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通論》中的記憶幽靈

2020-12-24 經濟觀察報

樊星/文

一切遺忘都關乎記憶,因為遺忘本就意味著記憶的缺席。同樣,當我們提及「過去」時,所指的也從來不是真正過去的事物,而是前塵種種停留不滅的幻影。通過刻意遺忘或念念不忘,人類編織他們所認可的歷史,再藉助對歷史的重述,來完成某種集體意識的構築。

在安哥拉作家阿瓜盧薩的《遺忘通論》中,「歷史」便由主人公盧多的日記與她「在公寓牆壁上用木炭塗抹的文字和圖案」確立,而敘事者則利用盧多的證言,「虛構」出一則用以與讀者分享的傳奇故事。因此,在這部2017年都柏林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裡,我們能夠看到記憶與遺忘的交織,安哥拉國家歷史與個人悲歡困苦也夾雜其中。正如記憶與遺忘的關係一般,集體與個人也成為彼此最好的註解。

複數的敘事,複數的真實

然而,阿瓜盧薩的寫作野心卻不限於此。倘若確如小說所言,「有好故事的人簡直就是國王」,這位安哥拉作家也並不滿足於做一個國王,而是要講述眾多「國王」的生活。書中的每一個人物——自我「封閉」28年的盧多、殘忍暴力的秘密警察蒙特、不擇手段但最終悔悟的「劊子手」熱雷米亞斯、瘋癲與智慧並存的前革命者「小酋長」——都擁有精彩絕倫的人生故事。它們彼此疊加,相互印證或是相互駁斥,展現出一種複數的真實。這讓人想起阿瓜盧薩在一則訪談中說過的話:「特定的真實有一種集權主義特徵,屬於一個集權的國度。唯一的真實並不存在,存在的是真實的多種版本」。

在《遺忘通論》裡,真實的複數性展現在方方面面。除小說中的多重人物視角之外,還有兩種目光參與了故事的構成,一是看似掌控全局的敘事者,二是有著個人解讀自由的讀者。這部作品篇幅不長,但卻講述了歷史動蕩中多位主人公半生甚至一生的故事,不乏精妙的細節切入。這意味著小說是選段與碎片式的,充滿電影感。在全書最後,作者解釋說故事靈感來源於未成形的電影劇本,也佐證了這一點。因此,在這部小說中,敘事者就像一名手持攝像機的導演,引導讀者的目光。與此同時,他又像一位剪輯師,略去了許多冗長的素材,以鼓勵讀者自行想像、拼接。

不過,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本書最吸引人的還是語言對真實的構建。畢竟,當阿瓜盧薩為小說冠上《遺忘通論》的標題時,已經將記憶置於本書的核心,而語言恰恰是每一個個體與群體記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對於安哥拉等前葡萄牙殖民地而言,葡萄牙語的使用意味著殖民歷史的遺存,與此同時,語言的規範性也暗含著社會教化的規訓。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語言的創造性使用也無疑可以視為是對殖民歷史與社會強權的反抗,因為它們也創造了另一層面的真實。

「愛」生來就是要贏的

「『愛』生來就是要贏的」,這是警察妻子瑪利亞·克拉拉在書中的原話。而如果我們接受都柏林文學獎評審的觀點,認可「儘管《遺忘通論》展示了飢餓、酷刑和殺戮,它的基調與核心仍舊是愛……」,我們也無疑會贊同瑪利亞·克拉拉的話,即使在她口中,「愛」首先是一隻鴿子的名字。

這是一隻先天不足的信鴿,卻最終成為多項比賽的冠軍。它承載著瑪利亞·克拉拉的希望,飛出鴿籠,在尋找蒙特的過程中,吞食了盧多的鑽石,又落入小酋長手中,徹底改變了後者的人生。因此,當故事謎題在小說最後一一揭開時,讀者看到的將不再是以「愛」命名的鴿子,而是化身為信鴿的「愛」。

