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軍的兵力對比,國民黨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如何區分?

2021-01-08 騰訊網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在完成了內戰的準備後之,悍然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並揚言要在三五個月之內消滅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那麼在內戰爆發的時候,國共兩黨軍隊的兵力對比如何?國民黨軍隊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又是如何區分的?

國民黨軍隊:

至全面內戰爆發時,國民黨所轄陸軍總計有86個整編師和暫編師(軍),248個旅,約200萬人。非主力部隊約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部隊、軍事機關和院校約101萬人,總兵力約為430萬人。

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整編,把一軍壓縮成一個加強師,例如整編74師前身就是第74軍。國民黨軍隊第一階段計劃整編90個師,並預定在1946年7月1日完成,第二階段計劃整編50個師,但因為派系糾紛等種種原因,至內戰爆發時,實際投入戰場的為58個整編師。

暫編師即內戰爆發時,參加了整編但還沒有被正式授予番號和還沒有整編完畢的軍隊,都是以「暫」字開頭,例如《亮劍》之中常乃超的「暫7師」。至1948年9月,由於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蔣介石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又將整編師恢復為了軍,從此整編師和暫編師的番號不再出現。

國民黨裝備:

至內戰全面爆發時,國民黨軍隊的裝備為1/4美械、1/2日械、1/4"國造裝備"(自己生產製造的裝備),只有不到1/10的雜牌軍裝備較差。其中美械與半美械裝備部隊為45個整編師和暫編師、64個旅,18個交警總隊和4個教導總隊。

以裝備不是最好的整編第11師為例,該師裝備長短槍11520支、衝鋒鎗等自動武器2370支、火炮440門(其中最大口徑的為美制105mm榴彈炮八門)、火箭筒120具、汽車360輛。

另外國民黨軍隊還組建了3個快速縱隊,每個快速縱隊下轄1個步兵旅、1個戰車營、2個炮兵營、1個裝甲搜索營、2個工兵營、2個汽車營,裝備有坦克40輛,重炮24門,汽車200輛。

空軍有飛機約900餘架,分為5個軍區司令部,5個戰鬥機大隊,2個中型轟炸機大隊,1個B24大隊,加上一個偵察機中隊,其中不乏當時最先進的B-24、B-25轟炸機和P-51戰鬥機。

海軍有大小艦艇600餘艘,其中接收日偽艦艇288艘,美軍轉讓的艦艇271艘。

解放軍的數量裝備:

相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無論是在軍隊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處於絕對劣勢。

軍隊數量:至內戰全面爆發時,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總數約為127萬人,其中正規部隊61萬人(24個縱隊、11個旅),地方部隊66萬人。

武器裝備:至內戰全面爆發時,東北解放軍大約有長短槍30萬支、擲彈筒1000餘具,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約為1000門。

而關內的解放軍裝備為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衝鋒鎗2678支、輕重機槍4000餘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海、空軍無。

解放軍的戰略:

面對數量和武器上的絕對劣勢,解放軍採用邊打邊撤的方式轉移至山區,同時繼續運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經過近一年的艱苦作戰,解放軍越打越強,逐漸扭轉了開戰之初的劣勢,而國民黨軍隊則損失了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當時全國的主要戰場分為東北戰場、華東戰場、中原戰場、西北戰場和華北戰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東北戰場、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

東北戰場:

作為國共兩黨爭奪的主戰場,至全面內戰爆發時,國共兩軍在東北戰場的兵力對比為3比1。

國民黨軍隊原計劃派8個軍到東北,實際出動了9個軍,其中就包括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可見蔣介石對東北是志在必得。

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也派出了精銳部隊,並計劃將葉飛、楊勇、陳賡的三個縱隊也派去東北。但因為東北解放軍逐漸扭轉了東北的戰局,因此,這三個縱隊也就留在了關內。雖然解放軍比原計劃少派了3個縱隊,但在僅僅的兩年之後,東北解放軍就發展成為了雄兵百萬的第四野戰軍。

中原戰場:

中原戰場同樣為國共雙方的主要戰場,雖然國民黨在中原的重兵集團不斷變化,主要作戰部隊還是白崇禧集團和蔣介石的嫡系。

中原戰場上的解放軍雖然也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由於中原戰場地域廣闊,便於解放軍運用運動戰的戰略,所以一直被蔣介石視為心腹大患。後來出於戰略需要,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蔣介石被迫從華東等戰場抽調了33個旅來圍剿劉鄧大軍。因此,中原野戰軍的力量消耗嚴重,卻減輕了其他戰場上的壓力。

華東戰場:

作為國共兩黨爭奪的主戰場,最初國民黨在華東戰場投入了20個整編師,約35萬人左右,其中就包括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在重點進攻華東時期,國民黨一度集中了24個整編師,約45萬人左右。

