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歷史:「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的誕生

2020-12-15 鷹龍傳媒

—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序言

文學往往是在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的黑暗走向黎明的過渡期時,表現出強大的反抗性與生命力,在不可言說卻必須言說的歷史階段,文學恰然以審美的隱喻講述著反抗者想說而不可直言的話語,那便是文學義無反顧的品格!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工作坊合影

工作坊會議現場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 楊乃喬 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2017年,復旦大學迎來了中文學科發展100周年的慶典。為紀念復旦大學中文學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文系舉辦了一系列「復旦大學中文學科百年慶典工作坊」。

於11月25日至26日,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光華樓西主樓1001會議室,我們舉辦了「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以配合這項系列慶典活動,這個工作坊的命題為「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學與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的對話」。

當下是一個不可遏制的全球化時代,學術知識及其相關交叉的多元信息呈現為幾何級數的無限量增長,這種知識大爆炸的態勢必然推動了學科邊界的外向性擴張,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集,也必然構築了當下知識分子生存的互文性知識領域。

從人類歷史的源頭反思,文學藝術在發生的原初狀態本然就秉有不可或缺的間性審美關係;從近現代以來,為人類知識做學科門類的劃分,此舉多少是在精緻的邏輯界分中表現出一種築牆圍堰的學術部落主義意識。

無論怎樣,當下閉鎖於一個學科既成的傳統陰影下孤獨思考的時代已經終結了。正因如此,我們邀請文學藝術五個研究領域中的優秀學者,集結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在跨界(transboundary)的互文知識場域中展開多元對話,期以獲取學科之間的相互啟示,這也就是我們所言說的兼容並包的在跨界中所形成的第三種學術立場。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在歐美比較文學系與東亞系等學科方向下,有一批學者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視域跨界於文學之外,投向對美術、音樂、戲劇與電影等藝術現象的思考。現下也更是一個資本全球化的時代,資本已經介入意識形態,成為推動文學藝術創作的第一生產力。

我始終認為,資本意識形態化比政治意識形態化更具創造力與摧毀力。尤其是在圖像資本時代,以語言編碼所書寫的文學遭遇了現下讀圖視覺心理的慣性抵制,文學以抽象的語言符號所敘事的內視形象及其故事,給這個時代在高節律的工作後必須慵懶且惰性的大眾審美帶來的只能是閱讀疲勞。

文學在這個時代失寵的結局可以被詮釋為失去了資本運作的支持,最終跌落為一種「貧困的高雅文化」。正是如此,藝術(尤其是視域藝術)伺機成為貼合於圖像資本時代的主流大眾審美文化,高調在場。平心而論,圖像資本時代對文學來說是不公平的,但無論怎樣,文學在這個時代的失寵也比在歷史上遭受意識形態的綁架要潔淨得多。

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警醒,特別是資本對藝術的商業性介入,使得藝術在剩餘價值的誘惑下不置可否地繁盛了起來。令人擔憂的是,無論興衰與否,資本滲透於文學藝術且意識形態化了。

當然,一批對文學懷有激情的書寫者在遭遇挫敗後,他們不得不在資本全球化的操控下尋找另外的生存出路;於是他們放棄了初始創作期對小說寫作所持有的神聖感,改換門庭,以編寫電視與電影劇本力圖介入資本運作。

關鍵在於,至少在比較文學與文藝學兩個方向下,一批在理論上具有批評敏銳力的學者也開始從文學批評潛在地轉向藝術批評,慘澹經營的文學再度遭遇了批評者的放逐,被徹底邊緣化了。

非常有趣的是,文學與藝術被工具理性及資本運作操控後的批評轉向,卻進一步導致了兩者之間壁壘的逐漸消失,藝術批評反而成為文學批評者所關注的主流。當然,這是一個大可展開論述的話題。

歷史轉型得太快,一切都猝不及防!

文學往往是在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的黑暗走向黎明的過渡期時,表現出強大的反抗性與生命力,在不可言說卻必須言說的歷史階段,文學恰然以審美的隱喻講述著反抗者想說而不可直言的話語,那便是文學義無反顧的品格!

