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臺應新
從我記事兒起,就知道西市場裡有一個合作理髮店,它的位置在原和平電影院西邊的轉彎處。聽我父母講,1956年實行的「公私合營」,就是把周邊一些私營的、個體的理髮店,統統合編起來,成立一個新的「合作理髮店」。西市場裡象類似的還有「合作文具店」「合作委託店」「合作飯店」等等。
聽老人們講,早期的老濟南根本沒有「理髮店」這個稱呼,那時的「剃頭匠」就是「理髮師傅」。剃頭匠給老百姓剃頭,大部分沒有固定地點,整天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剃頭匠的擔子,一頭是長方形的凳子,下面有兩個抽屜,放著剪子、刀、刷子等工具,另一頭是一個熱熱的炭火爐子,爐子旁邊掛著銅臉盆和毛巾,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坐下剃頭。估計「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俗語,就是這麼來的。
從個體經營中合併起來的理髮師傅,他們大部分都有祖傳下來的理髮手藝,有的人就是半路上開店,也是先去別的店裡拜師學藝,功名成就後才敢拿起理髮推子。那時候學會理髮,只能稱作是半個理髮師傅,那半個是要學會「接骨拿環」的絕活。比如,誰家的孩子「掉下巴」(下巴頦脫臼)啦,爸爸媽媽抱著去找理髮店,理髮師傅「揪吧揪吧」「捏吧捏吧」就給合上了;誰家孩子的胳膊(脫臼)「掉了」,爺爺奶奶領著去找理髮師傅給「推吧推吧」「揉吧揉吧」就好了。這就是理髮「工匠」特有的一技之長。
我母親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放學後,我們幾個小夥伴兒在一起玩,一個剛會走路的「小不點兒」也貪玩,就是不跟他爺爺回家,結果爺爺就把他的小胳膊「提溜」下來了,這爺爺抱著他急急忙忙跑到合作理髮店,找了一位老師傅給「推」上了,還分文不收,因為這爺爺是理髮店裡的老顧客。
踏進西市場合作理髮店的門,迎面是三條木製連椅擺成一個n形的等候區。顧客進門後會自覺地坐在左邊椅子口的末端,就等於是挨號排隊,隨著理髮顧客的流動,排隊的顧客通過n形的木椅慢慢挪到前面,很少有插隊「加塞兒」的現象。三條連椅的中間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桌子,桌子上擺著洗刷乾淨的茶碗,顧客想喝水就去牆邊的保溫桶裡自斟自飲,桌子上的連環畫書,也可以用來消磨時間。
我去理髮時,師傅不用問髮型,直接給理一個「學生頭」,後來頭髮長了,也就有了自己想要的髮型。我感覺,那時在西市場合作理髮店裡理髮,他們是沿用了一套傳承下來的老程序,比如,顧客入座先戴上圍布,理完長發後才去洗頭,洗頭時也有規矩,講究的是「抓透止癢」,不像現在的「水過頭皮溼」,尤其理髮師傅在打上第二遍肥皂洗頭時候。雙手從前向後適力地抓、揉,隨著雙手的移動讓人心裡非常的舒服過癮。洗頭後再作小小的、細微的修剪。理髮完畢,師傅還要拿個小鏡子放在頭的後面,讓你在前面的大鏡子裡看看是否滿意。
大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在不斷的拆遷改造中,西市場內全部的平房和商鋪都沒有了,這個合作理髮店的師傅們也都被分流到槐蔭區的各個理髮店。1975年我參加了工作,單位上作為職工福利,每個月都會發給兩張「理髮票」,可以隨便到濟南市區任何一個國營理髮店裡理髮。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單位發放的理髮票。)
進入八十年代,濟南市的理髮業開始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部分理髮店又注重了理髮、燙髮、染髮等技術的提高,開始向大型化、綜合化、高檔化發展。同時,揚州、溫州等地的個體理髮店,也駐足濟南,他們在街頭巷尾租個門頭房,擺幾把理髮座椅,主要以燙髮染髮為主,慢慢形成了一股衝擊理髮行業的力量。比如,男士髮型開始講究三七分、四六分、中分、老闆頭(瀋陽勒子頭);女人吹晚裝、高劉海、菊花頭、燙爆炸式、剪長碎發、染黃色髮飾等。一時間,髮廊群起,髮型突變,濟南的美髮業快速進入了演變改革、優勝劣汰的時期。就在這種「內外夾擊」的競爭中,國營理髮店的日子不好過了,那種坐等顧客上門的經營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店內人氣和經營利潤開始逐步下滑。
(曾經紅紅火火的位於經四路緯二路的「中華老字號」中國理髮廳,臺應新2011年拍照)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市理髮行業開始了多頭並進的激烈競爭,一些南方來的美發美容店,帶著先進的染燙技術和豪華裝修開始嶄露頭角,加上價格低廉的個體理髮店的搖搖欲試,仿佛一夜之間,大街小巷裡的理髮標誌-----任意旋轉的三色花柱燈多了起來,使一些「船大難掉頭」的大店名店在坐等觀望中逐漸走向弱勢,有的理髮店開始被迫轉行或關閉。
如今,老字號理髮店已經所剩無幾,新型的美容美髮店還在完善提高,有的理髮店在理髮技藝上正在回歸傳統。有時我也在想,像人們每個月都需要清理的「頭等大事」,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美發的需求,有關部門應該把拯救老店、弘揚傳統、傳承工藝的工作重視起來。
比如,原來老理髮店的「刮臉」和「刮鬍子」理髮技藝,目前就有瀕臨失傳的危險。據我所知,我小時候去理髮店,看著大人們理髮時都要刮臉刮鬍子,就好像是理髮中必需的整套程序。後來我體會到,刮臉與刮鬍子還真不是一回事兒,所謂刮臉,就是把前額、耳垂、面頰、雙唇、下巴、喉嚨部位的絨絨汗毛,甚至連鼻孔內多餘的鼻毛,都要用刮鬍刀或剪子細緻地輕輕地刮(剪)一遍,然後再給你按一按頭皮、揉一揉太陽穴、捋一捋眼眶、揪一揪耳垂、抹一抹「雪花膏」······,整個過程你會覺得非常的舒服,等於去了一層死皮,做了一次美容;刮鬍子,雖然也是走刮臉的程序,但是重點就是「刮鬍子」,比如,有的人是「大鬍子」,胡茬即粗又硬,像這樣的顧客,理髮師傅會好好的「照顧」嘴巴和鬢角部位。閉著眼睛,你就會聽到師傅們在牛皮帶子上那來回的「滋滋」的磨刀聲,這是告訴顧客:這刀兒磨好了,也等於消毒了,保證給您颳得又快又乾淨。
(百年老字號奇美理髮廳。臺應新攝於2011年)
現在走進北方的大小理髮店或美發廳,沒有發現一個店有「刮鬍子刮臉」的特色服務,究其原因;一是刮刀和毛巾的衛生消毒難以保證,二是有的理髮人員嫌髒嫌麻煩;三是自動剃鬚刀和多功能全自動剃鬚刀替代了刮鬍子的過程;第四,也是最主要的,現在的年輕的理髮師沒有把「刮臉刮鬍子」的手藝(特別是刮臉刀的「磨刀」和「蹭刀」技術)真正學到手,所以,不敢刮和不願意刮的現象很普遍,現在,「刮臉刮鬍子」這項工匠手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理髮,美發,必須「從頭做起」、「從頭再來」,千萬不能弄丟了老一輩傳承下來的「工匠」精神。
壹點號臺柱子說事兒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