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電影《亂》:權力遊戲背後的因果輪迴

2020-12-24 藝術匠王毛毛

亞洲電影人中最具輝煌成就和影響力者應首推日本黑澤明導演,他執導的《七武士》、《羅生門》、《影舞者》、《蜘蛛巢城》、《亂》等電影譽滿國際,將日本戰國時期的群像狀態帶給了世界,將東方文化推向了國際。他用自己卓越的電影才華,將許多經典故事搬上了銀幕,獲得了極大成就,被譽為「電影教皇」,曾有許多西方大導演也不遠千裡來拜訪求教,其中包括《教父》的導演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人。

今天,就單獨對黑澤明導演的戰國史詩大片《亂》的呈現手法和主題進行簡單探討。

一.改編手法大膽而精妙,打破了戲劇原著的表現形式

《亂》這部電影的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李爾王》,是講述一部復仇的悲劇故事。眾所周知,經典戲劇改編電影通常會出現囿於原著本身的舞臺化敘事的問題,這是許多經典戲劇在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難題。

舞臺的程式化表演和劇本中臺詞僵硬濃縮的表現形式都將成為改編過程中的障礙,尤其像莎士比亞這樣的戲劇大師的作品,很難在後期改變過程中走出那些精美華麗的框架設計——結構和臺詞,而最直接的問題在於倘若尊重原著的魅力,那麼電影表現出來的敘事將會出現情節呆板無趣、節奏跳動、臺詞僵化刻板等現象;倘若不尊重原著,而只是在大情節和人物關係上進行取材,而後大量改變的話,又將會對原著故事的魔性魅力造成浪費,十分可惜。因此,在經典改編過程中,往往會陷入取捨的困境。而《亂》這部影片的改編則是黑澤明的匠心獨運、妙筆生花、另闢蹊徑的結果。

首先,在劇本改編過程中,我們通過電影呈現的狀態完全感受不到《李爾王》的橫跡,這就說明在劇本改編過程中黑澤明打破了以上兩種情況的顧慮,而是將《李爾王》的時代背景巧妙地嫁接到了同時期的日本戰國時代,而《李爾王》第一幕所交代的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事件關係,通過電影的手法進行了完全鏡頭化的表現,同時在時空關係上進行了處理,將舞臺劇本的程式進行了顛覆;

其次,在主題方面《亂》較之《李爾王》更近乎電影語境的凝練化,在《李爾王》作為一個復仇主題存在的基礎上,黑澤明的《亂》則更加飽滿和多元,將權力、仇恨、野心、謀略、殘忍、奸詐、正義、虛偽、背叛、男性主義和女性問題都進行了全面梳理,從而構成了一部宏偉的戰爭史詩巨作。

因此,《亂》的精彩問世,與其說是改編自經典戲劇《李爾王》,不如說,是《李爾王》在黑澤明手中的再一次變化提升,形成了更為震撼的視聽藝術。

二.《亂》的主題分析

《亂》的背景是發生在日本戰國時期,正值諸侯割據,宇文秀虎家族通過殺戮和掠奪,佔領了其他諸侯的領土,坐大了霸主地位,秀虎年邁之際將自己的地盤分給三個兒子,但遭到了三兒子的反對,秀虎將其逐出家園。三郎生性率直真誠,他認為父親的舉措十分不明智,因為一個靠著掠奪和殺戮起家的霸主,不應該依靠別人來養老,這顯然觸怒了秀虎,同時引起了對地盤垂涎三尺覬覦權力的太郎和次郎的記恨和反對。

太郎和次郎分別佔據一城,而手握權杖的太郎在風夫人的挑撥離間之下趕走了秀虎,秀虎十分氣憤,投奔了次郎,豈料次郎狼子野心六親不認,逼走了秀虎。秀虎獨居第三城,結果遭到了大朗次郎聯軍攻打,城池毀滅,血流成河,最終精神發瘋倉皇逃跑,流浪天涯。而大朗在這次行動中被次郎暗算殺害,次郎成了宇文家族的主事人。