在中外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上,都曾經歷過因歷史的轉型而伴隨著文學思潮蓬勃興起的激動人心時刻,但歷史在當下資本全球化的轉型中卻令人心酸地淘汰了文學。資本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在商業性的剩餘價值運作中操控且壓死了文學。關於這裡的文學,我指的是進入當代文學教科書的體制性當代文學。

還有一種現象,我在這裡必須提及,其實文學的潛在生命力是非常強大的,文學在圖像資本時代遭受挫敗後,其在垂暮逝去中依然自律性地尋找生存的進路,這就是資本運作對當代網絡文學及其寫手的策動與誘惑,當代網絡文學崛起了。

事實上,現下在網際網路上存在著一批當代網絡文學寫作的群體,而進入體制性當代文學史教科書的作家與批評家,他們在既成的最後自尊上是不情願接受網絡文學及其寫手的,他們寧願文學遭遇死亡。

然而當代網絡文學及其寫手以無視傳統當代文學的諸種創作手法,抓取了太多青年大眾的閱讀眼球,很多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連續劇之類,他們在資本介入中的增值性獲益,可以說,也是令人震驚的!

較之於那些介入資本運作的網紅網絡文學寫手,那些業已成名的優秀當代文學作家卻成為相對的貧困者,「富人」與「窮人」就此劃分出來。我建議應該把「當代文學」視為一個總稱,其中可以界分為「體制當代文學」與「網絡當代文學」。

很有趣,恰然是當代文學教科書把那些曾對體制給予批評的當代文學作品,潛在地詮釋且定義為「體制當代文學」了。當代文學教科書對貼著地面走紅的網絡文學所給出的沉默式拒絕,就是對自己所持有的正統性與體制性的保守。

其實,現下不是沒有人閱讀文學,可以說,非常多!只是閱讀文學的觀念、閱讀媒介(手機與電腦等)及審美期待等改變了,傳統當代文學還停留在紙質文學的觀念上。

傳統當代文學及其批評對當代網絡文學的拒絕,反而更加導致了傳統當代文學自身的邊緣化。因為傳統當代文學拒絕把走紅的當代網絡文學接納到教科書的「當代文學」這個概念中來,所以也就必然形成這樣一個判斷邏輯:當代網絡文學的走紅與傳統當代文學無關。

不幸的是,在紙質文學和網絡文學的衝突與較量中,現下作為教科書的「當代文學」顯得異常寂落。說到底,這絕然不僅僅是作為閱讀媒介的紙質與網絡的問題,而是背後的代際生存觀念的差異性問題。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可以延伸出來討論的話題。

從本質屬性上來看視,文學藝術本然就是在共存的歷史語境下生成與發展的。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把文學藝術還原於歷史的整體語境,給予跨界的對話與思考,這必然是不可遏制的學術思潮,就如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所崛起的「八五新潮」一樣。

「八五新潮」於本質上是一場在那個時代撼動且瀰漫中國的綜合性人文思潮,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與電影等共謀推動了「八五新潮」在那個歷史舞臺上的演奏。

還有一種啟示是,在歷史上對於美術、音樂、戲劇與電影等藝術現象給出深度批評的學者,他們多數恰然不是在本行現下從事專業研究的專職批評者,而是從哲學、美學與文學跨界過來的學者。

如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er Schule)和伯明罕學派(School of Birmingham)的多位學者,他們對音樂、美術與電影等諸種藝術現象的思考和批評給後人所帶來的啟示,已然證明了這一點。

他們都以博物學者(naturalist)的身份介入了文學藝術的批評。其實,現下我們沒有必要再度討論跨界研究的合法性什麼的,文學藝術研究的無界(unboundary)時代已經到來。

我想任何一位學者也不願意把自己囿限在一方狹小的知識領域,清苦地勞作於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以畢生的精力只挖一口井,井挖得越深,從井底所看視的天空越小,其實是以此宣告自己出局於這個時代。

