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2021-01-09 齊魯壹點

文/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濟南自己的兔子王,也太漂亮了!胳膊還會動!」「這些兔子王形態各不相同,有什麼細微的區別?」「兔子拿根小棒在幹什麼?」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

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周秉生家祖子孫四代人與「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傳承至今。他一直說,濟南兔子王不是一塊泥巴,它是非常有魅力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幾十年來做兔子王不只是掌握這門老手藝,而是花費了大量的心思來研究老濟南兔子王、研究老濟南的中秋節慶文化、拜月歷史風俗等,而且花大量的心思查找歷史資料,努力恢復老濟南兔子王的風採。

今年周秉生恢復了一件北京一家美術館館藏的老濟南兔子王,雖然這件作品與其他流傳下來的兔子王只有在細微之處有差別,周秉生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研究它,弄清楚它臉譜上的花紋、身上用色為何不同,背後有何文化傳承等。

周秉生說,老濟南手藝人做兔子王,每一家都不一樣,風格各不相同,但主要造型、主要顏色等都差不多,每一件老濟南的兔子王都把民間失傳的那些美好的東西融合在了一起,一件兔子王本身就是濟南獨特地域文化的呈現,和其他地域的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是儘可能找記載老濟南拜月歷史的文字圖片,恢復老濟南市場的一些泥玩具。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兔子王的失傳過程非常快,非常多的樣式都丟了,現在能恢復多少就做多少。因為我懂得了它的珍貴。」

周秉生在保持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創新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製作出的兔、虎、馬等生肖造型,頗受市民喜愛,其中根據泉水節特色製作的「趵突泉兔子王」更是備受追捧。

「我和我父親那一代人做兔子王完全不一樣了。我父親沒文化,做兔子王更多是傳承了一門手藝,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到了我這一代,我做兔子王就開始關注更多的東西,不僅僅是學手藝,而是傳承濟南文化,讀歷史、查資料、給年輕人講課,就是要傳承兔子王身上的文化。而且我在傳承兔子王文化上,是積極主動地去鑽研,研究怎麼恢復古老的兔子王,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兔子王。」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周秉生的兔子王展位非常受歡迎,每天都有參觀者到展位購買他手工製作的兔子王收藏。

周秉生說,非遺博覽會他就落下一屆沒來,其他多屆都參加展會。在展會上兔子王被很多人熟知、喜愛,讓他感到高興。「我的祖輩、父輩做兔子王就是賣兩個錢填補家用。多年前我喜歡這門手藝,學做兔子王也是擺地攤,現在不同了,經常參加大的展會,可以說是來到了一個大舞臺。這也得益於政府對民間工藝、傳統非遺的重視。」

在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山東省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濟南皮影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兔子王。在展覽會現場,不管是憨態可掬的兔子王,還是惹人哈哈大笑的皮影戲,或者是精緻秀美的魯繡都吸引參觀者駐足,近距離體驗泉城文化的魅力。這是濟南傳統非遺的集中展示,對泉城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觀展機會。

