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⑤:老濟南理髮師「刮臉」的工匠技藝

2020-12-15 齊魯壹點

圖文|臺應新

從我記事兒起,就知道西市場裡有一個合作理髮店,它的位置在原和平電影院西邊的轉彎處。聽我父母講,1956年實行的「公私合營」,就是把周邊一些私營的、個體的理髮店,統統合編起來,成立一個新的「合作理髮店」。西市場裡象類似的還有「合作文具店」「合作委託店」「合作飯店」等等。

聽老人們講,早期的老濟南根本沒有「理髮店」這個稱呼,那時的「剃頭匠」就是「理髮師傅」。剃頭匠給老百姓剃頭,大部分沒有固定地點,整天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剃頭匠的擔子,一頭是長方形的凳子,下面有兩個抽屜,放著剪子、刀、刷子等工具,另一頭是一個熱熱的炭火爐子,爐子旁邊掛著銅臉盆和毛巾,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坐下剃頭。估計「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俗語,就是這麼來的。

從個體經營中合併起來的理髮師傅,他們大部分都有祖傳下來的理髮手藝,有的人就是半路上開店,也是先去別的店裡拜師學藝,功名成就後才敢拿起理髮推子。那時候學會理髮,只能稱作是半個理髮師傅,那半個是要學會「接骨拿環」的絕活。比如,誰家的孩子「掉下巴」(下巴頦脫臼)啦,爸爸媽媽抱著去找理髮店,理髮師傅「揪吧揪吧」「捏吧捏吧」就給合上了;誰家孩子的胳膊(脫臼)「掉了」,爺爺奶奶領著去找理髮師傅給「推吧推吧」「揉吧揉吧」就好了。這就是理髮「工匠」特有的一技之長。

我母親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放學後,我們幾個小夥伴兒在一起玩,一個剛會走路的「小不點兒」也貪玩,就是不跟他爺爺回家,結果爺爺就把他的小胳膊「提溜」下來了,這爺爺抱著他急急忙忙跑到合作理髮店,找了一位老師傅給「推」上了,還分文不收,因為這爺爺是理髮店裡的老顧客。

踏進西市場合作理髮店的門,迎面是三條木製連椅擺成一個n形的等候區。顧客進門後會自覺地坐在左邊椅子口的末端,就等於是挨號排隊,隨著理髮顧客的流動,排隊的顧客通過n形的木椅慢慢挪到前面,很少有插隊「加塞兒」的現象。三條連椅的中間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桌子,桌子上擺著洗刷乾淨的茶碗,顧客想喝水就去牆邊的保溫桶裡自斟自飲,桌子上的連環畫書,也可以用來消磨時間。

我去理髮時,師傅不用問髮型,直接給理一個「學生頭」,後來頭髮長了,也就有了自己想要的髮型。我感覺,那時在西市場合作理髮店裡理髮,他們是沿用了一套傳承下來的老程序,比如,顧客入座先戴上圍布,理完長發後才去洗頭,洗頭時也有規矩,講究的是「抓透止癢」,不像現在的「水過頭皮溼」,尤其理髮師傅在打上第二遍肥皂洗頭時候。雙手從前向後適力地抓、揉,隨著雙手的移動讓人心裡非常的舒服過癮。洗頭後再作小小的、細微的修剪。理髮完畢,師傅還要拿個小鏡子放在頭的後面,讓你在前面的大鏡子裡看看是否滿意。

大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在不斷的拆遷改造中,西市場內全部的平房和商鋪都沒有了,這個合作理髮店的師傅們也都被分流到槐蔭區的各個理髮店。1975年我參加了工作,單位上作為職工福利,每個月都會發給兩張「理髮票」,可以隨便到濟南市區任何一個國營理髮店裡理髮。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單位發放的理髮票。)

進入八十年代,濟南市的理髮業開始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部分理髮店又注重了理髮、燙髮、染髮等技術的提高,開始向大型化、綜合化、高檔化發展。同時,揚州、溫州等地的個體理髮店,也駐足濟南,他們在街頭巷尾租個門頭房,擺幾把理髮座椅,主要以燙髮染髮為主,慢慢形成了一股衝擊理髮行業的力量。比如,男士髮型開始講究三七分、四六分、中分、老闆頭(瀋陽勒子頭);女人吹晚裝、高劉海、菊花頭、燙爆炸式、剪長碎發、染黃色髮飾等。一時間,髮廊群起,髮型突變,濟南的美髮業快速進入了演變改革、優勝劣汰的時期。就在這種「內外夾擊」的競爭中,國營理髮店的日子不好過了,那種坐等顧客上門的經營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店內人氣和經營利潤開始逐步下滑。

(曾經紅紅火火的位於經四路緯二路的「中華老字號」中國理髮廳,臺應新2011年拍照)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市理髮行業開始了多頭並進的激烈競爭,一些南方來的美發美容店,帶著先進的染燙技術和豪華裝修開始嶄露頭角,加上價格低廉的個體理髮店的搖搖欲試,仿佛一夜之間,大街小巷裡的理髮標誌-----任意旋轉的三色花柱燈多了起來,使一些「船大難掉頭」的大店名店在坐等觀望中逐漸走向弱勢,有的理髮店開始被迫轉行或關閉。