「觀念」永遠是人自我設限或掙脫自我設限的界標,不同的「觀念」鑄就了不同的人格氣象,所以我特別尊重德國的魏瑪包浩斯大學和美國曾經存在過的黑山學院。

包浩斯的自由與黑山派的精神恰然就是在無界的敞開中推動思想兼容並包地延展,讓人及其審美放任在創造歷史的最大可能性中,而不是枯萎地耙梳在歷史的文獻裡,一臉嚴肅地告訴世人:當心!這個錯了,那個又錯了!

在我看來,以語言書寫的歷史本身就不可規避地存在著巨大的錯誤,然而歷史又是寬容的,其同樣有著宏大的容錯性,即便錯了也是歷史。學者對歷史的糾錯性研究是不可以改變既成的歷史的,既然如此,那不如去創造歷史!

這,就是文學藝術精神的本質!

不可抗拒的是,文學藝術研究的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時代到來了!

也正是結緣於這樣一個共同的學術觀念及本然的審美興趣,我們邀請國內高校及相關科研機構的一批優秀學者,從文學、音樂、美術、戲劇與電影五個領域無界地走到一起來,集結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就文學藝術的多元交集現象給出了極具個性的發言與爭論。

兩天的工作坊全然沉浸在無界的張力性對話與互涉性的啟示中,一切都是那麼激動人心,讓人難以忘卻!可以說,這是中國人文學界第一次在五個領域的無界中以自覺的學理觀念所舉辦的「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

在工作坊結束之際,與會的學者都激情亢奮地呼籲我們應該把這樣一個「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持續性地舉辦下去,讓多元審美領域中的學者集結在一起,以分享文學思想與多元藝術體驗碰撞的閃光。

需要提及的是,圍繞著「復旦大學中文學科百年慶典」,此次「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還同步舉辦了六位中外學者的專家講座,我們在此也記錄如下:

Alicia Relinque Elet教授(Universidad de Granada, Spain)的「Searching for the True Meaning:O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Xianzu’s Mudan Ting」(「探尋真實的意義:論湯顯祖〈牡丹亭〉的翻譯」);

Sultana Wahnn教授(Universidad de Granada, Spain)的「La hermenutica literaria de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的文學詮釋學」);

丁亞平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的「電影史是什麼?」;

王嶽川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國學與書法」;

宋瑾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走出慕比烏斯情節——西方音樂:從後現代到後現代之後」;

朱青生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的「當代藝術的現狀與問題——以『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為中心」。

此次工作坊結束後,我們整理了與會學者的發言稿及相關論文,以結集出版這部文集:《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學與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的對話》。僅從上述六位學者的講座命題和這部工作坊論文集所收入的文章及其作者,讀者不難見出此次「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所涵蓋的領域是怎樣的多元與開闊。