而聞知政變後,三郎率領大軍攻打次郎,次郎慘敗而亡,三郎也被伏兵射死,宇文家族徹底土崩瓦解,權利傾倒。

此刻就像一場夢一般,醒來後一切灰飛煙滅,無影無蹤。這就是《亂》所揭示的人生命運,到頭來所有的一切終究不過一場煙消雲散。

在膨脹的欲望面前,六親不認出賣親情手足成了人性當中的慣用的殘忍卑鄙手段,在權力角逐中,被不斷放大的人性之惡往往吞噬了自己的理智,從而形成了黑暗的洞穴,吞噬著各方角逐者,也吞噬了自己。

而宇文秀虎的霸主來自於殺戮和掠奪,楓國的哀鴻遍野皚皚白骨積起宇文家族的霸業,但同時風夫人的復仇最終讓這種霸業成為泡影,落得個身敗名裂,慘不忍睹。這就是一種因果報應。

影片對這種哲學進行了深刻表達,從開始秀虎做夢夢見在荒野流浪,形成心理的懼駭開始,這種因罪惡而來的霸業就已經預示著它的歸宿了。所以,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一切都像是上天註定的,越擔心越容易出現。

而批判主義的哲理同時在多處出現,比如狂阿迷經常說到:在錯亂的世界裡,神經有問題才是正常狀態。這句來自小人物的臺詞,巧妙地諷刺了一個錯亂時代的症候所在。這個最滑稽的卑微小人,從頭到尾忠心耿耿卻遭人欺凌,被人玩樂,這本身就是一個錯亂的安排,而他每一次不經意的說話,總能將局面的本質說的清楚而透徹,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聽他的呢?人們在錯亂的神志下,哪還能注意到來自小人的真言呢?所以,一切都是亂的。這就是這部影片之所以叫做「亂」的原因。

而《亂》中所表達的女權和男權的對立,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有人說,黑澤明的電影中,將大部分女性刻畫成陰險歹毒、功於心計、虛偽欺騙、齷齪浪蕩的下賤貨色,正如《亂》中的風夫人,她起初煽風點火,將大朗迷惑後逐出了秀虎,後來又勾搭上次郎,挑起事端,最終被武士一刀引頸,血濺四壁,亡魂歸天。但她說了,她就是要復仇。

因此,對於這樣一個女人來講,沒有什麼是她能改變自己變成一個溫順善良的女人的條件的,之所以刻毒陰險,都是因為家園被毀、親人慘死、寄生人下,不滿懷仇恨行麼?倒是有一個末夫人,她卻是似乎對復仇沒有多大興趣,最終死在了風夫人的算計之下。

而這樣的人物設計,首先是基於戲劇構成的需求。人們常說「城堡往往是從內部先打破的」,所以這樣的風夫人就是攻打城堡內部的復仇者,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宇文家族對楓國的屠殺和掠奪。因此,這樣的女性值得讚揚和稱頌,在一個錯亂的時代,人人心懷不滿和仇恨,那麼最好的結局應該是結束這個錯亂時代,而風夫人無疑是助推了這種荒唐錯亂時代的加速毀滅。因此,無論從戲劇設計角度還是角色角度來看,風夫人就是整個故事的果,而這個因就是宇文秀虎的霸權掠奪。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關焦點