相關焦點

  • 抖音非遺x泉城兔子王,「抖in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
    與眾多非遺習俗的現狀如出一轍,濟南兔子王,一個作為老一輩濟南人的中秋文化記憶,也開始走上了「非遺瀕危」名單,曾經盛行濟南的中秋拜兔子王的節日風俗,正逐漸被年輕一代所遺忘。在成都、西安網紅城市崛起的背景下,拯救濟南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成為泉城濟南迫在眉睫的事。而在短視頻流量爆火的2020年,抖音成為了激活非遺,挖掘城市文化符號最佳的選擇。
  • 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劉尚君) 「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掛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 逛遊老濟南
    老濟南城什麼樣子,濟南城的老居民應該有印象。不同的時代,百姓生活方式絕不一樣。戰火紛飛的年代,終日惶恐不安,多的是對安定生活的期盼。商品經濟時代,終日忙碌奔波,多的是對肩負家庭責任的承擔和幸福生活的努力。建國已71年,對老濟南城有印象的人也不多了。
  • 用畫筆勾勒老濟南的城市細節 第B03版:文化廣場 20201215期 濟南日報
    約50幅作品,無聲詮釋了一位設計師的老濟南情懷。摸索出一條老建築繪畫的新方式  畫家莊宇,是地道的濟南人,1959年生,是九三學社社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室內設計師。他從小生長在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幾十年的成長過程中,濟南古城和商埠區各式各樣的老建築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有很多老建築漸漸消失,他慢慢產生了要做點什麼的想法。
  • 濟南地鐵2號線:開啟地鐵換乘時代,串起「老濟南味兒」
    以「濟脈通衢」為概念主題的2號線地鐵站「新妝容」吸引了前來體驗的市民代表目光,濟南地鐵換乘時代的到來也令泉城市民無比振奮。濟南軌道交通2號線作為第一輪建設規劃「H」形線網中唯一一條東西走向線路,不僅可以與1號線、3號線實現換乘,還可以使濟南西站、濟南長途汽車站、濟南東站實現互聯互通,同時,這也是一條充滿著老濟南生活氣息的地鐵線路,串起了沿線的「老濟南味兒」。
  • 老濟南的洋行/程兆強
    老商埠經一路街景__圖片來自網絡 老濟南的洋行 1904年5月1日,當山東巡撫周馥與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朝廷在濟南城外開設商埠的時候日商如此多的洋行商號及從商人員,從另一方面上說,也為後來發生在1928年5月3日的「五三慘案」(也稱「濟南事變」)埋下了伏筆——當北伐軍攻入濟南時,日本以所謂的保護日商、僑民在濟南的利益為藉口,出兵濟南,與北伐軍交火,並屠殺中國外交人員和無辜市民,其罪惡暴行,令人髮指。而到了1937年12月,濟南完全陷於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之下後,日商在濟南及商埠地區更是獨步天下了。
  • 濟南非遺產傳人「毛猴楊」:融入麵塑紙雕技藝,用毛猴復現老濟南的...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 54歲的濟南人楊鳳巖是濟南毛猴第三代傳人。經過多年的努力,2017年,楊鳳巖的毛猴項目被批准為市級非遺傳承項目,2018年楊鳳巖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在「毛猴楊」楊鳳巖心裡最大的計劃,就是用毛猴這一藝術形式重現老濟南大觀園的舊日風貌。為此他查閱資料,搜集老濟南文字和照片資料,希望未來可以用手上的毛猴復刻出當年大觀園的舊日繁華和煙火氣息。
  • 體驗「探遇尋活」非遺之旅,「抖in兔子王」中秋正式開啟
    非遺與傳統技藝一度被年輕人遺忘,為了激活濟南兔子王中秋傳統文化符號,挖掘濟南非遺傳承技藝,打造濟南城市文旅IP。   2020年9月24日,抖音非遺項目聯合濟南非遺中心、濟南大明湖畔明府城、泉城兔子王非遺傳承人、冒神,共同推出中秋濟南非遺IP——「抖in兔子王」。
  • 一泉一店 鐫刻老濟南烙印
    具有濃鬱老濟南特色的曲水亭街 黃中明 攝  在這裡,每處泉池水系,每條街巷,甚至每家店面都見證了幾代人的成長變遷,有著獨特的「濟南故事」。時間流逝,未來值得書寫的故事還會更多。  【這眼泉】就守著這口無名泉過自己寧靜的泉水生活  從遊客眾多吆喝聲聲的街道拐入小巷,來到曲水亭街22號院,一踏進門檻就感覺仿佛來到另一個世界,久遠而寧靜。