如今,老字號理髮店已經所剩無幾,新型的美容美髮店還在完善提高,有的理髮店在理髮技藝上正在回歸傳統。有時我也在想,像人們每個月都需要清理的「頭等大事」,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美發的需求,有關部門應該把拯救老店、弘揚傳統、傳承工藝的工作重視起來。

比如,原來老理髮店的「刮臉」和「刮鬍子」理髮技藝,目前就有瀕臨失傳的危險。據我所知,我小時候去理髮店,看著大人們理髮時都要刮臉刮鬍子,就好像是理髮中必需的整套程序。後來我體會到,刮臉與刮鬍子還真不是一回事兒,所謂刮臉,就是把前額、耳垂、面頰、雙唇、下巴、喉嚨部位的絨絨汗毛,甚至連鼻孔內多餘的鼻毛,都要用刮鬍刀或剪子細緻地輕輕地刮(剪)一遍,然後再給你按一按頭皮、揉一揉太陽穴、捋一捋眼眶、揪一揪耳垂、抹一抹「雪花膏」······,整個過程你會覺得非常的舒服,等於去了一層死皮,做了一次美容;刮鬍子,雖然也是走刮臉的程序,但是重點就是「刮鬍子」,比如,有的人是「大鬍子」,胡茬即粗又硬,像這樣的顧客,理髮師傅會好好的「照顧」嘴巴和鬢角部位。閉著眼睛,你就會聽到師傅們在牛皮帶子上那來回的「滋滋」的磨刀聲,這是告訴顧客:這刀兒磨好了,也等於消毒了,保證給您颳得又快又乾淨。

(百年老字號奇美理髮廳。臺應新攝於2011年)

現在走進北方的大小理髮店或美發廳,沒有發現一個店有「刮鬍子刮臉」的特色服務,究其原因;一是刮刀和毛巾的衛生消毒難以保證,二是有的理髮人員嫌髒嫌麻煩;三是自動剃鬚刀和多功能全自動剃鬚刀替代了刮鬍子的過程;第四,也是最主要的,現在的年輕的理髮師沒有把「刮臉刮鬍子」的手藝(特別是刮臉刀的「磨刀」和「蹭刀」技術)真正學到手,所以,不敢刮和不願意刮的現象很普遍,現在,「刮臉刮鬍子」這項工匠手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理髮,美發,必須「從頭做起」、「從頭再來」,千萬不能弄丟了老一輩傳承下來的「工匠」精神。