身為生長在父親權威之下的十七歲少女,瑪利亞·克拉拉對父權的反抗是以對鴿子的命名開始的。儘管父親才是公認的養鴿人,但「瑪利亞·克拉拉命名的鴿子往往是冠軍」。她相信愛,即使用以同愛人傳遞訊息的信鴿被小酋長截獲,她依然成功擺脫父親的管制,回到安哥拉與蒙特重逢。而秘密警察蒙特儘管一生作惡無數,卻也從未辜負妻子的深情,他一生最幸福的時光,便是結婚三十周年之際,「和瑪利亞·克拉拉抓甲蟲和蝴蝶、讀書、乘獨木舟漂流」的日子。最終,他在幫妻子安裝有線電視時被天線砸死,「也就是說,他死於愛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愛」確實能夠創造奇蹟、無往不勝。它喚醒了盧多的惻隱之心,賦予小酋長以重生的機會,並最終殺死了血債纍纍的警察蒙特。儘管信鴿的軀體最終死去,愛卻上升為一種信仰,持續影響著眾人的生活。

「光輝」之死

相比之下,「光輝」之死要更加暗淡一些。從悲觀的角度看,「光輝」的出現或許本來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象,是部分安哥拉革命者走投無路的自我安慰。它只是小酋長被捕期間,在監獄中偶遇的老鼠。小酋長執意以這個名字稱呼它,儘管「它毛色混雜且態度冷淡,耳朵被咬掉一塊,毛皮狀況很差」,與「光輝」二字毫無關係。

但倘若站在積極的立場,這一插曲卻又象徵著,即使在失去了包括人身自由在內的所有權利之後,受害者仍保有對事物評說的特權,旁人的判斷並不能讓他閉嘴。「我從不沉默。他們要是對我大喊,那我喊的比他們還要響」,小酋長的這番自白恰好成為「光輝」之死的絕佳引言。事實證明,政治警察無法撼動這種意識,他們可以用殘忍的方式殺死那隻老鼠,卻無法阻止小酋長在若干年後再度回憶那些「光輝」相伴的時刻。

「切·格瓦拉」與消逝的外來者

自我隔離許久之後,盧多在非洲無花果樹的枝葉間看到一隻叛逆的猴子,便將其命名為切·格瓦拉。儘管書中並未明確具體的日期,但卻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自1975年開始,古巴在安哥拉開展的軍事幹預行動。「它和我一樣,都是這個城市裡的外來物。」在十幾年的反殖民戰爭之後,安哥拉剛剛徹底趕走葡萄牙人,取得獨立,便迎來了古巴軍隊的入駐。

因此,外來者註定不受歡迎。「孩子們朝它扔石頭,女人們用木棍驅趕它。衝它叫喊。對它辱罵。」通過描述一隻名為「切·格瓦拉」的猴子,與世隔絕的盧多得以將讀者帶回到古巴軍事幹預的歷史中。正如譯者在注釋中交代的那樣,1977年5月27日,安哥拉首都發生政變。也正是由於古巴軍隊的支持,時任安哥拉總統阿戈什蒂紐·內圖得以控制局勢,並對政變分子進行追捕清算。而在《5月27日》一章的日記裡,盧多首先寫道:「今天早上切·格瓦拉特別躁動,在樹枝上跳來跳去,不停叫喊」。她沒有收音機,無法確切得知外界發生了什麼,但「切·格瓦拉」的動向又說明了一切。

在小說中,這隻猴子最後出現時,腿部受傷,然後死於盧多的誘騙之下。飢餓的盧多為了果腹,殺死了外來者「切·格瓦拉」。而正是在同一天,盧多本人「意識到她已經不覺得自己是葡萄牙人了」。這就像一個巨大的隱喻:當一切結束之後,安哥拉土地上不再有外來者的位置。

患白化病的「幽靈」

上述隱喻直接參與了記憶的構建,而記憶又與身份緊緊相連。在《遺忘通論》中,不少人物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身份轉變,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熱雷米亞斯·劊子手與盧多。熱雷米亞斯幾乎死過一次,子彈穿過他的喉頭,奪去了他的聲音。而盧多在28年的幽閉生活中,也從「我理解不了他們在說什麼(……)因為他們說的葡語已經不是我的語言」,到最終通過閱讀、寫作、與自然對話,而坦然地對女兒說:「這裡才是我的祖國。我已經沒有別的故鄉。」