無論如何,這只是一次嘗試性的開始,相信參加或以文章的形式介入此次工作坊的學界同仁會有更為振奮的接續性行動,以推動這項跨界學術活動持續下去。

【來源:美中時報 楊乃喬】

相關焦點

  • 本周活動 | UNFOLD上海藝術書展的31場講座+4場工作坊
    我從這些歷史真實出現的神秘之園和文學虛構的美麗花園中找到人們對花園賦予的一種超出其本身存在的意義,並且仔細剖開這些細節並加以自己對「花園」的理解,變成自己作品的一部分.歷史建築保護從業者,「拍照的人」。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編者按:「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辦,由中國作家網提供宣傳支持,以扶持新銳作家、關注新的文學現象為創辦宗旨,工作坊學術主持為張清華、張莉教授,將每期邀請一位嘉賓作家、一位主發言人及多位學者、批評家,以主題發言與圓桌討論的方式展開交流。
  • FutureLab工作坊|索爾福德大學工作坊
    FutureLab工作坊|索爾福德大學工作坊 2020-12-10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KD國際藝術教育-AR展】2020大連首屆大學生AR實驗工作坊成功舉辦
    本次AR增強現實藝術工作坊及展覽是由SKD國際藝術教育主辦,光原LIGHTHOUSE及ICSPACE NEW MEDIA合作策展,主題為」新巴比倫城記--來自情境主義的城市遊牧計劃」新巴比倫城記本次SKD國際藝術教育跨學科工作坊創作,將延續康斯坦特關於新巴比倫城的創作思想,並藉助新媒體藝術媒介和形式(數位化虛擬視覺,增強現實技術等對今天和未來的城市空間意義及形態展開思考和實踐表現
  • 招募|「創+新」杭州高新區(濱江)攝影工作坊招募學員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杭商傳媒杭州永禾藝術館協辦單位:杭州市攝影家協會杭州高新區(濱江)文創發展中心濱江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期間需各自完成一件有關杭州高新區(濱江)的影像作品,鼓勵學員創新跨界,運用數字影像進行創作。
  • 他不斷地創造著文學神話
    他不斷地創造著文學神話中央日報快訊:(記者 歐陽劍雄) 著名學者鵬鳴五卷本的《鵬鳴中國史略》日前又在臺灣出版上市,全球公開發行。該套史略站在歷史的制高點,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文明、藝術、詩歌、美學的嬗變歷程,全面詳實的詮釋了它的史學價值與重大意義。這無疑凸顯了作者在文史研究領域裡唯一的前瞻性、罕見的獨立性和深邃的思想性,以及獨一無二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史詩豐碑。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作者鵬鳴1956年出生於中國陝西白水,現居北京從事專業創作與文學研究。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自1790年起,以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後進京,南腔北調匯聚北京、眾多名角同城競技,230年前戲曲藝術家們的一場「藝術跨界」孕育促成了「國粹」京劇的誕生。今年正值徽班進京230周年,也是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十年。
  • 全國第六屆大藝展上海市活動優秀藝術作品、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
    央廣網上海12月16日消息(記者周洪)昨天(15日),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上海市活動優秀藝術作品、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以下簡稱大藝展)開幕。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大藝展是由教育部主辦的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每三年一次,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五屆,本屆展演活動的主題是:奮鬥·創新·奉獻。
  • 釋放童趣,還原童心 成都IFS「童新引力」跨界藝術派對熱力登陸
    隨著在場嘉賓使用小程序中的「引力值」不斷為活動助力,「童新引力」跨界藝術派對正式開啟。 三麗鷗對大眾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相信由知名年輕派藝術家對其進行的嶄新跨界演繹定會帶給大家『懷舊又新鮮、親切亦潮流』的體驗感。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和潮流元素的碰撞,吸引更多人一起重溫經典,重拾童心,享受當下的美好。」 作為日本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的插畫家之一,松原光在此次跨界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極富個人特色的醒目配色和極簡線條。正如他所說,「藝術與人們之間的距離感在漸漸消失。
  • FutureLab工作坊|風之鈴布袋絲網印刷工作坊
    FutureLab工作坊|風之鈴布袋絲網印刷工作坊 2020-12-0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訪|金理:滬寧雙城互動,打開青年與文學的無限可能