  • 日本電影教父黑澤明的「溫柔」與「殘酷」
    黑澤明對於日本電影的影響,甚至亞洲電影、世界電影的影響,直至現今依然具有著開拓性的意義。黑澤明出生於1916年,在家裡的8個兄弟姐妹之中排行最小,自小跟著自己的哥哥去看電影,而與電影結緣。——平凡人的自我拯救黑澤明的電影,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深刻的人文關懷。
  • 在電影《亂》當中,黑澤明把日本民族的特色,運用得淋漓盡致
    黑澤明電影的民族化風格不僅體現在對能格勒技巧的運用上,而且體現在日本傳統藝術的影響上。黑澤明後期作品的一個特點是非常熱愛日本的傳統視覺文化。他意在使電影的服裝、藝術和造型更貼近藝術作品,調動豐富的電影手段來表現繪畫的形式美。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黑澤明文化與武士道信條
    通過風景秀麗的遠景和自由遼闊的環境,《對馬島之魂》讓遊戲的戰鬥都有了如電影一般的質感。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遊戲背後的美術師們借鑑了一系列幾近完美的作品:傳奇電影製作人黑澤明的眾多傑作。 「這位大師的作品給我們的遊戲帶來了很大啟發,因此我們十分想要表達對他的尊重和感激,」遊戲導演 Nate Fox 在最近一次與 IndieWire 的採訪中說道。
  • 世界名導|黑澤明——21刀背後的向死而生!
    電影《亂》劇照長兄的病逝,哥哥的自縊,讓原本最小的黑澤明不得不肩負起家庭長子的責任。為了賺錢黑澤明不得不放棄畫家的職業,此時的黑澤明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也讓他徹底看清了日本電影行業暴露出的問題,在美其名曰電視行業崛起擠掉電影市場份額的背後是日本電影行業不注重培養新人,死守陳規的惡果。
  • 解析大師黑澤明電影中隱藏的秘密!
    在拍攝電影《亂》的時候,黑澤明讓整個劇組停下工作,就為了等一朵雲的到來。拍《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捕捉到一個滿意的晴天鏡頭,足足等了100多天。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最好的導演、世界級大師,主要依靠的作品有:40歲時的《羅生門》,44歲的《七武士》,47歲的《蜘蛛巢城》,70歲的《影舞者》,75歲的《亂》和80歲的《夢》。其中,《影舞者》和《亂》讓黑澤明從天才升級到了偉大,他的鏡頭,他的敘事,他的內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黑澤明忌辰 大師最經典的十部電影
    在他50年的電影生涯中導演了近30部電影,獲得了30多個著名的獎項,他的電影曾創造過持續20年的票房奇蹟。1990年,在第6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澤明獲得終身成就獎。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東京逝世,享年88歲。黑澤明電影的精神氣質對整個世界影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 張藝謀終究不是黑澤明,40年前的這部電影還是無法被超越
    「集體利益」中的權力對於人的異化,往往是從摧毀自我的根基開始,這裡的根基包括精神和價值,而一廂情願的深陷到權力爭鬥中導致的自我迷失,最終只會讓個體走向宿命般的滅亡。從依附外物滿足內心幻想那一刻開始,個體就已然成為了一個被生活操控的傀儡。
  • 奠定日本導演黑澤明「影皇」地位的這七部電影
    NO1、《羅生門》《羅生門》由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喬等領銜主演。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於1950年08月25日在日本上映。
  • 黑澤明的電影秘訣
    同時,橋本忍也持續為今井正、內田吐夢、成瀨巳喜男、堀川弘通、小林正樹、岡本喜八、山本薩夫等知名電影導演撰寫劇本,留下了《切腹》《白色巨塔》《砂之器》等傑作,是日本電影黃金年代最重要的幕後推手之一。其中《羅生門》作為開啟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轉折之作,橋本忍在《複眼:我與黑澤明》這本回憶錄中也對此展開了詳盡的回顧。
  • 對話| 馬爾克斯與黑澤明:電影、寫作、遺忘
    (黑澤明)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且身兼新拉美電影節主席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東京訪問了正在拍攝《八月狂想曲》的日本電影巨匠黑澤明,兩人相見甚歡,由最初約定的1個小時演變為後來分為兩次、時長6個小時的談話。