全面內戰爆發時,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的兵力為32萬。至1947年初,當山東和蘇北的兩軍合併之後,兵力為62萬(正規部隊28萬,地方部隊34萬),為當時各個戰場上,我軍實力最強大的一支部隊。

徹底扭轉劣勢:

自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兩年時間中,解放軍總共繳獲了國民黨軍隊的步槍90餘萬支、輕重機槍64000餘挺、迫擊炮8000餘門、步兵炮5000餘門、榴彈炮1100餘門。此時,解放軍不但在數量上超過了國民黨軍隊,而且武器裝備也與國民黨軍隊的水平相接近了,為隨後的大決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9月16日,華東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著名的濟南戰役,攻克了國民黨重兵名將、設防堅固的濟南。攻克濟南表明,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就連為蔣介石撐腰的美國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
  • 解放戰爭:國軍為什麼會有「整編師」?跟普通的師有何區別?
    在查閱內戰歷史時,經常看到「我軍殲滅敵某某整編師」這樣的描述。而且整編師並非一些個別的隊伍,而是在內戰時大量存在的。那麼這個所謂的整編師究竟是什麼概念,和國軍普通軍隊裡面的師一級單位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戰單位出現呢?
  • 聊一聊1946年國民黨整編師的編制情況「1」
    這是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在孟良崮被困時的經典,幾十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本文就是和大家聊一聊國民黨整編師的來歷、編制情況。 國民黨的整編師是國共重慶談判和政協決議的產物,抗戰時期國民黨建立了多達120個軍總計354個師的龐大軍隊。
  • 打破困局:解放軍是如何決策圍殲整編74師的
    打破困局:解放軍是如何決策圍殲整編74師的周明摘要:解放戰爭中的孟良崮戰役,解放軍一舉圍殲了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有著「御林軍」之稱的整編74師,由此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面對國民黨軍重兵壓境的嚴峻局面,解放軍又是如何在眾多來犯的國民黨部隊中將整編74師選為首先打擊的目標?
  • 宿北戰役:首次全殲國民黨整編師
    面對敵多路進攻,我軍分析敵總體計劃、編制、部署和指揮員素質等情況,綜合我軍部署情況,選擇集中優勢兵力打敵突出一路。1946年11月,國民黨軍在佔領蘇中淮南、淮北地區後,企圖儘快消滅華東解放軍主力,或迫其北撤山東,迅速結束蘇北戰事。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指揮25個半旅,分4路向鹽城、阜寧、漣水、沭陽、新安鎮(今新沂)和臨沂進攻。
  • 三大戰役,我軍大獲全勝,國共雙方兵力對比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 國民黨軍部署重點進攻,目標為何選定陝甘寧和山東兩地
    ▲全面內戰爆發但隨後近1年的戰況卻讓蔣介石大出意外,國民黨軍在各個戰場連遭敗績,多個裝備精良的美械、日械整編師被殲滅。▲解放戰爭初期形勢圖一連串的失敗,使蔣介石不得不進行「檢討」和「反思」,加上前一階段作戰損失慘重,無力再次發動全面進攻,遂在中原等地採取積極防禦,集中兵力向著陝甘寧和山東兩大解放區發動進攻
  • 孟良崮戰役——華野吃掉了整編七十四師(中)
    國民黨統帥部企圖以74師為「磨心」,來個「中心開花」,以10個師(軍)的強大兵力對我華東野戰軍的5個縱隊進行反包圍,求得決戰的勝利。張靈甫認為整編74師建制完整,外有援兵,表示能夠堅守孟良崮,要求空投彈藥,依託山頭高地固守。但是74師的美式榴彈炮等重裝備無法拖上山,只得拋棄於山下。
  • 孟良崮戰役:粟裕百萬軍取上將首級,全殲了國軍王牌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粟裕指揮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全殲了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中堪稱頭號主力的整編第74 師(實際上就是一個軍的編制擁有3.3萬餘人的龐大兵力),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的囂張氣焰,不僅鼓舞了其他戰場上我軍廣大指戰員的戰鬥士氣,而且讓我軍高層看到了未來戰勝強大的蔣介石集團的希望。
  • 比張靈甫更彪悍的國民黨軍悍將,一個團和中野三個縱隊打成平手
    解放戰爭期間,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張靈甫了,但是張靈甫過於狂妄。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攻打整編74師的五支部隊中有四支都是華野最強悍的部隊,用了三天才將整編74師全部消滅。此戰後,再也沒有一支國民黨軍部隊敢孤軍深入解放軍根據地腹地。
