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電影人中最具輝煌成就和影響力者應首推日本黑澤明導演,他執導的《七武士》、《羅生門》、《影舞者》、《蜘蛛巢城》、《亂》等電影譽滿國際,將日本戰國時期的群像狀態帶給了世界,將東方文化推向了國際。他用自己卓越的電影才華,將許多經典故事搬上了銀幕,獲得了極大成就,被譽為「電影教皇」,曾有許多西方大導演也不遠千裡來拜訪求教,其中包括《教父》的導演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人。
今天,就單獨對黑澤明導演的戰國史詩大片《亂》的呈現手法和主題進行簡單探討。
一.改編手法大膽而精妙,打破了戲劇原著的表現形式
《亂》這部電影的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李爾王》,是講述一部復仇的悲劇故事。眾所周知,經典戲劇改編電影通常會出現囿於原著本身的舞臺化敘事的問題,這是許多經典戲劇在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難題。
舞臺的程式化表演和劇本中臺詞僵硬濃縮的表現形式都將成為改編過程中的障礙,尤其像莎士比亞這樣的戲劇大師的作品,很難在後期改變過程中走出那些精美華麗的框架設計——結構和臺詞,而最直接的問題在於倘若尊重原著的魅力,那麼電影表現出來的敘事將會出現情節呆板無趣、節奏跳動、臺詞僵化刻板等現象;倘若不尊重原著,而只是在大情節和人物關係上進行取材,而後大量改變的話,又將會對原著故事的魔性魅力造成浪費,十分可惜。因此,在經典改編過程中,往往會陷入取捨的困境。而《亂》這部影片的改編則是黑澤明的匠心獨運、妙筆生花、另闢蹊徑的結果。
首先,在劇本改編過程中,我們通過電影呈現的狀態完全感受不到《李爾王》的橫跡,這就說明在劇本改編過程中黑澤明打破了以上兩種情況的顧慮,而是將《李爾王》的時代背景巧妙地嫁接到了同時期的日本戰國時代,而《李爾王》第一幕所交代的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事件關係,通過電影的手法進行了完全鏡頭化的表現,同時在時空關係上進行了處理,將舞臺劇本的程式進行了顛覆;
其次,在主題方面《亂》較之《李爾王》更近乎電影語境的凝練化,在《李爾王》作為一個復仇主題存在的基礎上,黑澤明的《亂》則更加飽滿和多元,將權力、仇恨、野心、謀略、殘忍、奸詐、正義、虛偽、背叛、男性主義和女性問題都進行了全面梳理,從而構成了一部宏偉的戰爭史詩巨作。
因此,《亂》的精彩問世,與其說是改編自經典戲劇《李爾王》,不如說,是《李爾王》在黑澤明手中的再一次變化提升,形成了更為震撼的視聽藝術。
二.《亂》的主題分析
《亂》的背景是發生在日本戰國時期,正值諸侯割據,宇文秀虎家族通過殺戮和掠奪,佔領了其他諸侯的領土,坐大了霸主地位,秀虎年邁之際將自己的地盤分給三個兒子,但遭到了三兒子的反對,秀虎將其逐出家園。三郎生性率直真誠,他認為父親的舉措十分不明智,因為一個靠著掠奪和殺戮起家的霸主,不應該依靠別人來養老,這顯然觸怒了秀虎,同時引起了對地盤垂涎三尺覬覦權力的太郎和次郎的記恨和反對。
太郎和次郎分別佔據一城,而手握權杖的太郎在風夫人的挑撥離間之下趕走了秀虎,秀虎十分氣憤,投奔了次郎,豈料次郎狼子野心六親不認,逼走了秀虎。秀虎獨居第三城,結果遭到了大朗次郎聯軍攻打,城池毀滅,血流成河,最終精神發瘋倉皇逃跑,流浪天涯。而大朗在這次行動中被次郎暗算殺害,次郎成了宇文家族的主事人。
而聞知政變後,三郎率領大軍攻打次郎,次郎慘敗而亡,三郎也被伏兵射死,宇文家族徹底土崩瓦解,權利傾倒。
此刻就像一場夢一般,醒來後一切灰飛煙滅,無影無蹤。這就是《亂》所揭示的人生命運,到頭來所有的一切終究不過一場煙消雲散。
在膨脹的欲望面前,六親不認出賣親情手足成了人性當中的慣用的殘忍卑鄙手段,在權力角逐中,被不斷放大的人性之惡往往吞噬了自己的理智,從而形成了黑暗的洞穴,吞噬著各方角逐者,也吞噬了自己。
而宇文秀虎的霸主來自於殺戮和掠奪,楓國的哀鴻遍野皚皚白骨積起宇文家族的霸業,但同時風夫人的復仇最終讓這種霸業成為泡影,落得個身敗名裂,慘不忍睹。這就是一種因果報應。
影片對這種哲學進行了深刻表達,從開始秀虎做夢夢見在荒野流浪,形成心理的懼駭開始,這種因罪惡而來的霸業就已經預示著它的歸宿了。所以,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一切都像是上天註定的,越擔心越容易出現。
而批判主義的哲理同時在多處出現,比如狂阿迷經常說到:在錯亂的世界裡,神經有問題才是正常狀態。這句來自小人物的臺詞,巧妙地諷刺了一個錯亂時代的症候所在。這個最滑稽的卑微小人,從頭到尾忠心耿耿卻遭人欺凌,被人玩樂,這本身就是一個錯亂的安排,而他每一次不經意的說話,總能將局面的本質說的清楚而透徹,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聽他的呢?人們在錯亂的神志下,哪還能注意到來自小人的真言呢?所以,一切都是亂的。這就是這部影片之所以叫做「亂」的原因。
而《亂》中所表達的女權和男權的對立,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有人說,黑澤明的電影中,將大部分女性刻畫成陰險歹毒、功於心計、虛偽欺騙、齷齪浪蕩的下賤貨色,正如《亂》中的風夫人,她起初煽風點火,將大朗迷惑後逐出了秀虎,後來又勾搭上次郎,挑起事端,最終被武士一刀引頸,血濺四壁,亡魂歸天。但她說了,她就是要復仇。
因此,對於這樣一個女人來講,沒有什麼是她能改變自己變成一個溫順善良的女人的條件的,之所以刻毒陰險,都是因為家園被毀、親人慘死、寄生人下,不滿懷仇恨行麼?倒是有一個末夫人,她卻是似乎對復仇沒有多大興趣,最終死在了風夫人的算計之下。
而這樣的人物設計,首先是基於戲劇構成的需求。人們常說「城堡往往是從內部先打破的」,所以這樣的風夫人就是攻打城堡內部的復仇者,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宇文家族對楓國的屠殺和掠奪。因此,這樣的女性值得讚揚和稱頌,在一個錯亂的時代,人人心懷不滿和仇恨,那麼最好的結局應該是結束這個錯亂時代,而風夫人無疑是助推了這種荒唐錯亂時代的加速毀滅。因此,無論從戲劇設計角度還是角色角度來看,風夫人就是整個故事的果,而這個因就是宇文秀虎的霸權掠奪。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