與盧多這種身份認知同時改變的,還有她對陽光的態度。在小說開頭,盧多是一個不敢曝露於天空之下的人,出門都要撐一把巨大的黑傘。但在故事結尾,她卻感恩安哥拉是「光的盛宴」,使她能夠保持光感,不至於完全失明。這讓人想到了全書中最重要的非人類角色:一隻叫「幽靈」的狗。「幽靈」是一隻白化狗,需要避開陽光,正如年輕時的盧多一樣。當姐夫奧蘭多將這隻狗送給她時,盧多不假思索地為它取了「幽靈」的名字。從此,「幽靈」成為盧多隔絕生活的唯一陪伴,是她最親近的生物,也是她唯一愛著並且也愛著她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幽靈」仿佛她的另一個分身,通體雪白的狗就像流蕩在非洲土地上的白人,都是這片土地上的異類。「白化病」本身更是阿瓜盧薩極為重視的意象,在《販賣過去的人》中,主人公費利什·文圖拉便是一位白化病人,同樣的病症也出現在其短篇小說集《光明目錄》(CatálogodasLuzes)中。

無論在現實中還是象徵意義上,白化病人在非洲都會遇到重重困難,正如盧多最早將自己封閉起來,其實是為了不被傷害。在葡萄牙的痛苦記憶如「幽靈」般纏繞著她,她自己又何嘗不知道這一點。隨著時間推移,盧多才漸漸能夠面對過去,她通過「書寫」來「遺忘」,通過回憶來釋懷。在名為「幽靈」的白狗死去之後,盧多上露臺時終於不再用舊紙箱遮蔽身體,她也終於開始有了信仰——信仰一隻狗的靈魂,並同記憶與自我交談。

言說記憶的方式

《遺忘通論》的敘事也有相似的特質,但卻更注重「隱喻」與「現實」之間的平行關聯。也就是說,在這部小說裡,事物本體與其寓意並非互斥關係,而是能夠彼此共存。「愛」「光輝」「幽靈」與「切·格瓦拉」,它們當然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但也同時可以是信鴿、老鼠、白狗與猴子的別稱。當一個單詞變成一個名字,它便獲得了具象的實體;當一個動物經過馴養,它便與人類的宿命緊緊相連。通過給動物命名,身處逆境的人暫時奪回了話語權;憑藉對動物日常的記錄,當事人完成了自我審視,道出了原本難以言說的回憶。而對於一部文學著作來說,這種多層級的語言變換也無疑是對詩意最好的註解。

在這個意義上,《遺忘通論》就像一座精緻的多維迷宮,供讀者徜徉探索。在第一維度,我們看到一則多線索交匯的精彩故事;在第二維度,我們讀懂安哥拉近半個世紀的動蕩歷史;在第三個維度,我們聽到不同的聲音在各自言說他們的過往。在阿瓜盧薩筆下,各主人公命名、交談、回憶、書寫,他們用複數的語言,共同創造了複數的真實。