  • 國共黑土地較量時,有新1軍、新6軍,怎還有新3軍、新5軍、新7軍
    不過,一般人都認為,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6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1946年,蔣介石把陸軍作戰部隊進行整編,集團軍機構改為綏靖區和整編軍,軍縮編為整編師,師縮編為整編旅。原計劃第一期先整編黃河以南、以西的部隊,第二期整編華北、東北部隊。
  • 淮海戰役國共軍力的真實對比 80萬國軍系謠傳
    長久以來,關於國共雙方的參戰兵力對比,多以80萬國民黨軍敗於60萬解放軍一說最為常見。然而國民黨方面卻認為自己是以40萬兵力惜敗於淮海戰役,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綜上所述,淮海戰役期間,解放軍的參戰兵力共有3個兵團22個縱隊約60萬人,這也是當時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全部家底。紙面上的實力與實際相差甚遠在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方面負責指揮的是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據有關資料顯示,從帳面上來看,國民黨軍隊的總和加在一起還真有80萬。
  • 美軍現役整編師的人員裝備配置如何?陸軍10個師卻分為了三種六類
    一定要明白「整編師」這個詞的含義,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內涵,狹義特指的是1946年蔣軍為應付《雙十協定》而弄出來的師級編制,其實就是將原來的步兵軍壓縮和調整,可以理解為「加強師」甚至軍級部隊。但是整編師還有廣義的名詞解釋,比如《亮劍》李雲龍跟丁偉孔捷所說的:我們三個團往這裡一擺,那實力超過一個整編師啊!對頭,這裡就是廣義上的整編師含義,是指按某個時期標準編成的一個建制完整、齊裝滿員的步兵師,跟其它級別的建制沒有任何關係,就是一個標準的師!為了區分其實可稱為「滿編師」。
  • 解放戰爭中三野的7場敗仗,對手都是誰,傷亡了多少兵力?
    此戰我軍傷亡在7000人左右,而國民黨軍隊傷亡僅3000人。此戰後沒多久,山野被編進華野。二、淮陰之戰1946年9月,桂系第七軍發動攻擊,在擊潰華中九縱後切入到了淮陰和陳毅兵團之間,接著,張靈甫的整編74師第一次出現在了國共戰場上。
  • 號稱國軍第六大王牌的整3師戰力如何?別的不說,反正是夠囂張
    1946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在鄭州、開封一帶集結了整編第3、41、47師,在商丘一帶集結了整編55、68師各一個旅,還加上一個暫編保安縱隊。徐州方向則部署了整編11、88師以及第五軍。同時為了配合此次進攻,王仲廉集團軍在新鄉佯動,用來迷惑、牽制我軍。
  • 整編74師被華野全殲後,粟裕率四個縱隊打國軍這個師,卻損失慘重
    整編74師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中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部隊,也是最出名的部隊,但是由於過於張狂,最後被華野全部殲滅。但當時還有一支國民黨軍部隊的戰鬥力完全不遜色於張靈甫的整編74師,那就是胡璉的整編11師。
  • 孟良崮戰役,國軍王牌整編74師折戟沉沙,而這支雜牌部隊卻大放異彩
    至1946年年中解放戰爭的爆發後,國民黨軍憑藉著軍隊人數和裝備的優勢,對共產黨軍隊發動數次大規模的進攻,佔領了不少的共產黨軍隊控制的地區,面對共產黨軍隊的頑強抵抗和佔領地盤的不斷擴大,國民黨軍由於兵力的不足,開始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而共產黨控制的山東地區成為國民黨軍進攻的重點地區。
  • 這場只持續了3天的阻擊戰,暴露了國民黨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這場發生在白山黑水間空前規模的大戰,拉開了國共戰略大決戰的序幕,直接逆轉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實際上,這場戰役全面反映了國共雙方在戰略、戰役、戰術層面的全方位博弈。從中可見,即便不談人心向背這個左右戰爭前景的宏觀因素,解放軍也在各方面、各層級上碾壓性勝出,國民黨軍不可能不敗。
  • 孟良崮戰役——華野吃掉了整編七十四師(下)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整編時,兩人暗地裡競爭整編74師師長的位置,按照慣例,第74軍的師長,一般由51師師長接任,結果時任74軍58師師長張靈甫因深受原第74軍兩任軍長俞濟時和王耀武的支持而把時任74軍51師師長的李天霞擠了下去,李天霞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 魯西南戰役全殲國名黨整編66師,生俘師長宋瑞珂,其實打的很艱難!
    從1947年3月起,國民黨部隊相繼對陝甘寧和山東解放區發起了重點進攻,其第5軍、整11師等主力均被調往山東腹地作戰,故春夏之交的中原戰場上,機動兵力不足的國民黨方面主取守勢,不再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