友,不僅僅是學會了去如何演奏這門樂器,更可以懂得如何去欣賞、發現古典音樂的美。
  • 「愛麗絲之父」愛上愛麗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卡羅爾以《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兩部兒童小說聞名於世。他還寫過詩歌《獵蛇鯊》和《廢話》(Jabberwocky),這兩首詩都以自造的滑稽詞彙和滿篇廢話而著稱,都是「廢話派」文學的典範之作。有很多人終身致力於探索卡羅爾的生平和他作品中的隱藏意義,在英國、日本、美國和紐西蘭都有卡羅爾的粉絲團體。 卡羅爾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族。
  • 問吧精選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天才、樂聖、暴躁狂人
    《獻給愛麗絲》、《歡樂頌》、《命運交響曲》……提起貝多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首曲子?真正的貝多芬什麼樣?音樂天賦、不凡作品、性格缺陷、健康問題乃至失敗的感情生活,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的貝多芬?他的音樂對後世有什麼樣的影響?//本期話題//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是時候扒一扒他那些鮮為人知的小秘密了!
    老鼠改變了貝多芬的生活? 他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誰是他的秘密情人? 2020年,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全球各地都在舉行著各種紀念這位作曲家的活動。
  • 愛麗絲夢遊仙境之鏡中奇遇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之鏡中奇遇》。選擇了夢想的愛麗絲在海上航行了三年終於回到了家鄉,三年之中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艾斯科男爵去世他的兒子海密仕繼承了他的爵位與公司,受到過中華文化薰陶的愛麗絲在宴會上顯得格格不入,宴會上愛麗絲得知母親賣了父親的船她失望地離開,這時候變成蝴蝶的智蟲出現,將她再一次帶到了那個美麗的地下世界,這裡的人們都在盼望著她的到來,希望她可以拯救那個因為家人困擾的瘋帽子,她告訴瘋帽子他的家人已經去世了,不可能再回來了,面對不相信他的愛麗絲憤怒的瘋帽子將她趕了出去
  • 「愛麗絲」好奇的女孩,為什麼她永遠不會停止改變?
    一部飽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故事,總是歷久彌新;蘊含著不朽的精神傳奇,奇幻的故事才得以譽滿天下;真且美的永恆旋律,總能奏出千古流芳的名曲。《愛麗絲夢遊仙境》這部膾炙人口的童話,幾乎是所有人的「愛麗絲」成長史。
  • 《文豪野犬》,漫畫中森鷗外的異能,愛麗絲的人物原型究竟是誰?
    但其實,森鷗外的用這個異能生成的幼女愛麗絲,外貌與性格的原型並不是來源於同一個人,甚至說,並不是來源於同一個次元。那麼,《文豪野犬》中森鷗外的異能愛麗絲究竟是來源於誰呢?《舞姬》的女主就名為愛麗絲,森鷗外曾在作品中這樣描寫那位對日本文學影響深遠的少女——&34;&34;金髮,碧眼,未成年。這三點完全可以和《文豪野犬》中的愛麗絲形象相吻合。森鷗外一生迷戀德國,在作品中也曾多次描寫德國的美麗少女。在他的筆下,那璀璨耀眼的金髮,那清澈憂鬱的藍眼,是他的文學上的幻夢,是他浪漫主義的追求。
  • 《月半愛麗絲》同名主題曲上線 張韶涵甜蜜獻聲
    本文轉自【電影網】;電影《月半愛麗絲》同名主題曲由全能型藝人張韶涵演唱,著名音樂製作人於飛,知名作曲者Jerry C,作詞人周曉曉、林喬,以及編曲張筱真強強聯手打造。歌曲前奏改編自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致愛麗絲》與歌名《月半愛麗絲》契合。
  • 愛麗絲亂入浣熊市!《生化危機3重製版》愛麗絲MOD
    關於蒂法和愛麗絲誰才是《最終幻想7:重製版》裡最適合的浪漫伴侶,玩家間有過激烈的討論。近日國外MOD製作者SilverEzredes巧妙地將《生化危機3:重製版》的吉爾替換為了《最終幻想7:重製版》中的愛麗絲。他表示當愛麗絲一把折凳給小混混爆頭的時候,自己心中已有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