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濟南自己的兔子王,也太漂亮了!胳膊還會動!」「這些兔子王形態各不相同,有什麼細微的區別?」「兔子拿根小棒在幹什麼?」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
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周秉生家祖子孫四代人與「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傳承至今。他一直說,濟南兔子王不是一塊泥巴,它是非常有魅力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幾十年來做兔子王不只是掌握這門老手藝,而是花費了大量的心思來研究老濟南兔子王、研究老濟南的中秋節慶文化、拜月歷史風俗等,而且花大量的心思查找歷史資料,努力恢復老濟南兔子王的風採。
今年周秉生恢復了一件北京一家美術館館藏的老濟南兔子王,雖然這件作品與其他流傳下來的兔子王只有在細微之處有差別,周秉生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研究它,弄清楚它臉譜上的花紋、身上用色為何不同,背後有何文化傳承等。
周秉生說,老濟南手藝人做兔子王,每一家都不一樣,風格各不相同,但主要造型、主要顏色等都差不多,每一件老濟南的兔子王都把民間失傳的那些美好的東西融合在了一起,一件兔子王本身就是濟南獨特地域文化的呈現,和其他地域的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是儘可能找記載老濟南拜月歷史的文字圖片,恢復老濟南市場的一些泥玩具。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兔子王的失傳過程非常快,非常多的樣式都丟了,現在能恢復多少就做多少。因為我懂得了它的珍貴。」
周秉生在保持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創新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製作出的兔、虎、馬等生肖造型,頗受市民喜愛,其中根據泉水節特色製作的「趵突泉兔子王」更是備受追捧。
「我和我父親那一代人做兔子王完全不一樣了。我父親沒文化,做兔子王更多是傳承了一門手藝,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到了我這一代,我做兔子王就開始關注更多的東西,不僅僅是學手藝,而是傳承濟南文化,讀歷史、查資料、給年輕人講課,就是要傳承兔子王身上的文化。而且我在傳承兔子王文化上,是積極主動地去鑽研,研究怎麼恢復古老的兔子王,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兔子王。」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周秉生的兔子王展位非常受歡迎,每天都有參觀者到展位購買他手工製作的兔子王收藏。
周秉生說,非遺博覽會他就落下一屆沒來,其他多屆都參加展會。在展會上兔子王被很多人熟知、喜愛,讓他感到高興。「我的祖輩、父輩做兔子王就是賣兩個錢填補家用。多年前我喜歡這門手藝,學做兔子王也是擺地攤,現在不同了,經常參加大的展會,可以說是來到了一個大舞臺。這也得益於政府對民間工藝、傳統非遺的重視。」
在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山東省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濟南皮影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兔子王。在展覽會現場,不管是憨態可掬的兔子王,還是惹人哈哈大笑的皮影戲,或者是精緻秀美的魯繡都吸引參觀者駐足,近距離體驗泉城文化的魅力。這是濟南傳統非遺的集中展示,對泉城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觀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