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品析俗語文化》第10回
我們常聽老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做人要大度一些,但老人又和我們說:「有仇不報非君子」,做人需要恩怨分明。這兩句話不是自相矛盾嘛!其實不然。俗語文化是我們先輩們一代一代總結的寶貴生活經驗,自然有其中的一定道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從字面上解讀這兩句俗語
「宰相肚裡能撐船」一般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其肚量很大猶如可以在裡面撐船,而「有仇不報非君子」出自原來的諺語「有恩不報非君子,有仇不報枉為人」,意思是恩怨應當還報。
俗語出處典故
「宰相肚裡能撐船」出自一個故事,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因原配妻子早死,他在六十多歲時又娶了一個年輕的美嬌娘麗娘,由於王安石忙於國事無暇顧及忽略了美嬌娘,一次麗娘與僕人正在調情,剛好被王安石看到,想要去阻攔,又怕此事傳揚出去丟了宰相的面子。過了幾天王安石和麗娘一起賞月,
藉機勸一勸麗娘,就開口說道:「日出東來還轉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殘棉睡,撇下乾薑門外聽。」麗娘一聽到這首詩就明白了王安石已經知道了自己和僕人的事情,於是就立刻跪下說道:「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此事已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裡能撐船。」王安石看到麗娘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還用這麼巧妙的語言來應對自己,第二天,王安石讓麗娘和王璞遠走高飛。
「有仇不報非君子」出自《施公案》六四回:「天 虯面帶怒色,大叫:『施不全!今日大王有 句話問你:有仇不報怎麼講?』賢臣就知命 不遠矣。施公心忠,也不怕了,面無懼色答 道:『有仇不報非君子。」
從語境語義中解讀這兩句俗語
「宰相肚裡能撐船」,「有仇不報非君子」都是勸人的古語,勸人遇到過激的行為要心胸寬廣要忍讓下來,退一步海闊天空,方能成就大事!但事態發展因為你的過度忍讓,而是對方變本加厲時,就出現了「有仇不報非君子」。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這個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都不是絕對正確的,樂觀地看待問題,要審時度勢,權衡利弊。
總結及感悟
不管是宰相肚裡能撐船。還是有仇不報非君子。我們都應該以實際情況而定。小事糊塗大事明白。任何時候我們要有正確的方向,要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仇怨」是哪裡結成的?「仇怨」是人際交往中產生糾葛矛盾的終點,是無法退讓的終點。
因此在非原則問題或沒有損害切身利益時,如能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所犯過失,就能化幹戈為玉帛,如果是原則性問題上,或忍到無路可退時,可以予以還擊,當然還擊也是在合法的範圍內。如同別人不當心踩了你一腳並向你道歉,難道你還要踩回嗎?
當然善惡恩怨需要分明,因為善惡有偏善正善之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偏;若行噁心而使事成善。所做之事如果已經觸犯了法律底線,不能看其可憐而將他放了,需要交由法律來懲戒教育使其真正改正,即使他恨你,也不幸是一件善事。
給大家說個故事,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有一鄉民因醉酒上前大罵呂公,呂公不為所動,認為他喝醉了不去與他計較。過一年,還是這人因醉酒犯了死刑重罪,呂公才後悔說道:「倘若當初與他計較,送官懲戒,也許今日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當時心存善念,怕人誤為仗勢欺人,以致害了他!」這就是善心做壞事。
個人認為在生活中我們不免與人產生摩擦,同事,朋友,鄰居,家人,親戚都有可能會產生誤會;我們處事原則一般要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肚量,互相包容,有利於社會和詣,但對破了底線罪大惡極之事就要有仇不報非君子了,縱惡也就是犯罪。《尚書》云:有容者,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載物。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知道大家對這句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有仇不報給君子」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分享給朋友。下回給大家給分享其他的俗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