    三年了,從「青年寫作和文學的冒犯」到「被觀看和展示的城市」,再到「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雙城文學工作坊在一次次充滿交鋒與跨界的「文學探險」中成為了兩地青年批評家的一種常態。9月30日,在第四屆雙城文學工作坊即將舉辦之際,金理就前三屆工作坊的回顧與反思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 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小漢斯在滬講座:藝術需要跨界
    小漢斯也是此次上海種子項目的聯合藝術總監,「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小漢斯在上海的發言。跨界:聚集不同的研究者,匯聚不同的受眾21世紀,我們身處數碼時代,我們目前的策展主要是把不同的學科聯繫在一起,「跨界」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策劃的「上海種子」的理念。
  • 法國文學與繪畫藝術:對話與融合
    畫家常取材於文學的世界,而作家也因繪畫而擁有別樣的審美意蘊和創作激情。從中世紀到今天,法國文學與繪畫藝術的發展進程交匯融通,在歷史上通常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並在相同的資源裡尋求著類似的答案,呈現出相近的特點和理念。  中世紀時期,法國文學與造型藝術汲取著同樣的宗教靈感。
  • 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 布克獎評審的閱讀指南
    《偉大的虛構 Ⅱ: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由未讀·文藝家和海峽文藝出版社最新推出。打開這本書,就像進入時光機器,你可以回到經典誕生的地方:巴爾扎克的巴黎、菲茨傑拉德的紐約、伍爾夫的倫敦、海明威的西班牙,還有奧爾罕·帕慕克的土耳其……這是一本地理學與文學的跨界之作,它獨闢蹊徑,從地域的角度重新解讀經典文本,梳理近二百年來的世界文學思潮,講述在不同文學思潮下、不同地域裡,不同作家處理文學素材的差別和特點。
  • HTC攜手藝術家小松美羽 跨界VR創作藝術
    這是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繼VR電影、IP遊戲後,再涉足互動藝術IP內容的開發應用。由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與小松美羽共同跨界製作的《祈禱》呈現了日本歷史傳統與哲學元素,表達了真正的心靈快樂是在人與大自然眾生相遇時,從偉大無形的存在中學習到愛是什麼,並隨著成長過程,內心變得越來越純潔。
  • 用對話創造高品質關係工作坊
    2012聯繫到崇建第一場:師生頂尖互動工作坊,西安開閘,之後崇建這個與陝西有著特殊聯繫的臺灣人和家和有了不解之緣2020百年變局之年家和啟動了對話力的品牌項目崇建老師40歲之後,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與甘耀明、許榮哲及張瑤華等人共同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於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
  • 寧波沒有藝術氣息?十一來假雜誌藝術書節逛逛!
    劉慶元主要工作方向是當代藝術設計的社會融入方法、跨學科實踐和創作。其木刻實踐工作涉足當代文化領域的不同界別,如音樂節、實驗劇團、文學、設計、文化保育、民藝鄉建等,同時他也參與當代文藝活動的策劃和組織。策劃記述電影周(2014)、居伊·德波電影周(杭州,2015);策展「高潔人民出版社」(2018);聯合策劃「寫一切:重識社會文本與藝術實踐」(2016)、第11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穀神變」(2016)、方志小說:駐村寫作聯展(2018)、寫作諸歷史:關於當代寫作生態的提案討論會(2018)、致睡神:中法詩歌行為之夜(2019)等。
  • 新銳藝術家毛婷《跨界新文創》 藝術不設限跨界無邊界
    (跨界新文創主理人毛婷海報 )  (珠寶品牌SERFAICO玲瓏球盤蛇吊墜 三彩陶珠 設計師毛婷 )  在普遍印象認知裡的文物,大多色彩單調,形狀規整.最近優酷播出的《跨界新文創》節目中,新銳視覺藝術家毛婷跨界設計,毛婷,成名於視覺色彩的高度風格化
  • 二十一、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在這種背景下,清朝前期出現了不少揭露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的文學藝術作品,反映了專制社會由盛到衰的歷史命運。與此同時,經濟上,經過幾朝的努力,到乾隆年間,社會經濟繁榮,出現了盛世局面。《盛世滋生圖》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起、城市平民的增多、印刷業的興盛,自由買賣、交換的經濟形式使人民反抗壓迫、追求自由、擺脫人身束縛的願望不斷增強,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市民文化繁榮
  • Borut 現代舞-舞動治療工作坊
    而現代舞的編舞,就像是完成一部自己的文學作品,有調研觀察,找到主題,然後找到自己組句成段建構篇章的風格,最後在舞蹈中完成故事的起伏。王浩威老師在他的作品《晚熟時代》中,這樣寫道:失去身體感覺,也就失去了與情緒的聯結...(我們變得)沒有能力隨興擺動身體,卻可能十分重視身體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