相關焦點

  • 工作生活中如何有效記憶?最好看看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聽到有的人的說,現在老是記不住東西,丟東忘西的,甚至在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下課就忘記了,比如課文的背誦,單詞的記憶,數學,物理公式的加強記憶等等。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認真的去加強記憶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用無意義音節(由若干音節字母組成、能夠讀出、但無內容意義即不是詞的音節)作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 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 記憶過程中,遺忘是我們的頭號大敵,有什麼克服遺忘的方法呢?
    在記憶的過程中,遺忘一直是我們的頭號大敵。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記憶的內容會慢慢淡化,最後,這段記憶仿佛從意識中被抽出,消失不見,這是相當可怕的。為了將我們辛辛苦苦記憶的內容長期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中,我們要採取一系列辦法,儘量降低遺忘的概率。
  • 從倫理學視角看記憶和遺忘
    雖然記憶和遺忘通常是道德評價的對象,但令人驚訝的是,記憶和遺忘在倫理學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究。我們習慣將讚揚和指責與記住和遺忘相對應,但並不意味著這種做法就是適切或正當的。有關記憶的倫理學考察了將讚揚和指責對應於記住和遺忘的做法。
  •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區別
    四、長時記憶(一)長時記憶的含義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存儲,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生;容量沒有限制;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是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於印象深刻而一次獲得的。
  • 開啟元代文學研究新裡程——專家學者談《元代文學通論》
    年,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出版,學術界就認為『刷新了人們對元代文學的認識』,那麼這部《元代文學通論》,就可以說是『全面刷新了人們對元代文學的認識』」。他認為,在同一研究方向上深耕細作、精研深思、積久為功,從原始文獻中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必能提出新命題、作出新論證、得出新答案。在他看來,《元代文學通論》「書中所有的『新』,其實都是用求『真』的功夫,回歸文學史的客觀。查洪德從來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一切都從原始文獻來,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做老老實實的學問。
  • 記憶的遺忘特性告訴了我們什麼?
    人類有著記憶的能力自然也有遺忘的本領,就像人會吸氣自然也會呼氣。人不能沒有呼吸,也不能沒有記憶與遺忘人的記憶是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等等記錄在自己的大腦中,這些記憶或許是圖像,或許是文字,或許是影像,也或許是一種情感,但是不論它是什麼
  • 記憶是怎麼產生的?如何和遺忘作鬥爭?
    記憶是「人在腦中對個體經驗的積累和保存的心理過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思想、情感以及活動,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並非完全消失,其中很大一部分作為經驗被保留,然後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再恢復,這種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反映過程,就是記憶。
  • 怎樣讓記憶難以遺忘?專家提醒:遵循遺忘規律,反覆記憶效果最好
    但接下來,令我終生難忘的一幕發生了:我站起來,突然間頭腦一片空白,在老師的簡單提醒下,我在頭腦中搜索到了一些記憶的碎片,但無論如何,我也沒有辦法把這些碎片連在一起。同學們,你一定非常奇怪,為什麼我前兩天背得滾瓜爛熟的課文會突然間在記憶中消失呢?當時我也非常奇怪,以為是自己的大腦壞掉了,但後來才知道,那是遺忘規律在作怪。記憶的遺忘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會立即開始。
  • 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助你記憶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幾乎沒有不知道這規律的,但在記憶實踐中,很多人並沒有運用好這個規律。今天從運用和實踐的角度,教大家如何利用此規律來提升自己的記憶效率,避免花太多的冤枉時間。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遺忘速度最快的區段是20分鐘、1小時、24小時,分別遺忘42%、56%、66%;2—6天後遺忘率穩定在72%—79%之間;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等。 通過分析,顯而易見,複習的最佳時間是記材料後的1—24小時,最晚不超過2天,在這個區段內稍加複習即可恢復記憶。
  • 遺忘曲線出賣大腦記憶規律,3招斬獲良好記憶效果
