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2年,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的蘇頌,被提升為大宋宰相。還沒幹幾個月,有一天,他突然遞上一道奏章,申請辭職!眾臣莫名驚詫,私下議論:「這人是腦子有問題吧?」可是半年之後,人們又驚嘆道:蘇頌原來智比張良!情節為何如此翻轉?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原來1085年宋神宗駕崩後,年僅九歲的太子趙煦繼位,這就是宋哲宗。九歲的孩子如何能治理國家?於是他的奶奶,宋神宗之母高太后垂簾聽政。
高太后十分賢德,施政能力很強。在她執政期間,北宋經濟一度十分繁榮。因此高太后也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不過對宋哲宗來說,可就不那麼舒服了。高太后垂簾時期,趙煦幾乎沒有發言權。大臣們也都見風使舵,凡事都請示高太后,對宋哲宗趙煦視若無睹。名義是奶奶聽政,搞來搞去,自己到成了聽書看戲了,趙煦非常鬱悶!
身在高位,沒有人願意做權力場的看客,更何況是貨真價實的一國之君!哲宗年紀雖小,但是也有自尊心。大臣們一個個都是勢利眼,拿豆包不當乾糧,他心裡能爽嗎?
但蘇頌與其他大臣不同,他眼見大臣們趨炎附勢的嘴臉,心下以為非常不妥 :
見哲宗年幼,每大臣奏事,但取決於宣仁。哲宗有言,或無對者。
什麼意思呢?大臣有本,都是直接奏報高太后,看都不看旁邊坐著的宋哲宗。有時候,哲宗突然問一句話,都沒人搭理他!
蘇頌見狀,心中十分同情。再看看宋哲宗趙煦的眼神,更是不由脊背發涼!主幼而欺,恃寵而驕,有些人恐怕不得善終啊。
蘇頌當上宰相的時候,趙煦已經十七歲,按常理,高太后本應還政於孫子,但她捨不得手中的權力。眾大臣也都心照不宣,還是有事先奏太后,也不勸太后撤簾。到後來,趙煦索性冷眼旁觀,一言不發!
但是,仇恨的種子已經在心中生根發芽!
有一次,朝議邊關大事,趙煦始終沉默不語。高太后問:「皇上,你怎麼不發表自己的意見?」趙煦回道:「奶奶已處置,還要我說什麼?」弦外之音就是,我就是一個擺設而已!
蘇頌心明眼亮,立刻明白,這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於是,每當他奏事的時候,先跟高太后匯報,然後轉身,畢恭畢敬向宋哲宗趙煦再重複一遍。事兒雖不大,但哲宗眼神裡卻充滿了感動。
有一次廷議,高太后說完後,趙煦插了一句話,大臣們都不以為意。蘇頌讓大家都不要說話了,恭聽聖訓!蘇頌是丞相,有引領重臣的權限和責任,眾人雖不快,但也不敢不從。
唯頌奏宣仁後,必再稟哲宗;有宣諭,必告諸臣俯伏而聽。
當然,看到蘇頌維護哲宗,高太后也大為不悅。蘇頌一看苗頭不對,立刻上了一道奏章,我辭職,不幹了。旋即,辭職報告獲批,改任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沒幾天又出知揚州。
一年後,高太后去世,趙煦親政。凡是高太后重用的,一律遭受打擊!司馬光已經去世多年,仍進行追貶!蘇軾、蘇轍等人被貶謫嶺南。哲宗甚至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國」,欲追廢其太后稱號及待遇。
這時,御史周秩上奏說:「蘇頌跟元祐舊黨狼狽為奸,應該重重懲罰。」趙煦搖搖頭說:
頌知君臣之義,無輕議此老。
意思是:蘇頌這人不錯,深知君臣大義,以後不要輕率議論這位國之元老!
又過了幾年,蘇頌以太子少師職致仕。1101年,蘇頌逝世,得以善終,卒年82歲。
蘇頌這個事,不算什麼令人震驚的政治事件,但其中隱含的道理卻不能不令人深思:
1、客觀公正、放眼未來的思維模式。就是做人不要人云亦云,要有基本的是非觀,並保持自己對事情的理性判斷。更不要為了短期利益選邊站隊,處理事情要公平,不要因為私利就厚此薄彼,否則早晚會吃大虧,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公平或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2、保持冷靜,獨立思考。很多人喜歡趨炎附勢,人云亦云。但人最難能可貴的便是獨立的思考能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雪中送炭往往會優於錦上添花。用自己的觀察和道德標準去衡量所見所聞,始終保持冷靜理性的思維,並以負責任的態度做出選擇,才是無愧於心的人生態度。
在漫長的歷史中,蘇頌或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帶給我們的思考卻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