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在完成了內戰的準備後之,悍然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並揚言要在三五個月之內消滅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那麼在內戰爆發的時候,國共兩黨軍隊的兵力對比如何?國民黨軍隊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又是如何區分的?
國民黨軍隊:
至全面內戰爆發時,國民黨所轄陸軍總計有86個整編師和暫編師(軍),248個旅,約200萬人。非主力部隊約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部隊、軍事機關和院校約101萬人,總兵力約為430萬人。
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整編,把一軍壓縮成一個加強師,例如整編74師前身就是第74軍。國民黨軍隊第一階段計劃整編90個師,並預定在1946年7月1日完成,第二階段計劃整編50個師,但因為派系糾紛等種種原因,至內戰爆發時,實際投入戰場的為58個整編師。
暫編師即內戰爆發時,參加了整編但還沒有被正式授予番號和還沒有整編完畢的軍隊,都是以「暫」字開頭,例如《亮劍》之中常乃超的「暫7師」。至1948年9月,由於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蔣介石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又將整編師恢復為了軍,從此整編師和暫編師的番號不再出現。
國民黨裝備:
至內戰全面爆發時,國民黨軍隊的裝備為1/4美械、1/2日械、1/4"國造裝備"(自己生產製造的裝備),只有不到1/10的雜牌軍裝備較差。其中美械與半美械裝備部隊為45個整編師和暫編師、64個旅,18個交警總隊和4個教導總隊。
以裝備不是最好的整編第11師為例,該師裝備長短槍11520支、衝鋒鎗等自動武器2370支、火炮440門(其中最大口徑的為美制105mm榴彈炮八門)、火箭筒120具、汽車360輛。
另外國民黨軍隊還組建了3個快速縱隊,每個快速縱隊下轄1個步兵旅、1個戰車營、2個炮兵營、1個裝甲搜索營、2個工兵營、2個汽車營,裝備有坦克40輛,重炮24門,汽車200輛。
空軍有飛機約900餘架,分為5個軍區司令部,5個戰鬥機大隊,2個中型轟炸機大隊,1個B24大隊,加上一個偵察機中隊,其中不乏當時最先進的B-24、B-25轟炸機和P-51戰鬥機。
海軍有大小艦艇600餘艘,其中接收日偽艦艇288艘,美軍轉讓的艦艇271艘。
解放軍的數量裝備:
相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無論是在軍隊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處於絕對劣勢。
軍隊數量:至內戰全面爆發時,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總數約為127萬人,其中正規部隊61萬人(24個縱隊、11個旅),地方部隊66萬人。
武器裝備:至內戰全面爆發時,東北解放軍大約有長短槍30萬支、擲彈筒1000餘具,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約為1000門。
而關內的解放軍裝備為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衝鋒鎗2678支、輕重機槍4000餘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海、空軍無。
解放軍的戰略:
面對數量和武器上的絕對劣勢,解放軍採用邊打邊撤的方式轉移至山區,同時繼續運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經過近一年的艱苦作戰,解放軍越打越強,逐漸扭轉了開戰之初的劣勢,而國民黨軍隊則損失了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當時全國的主要戰場分為東北戰場、華東戰場、中原戰場、西北戰場和華北戰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東北戰場、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
東北戰場:
作為國共兩黨爭奪的主戰場,至全面內戰爆發時,國共兩軍在東北戰場的兵力對比為3比1。
國民黨軍隊原計劃派8個軍到東北,實際出動了9個軍,其中就包括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可見蔣介石對東北是志在必得。
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也派出了精銳部隊,並計劃將葉飛、楊勇、陳賡的三個縱隊也派去東北。但因為東北解放軍逐漸扭轉了東北的戰局,因此,這三個縱隊也就留在了關內。雖然解放軍比原計劃少派了3個縱隊,但在僅僅的兩年之後,東北解放軍就發展成為了雄兵百萬的第四野戰軍。
中原戰場:
中原戰場同樣為國共雙方的主要戰場,雖然國民黨在中原的重兵集團不斷變化,主要作戰部隊還是白崇禧集團和蔣介石的嫡系。
中原戰場上的解放軍雖然也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由於中原戰場地域廣闊,便於解放軍運用運動戰的戰略,所以一直被蔣介石視為心腹大患。後來出於戰略需要,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蔣介石被迫從華東等戰場抽調了33個旅來圍剿劉鄧大軍。因此,中原野戰軍的力量消耗嚴重,卻減輕了其他戰場上的壓力。
華東戰場:
作為國共兩黨爭奪的主戰場,最初國民黨在華東戰場投入了20個整編師,約35萬人左右,其中就包括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在重點進攻華東時期,國民黨一度集中了24個整編師,約45萬人左右。
全面內戰爆發時,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的兵力為32萬。至1947年初,當山東和蘇北的兩軍合併之後,兵力為62萬(正規部隊28萬,地方部隊34萬),為當時各個戰場上,我軍實力最強大的一支部隊。
徹底扭轉劣勢:
自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兩年時間中,解放軍總共繳獲了國民黨軍隊的步槍90餘萬支、輕重機槍64000餘挺、迫擊炮8000餘門、步兵炮5000餘門、榴彈炮1100餘門。此時,解放軍不但在數量上超過了國民黨軍隊,而且武器裝備也與國民黨軍隊的水平相接近了,為隨後的大決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9月16日,華東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著名的濟南戰役,攻克了國民黨重兵名將、設防堅固的濟南。攻克濟南表明,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就連為蔣介石撐腰的美國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