壹點號臺柱子說事兒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培裡悖論」理髮師刮臉引發的第三次數學危機
    是不是小腦袋瓜子嗡嗡的,其實培裡悖論可以用一個很簡單悖論代替-理髮師悖論。在美國一個著名城市裡,有一位技藝高超的理髮師。剛開始做生意,肯定要打出知名度,要做廣告。它的廣告詞是這樣寫的「本人技術高超,以前學藝的時候,老師天天誇自己(不斷地自誇,重點在後面,要記住),我將為全城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我也只給這些人刮臉」。用大白話說就是,你要是不給自己刮臉,我就必須給你刮臉;你要是給自己刮臉,我就堅決不給你刮臉。
  • 武義工匠:傳統建築技藝見真章
    手工木工組鋸齒、刨子咯吱作響,木雕組咚咚捶打木板的聲音震耳欲聾,泥瓦工組攪拌泥漿、磚瓦堆砌熱火朝天,師傅們在賽場上用高超的傳統營造技藝見真章,以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展風採。 本次比賽是我市首屆傳統建築工匠技能比武,匯集金華各縣市傳統建築工匠高手。賽場上,武義縣76歲的參賽選手傅舍秋格外受到關注。
  • 南寧街頭理髮師日賺百元 技藝嫻熟吸引回頭客(圖)
    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26日訊(記者 王飛)一面鏡子、一把椅子、一件圍裙、一把電推刀,沒有店面,也沒有高科技設備,簡單,甚至有些簡陋,但找老謝理髮的顧客卻絡繹不絕。11月25日,記者在南寧市興寧區沿溪路一帶見到了街頭理髮師老謝,57歲的他笑眯眯,一邊忙著給顧客理髮一邊交談著。
  • 南寧街頭理髮師日賺百元 技藝嫻熟吸引回頭客(圖) (7/11)
    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26日訊(記者 王飛)一面鏡子、一把椅子、一件圍裙、一把電推刀,沒有店面,也沒有高科技設備,簡單,甚至有些簡陋,但找老謝理髮的顧客卻絡繹不絕。11月25日,記者在南寧市興寧區沿溪路一帶見到了街頭理髮師老謝,57歲的他笑眯眯,一邊忙著給顧客理髮一邊交談著。
  • 老濟南的堅守:4姐妹開理髮店34年 椅子成古董
    從今天開始,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將為大家推出周末特別節目——濟南深處。老舍曾這樣描述濟南城: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沒錯,在老濟南城,總有這麼一些人,在暖暖的陽光下,與世無爭地生活著,彷佛時光從不曾打他們的身邊經過。他們就這樣自顧自地堅守著一種生命的方式,卻在不經意間就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 日本「工匠技藝」成功申遺 含榻榻米製作傳統工藝
    來源:海外網日本傳統的榻榻米製作工藝(朝日新聞)海外網12月18日電當地時間17日,日本的「傳統建築工匠技藝」成功申遺,主要包括榻榻米製作等17項傳統工藝,這也是日本的第2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傳統的建築技藝(共同社)據日本共同社17日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當天舉行線上會議,通過了將日本「傳統建築工匠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
  • 技藝代代傳 工匠怎煉成
    這張清代外銷畫描繪的是當時磨水晶的工匠。 (圖/FOTOE)清代外銷畫,描繪的是當時廣州的石匠。(圖/FOTOE)清代外銷畫,描繪的是當時廣州的造紙工匠。(圖/FOTOE)本欄目由廣州日報獨家與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聯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請關注。
  • 濟南非遺產傳人「毛猴楊」:融入麵塑紙雕技藝,用毛猴復現老濟南的...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 54歲的濟南人楊鳳巖是濟南毛猴第三代傳人。現在「毛猴楊」楊鳳巖心裡最大的計劃,就是用毛猴這一藝術形式重現老濟南大觀園的舊日風貌。為此他查閱資料,搜集老濟南文字和照片資料,希望未來可以用手上的毛猴復刻出當年大觀園的舊日繁華和煙火氣息。
  • 鑄鐵理髮椅、蕩刀布、刮臉毛刷……這樣的理髮店,你見過嗎?
    鑄鐵理髮椅、蕩刀布、刮臉用的毛刷、 煮毛巾的大鍋、磨刀石…… 這樣的理髮工具,你見過嗎?而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萬安老街上,有一家理髮店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營業,至今近60年的歷史了。 11月28日,記者走進店內,各種老式理髮用品應有盡有。一位正在用老式理髮刀給顧客理髮的老人,就是這間理髮店的主人——黃六六。
  • 【博物嶗山】匠心技藝以物載意,走進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
    【博物嶗山】匠心技藝以物載意,走進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 2020-10-17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理髮店裡的老師傅:一身老手藝圈了「鐵粉」圈「新粉」
    武佔梅打招呼:「來啦,老樣子?」「老樣子,過年呀,今天專門讓兒子把我送過來,理理髮、刮刮臉。」說著,這位顧客自行坐在老式理髮椅上,放鬆地眯起了眼,有一搭沒一搭地和武佔梅聊天,等著刮臉。在武佔梅和顧客的攀談中,記者知道這位顧客姓魏,打小就在「華義」理髮,前幾年搬到尖草坪住了,但每到過年還是想來「華義」捯飭捯飭。
  • 武義:傳統建築技藝見真章
    浙江在線-武義新聞網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麗紅 通訊員 管艾穎)11月28-29日,「萬佛塔杯」金華市第一屆傳統建築工匠技能比武在市建校舉行。來自全市11支代表隊,114名選手同場競技。武義縣建設局精心挑選,組建了一支10人次的「紅色築夢」隊,經過激烈角逐,榮獲團體組三等獎。
  • 濟南長清區第五屆職工焊接技能大賽「壓力容器之鄉」發展史展覽...
    人民網濟南12月4日電 11月26日上午九點,濟南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雷天太,長清區委書記趙居安,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傅金峰,區委副書記、代區長肖輝等出席開幕式並參觀競賽現場及「長清壓力容器之鄉」展覽。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
  • 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
  • 理髮師黃海斌:為玉城帶來更多美
    當時還是學生的黃海斌認為,理髮師是一個能創造美,並為人們帶去快樂的職業。「學習一門手藝養活自己,未嘗不可。」黃海斌覺得,能堅持自己喜歡的事並養活自己,走上理髮這條路未嘗不可。在往後的日子裡,黃海斌便抓住一切機會磨練理髮技術,在理髮店打工時,虛心向師傅求教;為了鍛鍊溝通能力,曾去公園免費理髮一個月。
  • 逛遊老濟南
    老濟南城什麼樣子,濟南城的老居民應該有印象。不同的時代,百姓生活方式絕不一樣。戰火紛飛的年代,終日惶恐不安,多的是對安定生活的期盼。商品經濟時代,終日忙碌奔波,多的是對肩負家庭責任的承擔和幸福生活的努力。建國已71年,對老濟南城有印象的人也不多了。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記者從濟南槐蔭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類有布藝果蔬製作技藝、玉石微雕、老濟南鋦瓷技藝、顧一刀修腳技藝、魁盛居傳統魯菜製作技藝、魯繡製作、弘璽窯·紅土陶燒制技藝。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
  • 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劉尚君) 「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掛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 【我是大工匠⑤】「暖心食堂」裡有群美食「魔法師」
    >2020年11月19日-20日在廣州隆重召開的「構建新發展格局,激發新發展活力」2020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企業文化管理年會上"我是大工匠"國投集團班組雲展獲評新時代企業班組文化實踐成果(▲點擊上方文字,看詳細報導)我是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