  • 《蜘蛛巢城》,黑澤明的莎士比亞式復仇戲劇,人性慾望的告白書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始終沉迷於武士階層的研究,在藝術創作時對莎翁的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麥克白》受到欲望蠱惑殺害賢君主、暗害忠良的故事與日本內戰時期有諸多相似之處。1957年,黑澤明將其改編成了《蜘蛛巢城》,將風格化的無韻語言、能樂的表演方式、幽閉的宮殿承包和人心的欲望、人性的薄涼融為一體,試圖完成對大師精神的致敬和傳承。
  • 黑澤明:「電影天皇」的敬業與精進
    帶李奇去黑澤明餐館的,就是這本《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作者野上照代。她是黑澤劇組老臣,從1950年的《羅生門》開始,由場記、導演助理一直做到製作經理,參與了黑澤導演幾乎所有電影的拍攝。不同於我讀過的李奇日記《The Japan Journals: 1947-2004》,野上女士的書沒提那些詭異菜譜,或許,這家媚俗又媚雅的紅火餐館那時還沒開張。
  • 《對馬島之鬼》與黑澤明影棚合作打造電影模式
    《對馬島之鬼》的創意總監Jason Connell和Nate Fox最近透露了他們如何與黑澤明影棚共同合作為這款遊戲加入了黑白電影的畫面模式——「黑澤模式」。 Connell 解釋道:「我們這款遊戲能讓人回到幕府時期日本,而黑澤明的電影是我們的參考標準之一,尤其是在項目早期對風格的指導。
  • 黑澤明:以電影之名砥礪而行的世界級藝術家
    這是晚年的黑澤明寫在自傳《蛤蟆的油》當中,回首往事時的自喻,他就像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而這油,卻能治癒傷口。《蛤蟆的油》這是電影大師黑澤明自謙的說法,這個憑藉了《羅生門》,《七武士》把日本電影推向世界的大師,曾一度被外媒諭為電影屆的"莎士比亞"。
  • 日本電影的神!黑澤明因這部作品傲立世界,被譽為世界百大經典
    現在的人們談起日本電影,總是會想到名導是枝裕和那宛如清水般透徹,平凡中帶著無限感動的電影風格,這也成為了當今日本影視劇的普遍走向,這種只專屬於日本電影的風格,是其他國家的導演模仿不了的,國內很多導演都嘗試過翻拍日本電影,都一塌糊塗。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讓文學大師傾慕的電影大師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被問及《百年孤獨》何時能改編成電影時,曾不無遺憾地說,這部小說只有黑澤明能拍成電影。兩人曾在1990年有過一次見面交流,馬爾克斯說,黑澤明的電影《紅鬍子》,他「在20年內看過六遍」,「我幾乎每天都給我的孩子們談《紅鬍子》,直到他們可以看這部片子。所以,它不但是我和我的家人最喜歡的黑澤明電影之一,而且還是整個電影史上我最推崇的影片之一。」
  • 「為了自己有個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紀念黑澤明
    可以說,這個1.81米的日本男人仍然保持著武士世家的古風,他父親是培養出陸軍大將、受人尊敬的教官,曾刻意讓黑澤明學習劍道,併到鄉下過了一段「田野武士」的生活。引導黑澤明走上電影之路的則是在電影院擔任默片解說的哥哥,他推薦弟弟看了許多電影,後來都被證明是經典。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1950年,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上映,影片改編自芥川龍之介極具盛名的小說《竹林外》和《羅生門》,電影通過多人對此事件的不同描述表達了「人言不可盡信」的意涵。影片獲得了第12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當年的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和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日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眾多獎項。
  • 看懂了黑澤明的《七武士》,就看懂了所有電影
    雖然不能說《七武士》中包含黑澤明電影中的一切,但是也包含著一些基本要素, 黑澤明在《七武士》中極限的運用了精湛的導演技巧,電影的導演手法如何出色,只要看看好萊塢根據這部影片改編的《七俠蕩寇志》就知道了,後者與前者比起來真是相形見絀,可以說《七武士》是把黑澤明電影的精華集於一身的作品。
  • 你們崇拜大導演,大導演都崇拜黑澤明
    恢復健康後的他一口氣拍出三部佳作:《德爾蘇·烏札拉》《影武者》和《亂》。三部影片共計獲得國內外十多個頂級獎項,其中《影武者》和《亂》在日本本國和歐美都獲得了極高的票房。《德爾蘇·烏札拉》是蘇聯找上門的合作,《亂》的資金則來自法國。《影武者》的資金來源則是黑澤明強大的粉絲後援團,他的迷弟盧卡斯和科波拉親自為這部影片去遊說拉取資金。這兩位粉絲正是當時電影圈的新紅人,前者盧卡斯剛拍出票房驚人的《星球大戰》,後者科波拉也因剛拍出了《教父》系列而備受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