    因為我們忽視了記憶最重要的因素:記憶的牢固度問題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人類大腦遺忘的規律,並把這個些規律描繪成一條「遺忘曲線」。我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大腦記憶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
  • 如何運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提高學習和記憶效率?
    如下圖所示:1、學習/記憶之後,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量」大致是:剛學剛記住後遺忘率是0,20分鐘後會遺忘42%,1小時後遺忘56%,8小時後遺忘64%,1天後遺忘66%,2天後遺忘72%,6天後遺忘75%,31天後遺忘79%。
  • 魔獸世界懷舊服遺忘的記憶泰蘭之錘哪裡
    魔獸世界懷舊服遺忘的記憶泰蘭之錘哪裡?小編相信各位小夥伴們一定都想知道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魔獸世界懷舊服遺忘的記憶泰蘭之錘位置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 經典推薦之《說文解字通論》:探尋千年古文字的奧妙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青年群體一同在逆境中充實自己,擇一份書籍的光照亮心靈,不怨天尤人,才是中國青年該有的模樣。本期薦書《說文解字通論》在《說文解字通論》一書中陸先生全面系統地歸納揭示了《說文解字》的內容和體例,從形、音、義三方面對許慎《說解文字》的學習及研究方法進行了科學的理論總結,對《說文解字》在語言文字諸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同時也客觀地指出了《說文解字》在體例編排、歸納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
  • 利用好「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助娃加深記憶
    艾賓浩斯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心理學去詮釋記憶規律的人。對記憶的保持規律作了重要研究,並繪製出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根據艾賓浩斯繪製的「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到人完成記憶,間隔20分鐘後,記憶者的記得百分比和遺忘百分比分別是58%和42%,也就是說當我們完成記憶後,如果沒有複習,那麼間隔20分鐘我們將會遺忘近一半的內容。
  • 巧用「遺忘曲線」規律,讓孩子記憶更牢固
    父母要學會巧用「遺忘曲線」規律,讓孩子記憶更牢固其實孩子出現背熟東西後,第二天就忘記大半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這是人類大腦的遺忘規律,在沒有特地幹涉記憶的情況下,人類會遺忘,並且有規律可循。而這個規律,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規律。
  • 刀劍神域:序列之爭,你有沒有不能遺忘的記憶?
    周末小鑑和小夥伴去電影院刷了劇場版動畫《刀劍神域-序列之爭》,相信很多一部分粉絲都看了這部劇場版動畫,雖然前面劇情有些慢熱,但前面一個多小時的鋪墊都隨著最終之戰的精彩而釋懷了,這部劇場版動畫的主旨是關於「記憶」,這次我們就談一談關於「記憶」這件事。
  •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研討會暨《中國社會治理通論...
    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旨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發布《中國社會治理通論》成果。
  • 1995年考研英語閱讀第五篇解析—本文是關於記憶和遺忘方面的文章
    從進化論解釋遺忘是第二段的內容,該段第二、三句談到,「一段時間由於缺乏實踐,學到的東西往往就會忘記(漸進性地遺忘),其適應性結果就顯得不太明顯。然而戲劇性地突然遺忘的例子可以被看作具有適應性,即動物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倖存下來的能力」,但是末句又談到「進化論的解釋可能使人很難理解漸進的遺忘過程是如何經過自然選擇生存下來的」。
  • 什麼是遺忘?怎樣避免遺忘?
    什麼是遺忘?識記過的內容在一定條件下不能或錯誤的恢復與提取都叫遺忘。遺忘按能再次回憶分為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按是否有意識參與分為主動性遺忘和被動性遺忘。暫時性遺忘轉入長時記憶的內容暫時不能被提取,但在合適情況下又可以順利恢復,是一種與線索有關的遺忘。是由幹擾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提取障礙。一般導致暫時性遺忘的是由於線索不足、線索誤差、線索間衝突,這些都會引起再認和回憶的障礙。永久性遺忘是指發生在感覺或短時記憶階段記憶信息未經複習而消失所引起的。永久性遺忘是由衰退引起的存儲性障礙。
  • 盤點動漫中幽靈角色,為什麼都是女孩子?
    現實中一直有著幽靈的傳說,但是卻從未被確認過。人們對於幽靈的想像也延伸到了動漫之中,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動漫中那些可愛的幽靈少女。本間芽衣子動畫《未聞花名》中的女主角,小時候因為意外滑落山崖死亡。五年之後,以長大後的幽靈形象出現在了仁太的面前,希望仁太能夠完成自己的願望。皮膚白皙,銀色長髮,能夠碰觸到東西,甚至能夠吃麵。個性天真爛漫,對於友情十分的珍視。湯之花幽奈動畫《搖曳莊的幽奈小姐》中的女主角,一位留戀世間的地縛靈,擁有著強大的靈力。沒有生前的記憶,真實身份為位於靈能者頂點的御三家天狐,宵之坂,八咫鋼中的天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