  • 喚醒老建築賦能新濟南——濟南市政協圍繞「加強老建築保護與活化...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作為一座具有2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濟南有著自己的驕傲。古今眾多文人墨客與濟南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留存了下來:縣東巷105號、曲水亭街8號、鞭指巷9-11號……隨著時光流逝,眾多古建築、名人故居因自然侵蝕與人為毀壞而日漸破敗,甚至徹底「隱去」了蹤跡。
  • 舌尖上的濟南:老濟南正宗的魯菜館之一,光緒十二年開業
    一家不錯的私藏館子,拿出來分享給大家了,不知道有多少濟南小夥伴知道這家館子的,館子在「匯泉樓飯莊」位置在濟南體育中心旁邊,是一家主要做魯菜的。如果要是飯點去,十之八9是需要等位置的,樓上樓下特別是包間是需要預約的,有人說這是老濟南最正宗的魯菜館了。爆炒腰花:店裡非常出名的招牌菜,火候掌握得非常好,第一口吃起來稍微有點酸,可能第一回吃有點不習慣,不過吃著吃著就吃出她的好了,給人一種非常驚豔的感覺。
  • 陰差陽錯與濟南結緣,漫步在濟南大街小巷,走走停停
    剛開始還沒好意思「下問」,可「濼」字一直在腦海裡發酵,後來去了黃河森林公園,才恍然大悟,「濼」字是似乎專為濟南而造。據說,當年毛主席到濟南視察,在趵突泉毛主席問工作人員:泉水古代叫什麼名字嗎?,工作人員回答說:叫濼水,毛主席肯定了回答,然後又引經據典把「濼水」講個明明白白;還有這個「漱」字,感覺也是濟南專屬用字。
  • 「Touching 濟南」 國際友人用「健步走」感受濟南脈動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國慶雙節將至,來自德國、法國、韓國等12個國家34名駐濟國際友人今日來到濟西溼地,用影像記錄泉城濟南印象,用腳步丈量濟南這片土地,「Touching 濟南」,讓自己融入濟南這座城。
  • 他用鋼筆畫記錄老濟南建築
    這時候,高考已經恢復,上大學重新成為了青年人的夢想。莊宇一心想通過手中的畫筆走向更高的藝術學府,除了在群藝館學習基礎的素描外,為了練習速寫經常去老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寫生,為了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學習文化課,調換夜班留出白天時間上課……抓住這根改變命運的稻草在車間巨大噪音和瀰漫的粉塵中工作一個月,莊宇能有21塊錢的工資。
  • 魏新:獻給濟南的一首新歌——新濟南
    濟南,是變化的濟南;濟南,不光是老濟南,也有新濟南。 如杜拉斯《情人》的開頭: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記者從濟南槐蔭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類有布藝果蔬製作技藝、玉石微雕、老濟南鋦瓷技藝、顧一刀修腳技藝、魁盛居傳統魯菜製作技藝、魯繡製作、弘璽窯·紅土陶燒制技藝。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
  • 歷史上的濟南「二」:西漢時期的濟南及其名人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吸取了秦朝過度中央集權的教訓,在保留郡縣制的同時,恢復了周朝時期的封建制,但制定了「非劉姓不得封王」的政策。於是,公元前201年,他庶出的長子劉肥被封為齊王,其封地比現在的山東省還要大,濟南自然也在齊國管轄之下。
  • 非遺傳承人楊峰:賦予了「兔子王」新的生命,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從此濟南流傳中秋吃月餅,中秋春節供奉兔王的傳統。 濟南泥塑「兔子王」是老一輩人的中秋回憶。 在中秋佳節,會有人將兔神立體化的兔子王來祭拜,感謝兔神庇佑。兔子王,是濟南的傳統民間玩具,濟南兔子王底座下伸出一根長線繩,每每拉動線繩時,它的手臂和刀槍就一上一下地活動,並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
  • 福利| 憨態可掬的孔夫子,微縮景觀黑虎泉,濟南人的手,忒巧!
    △//碧筒飲口杯的杯把兒做成了中空,像個小茶壺一樣,可以倒水出來據王老師講,碧筒飲杯子的靈感來源於朋友讓他捎帶大量荷葉來效仿古人碧筒飲的雅好做研學體驗。2017年,王令濤成功申報「濟南陶塑」非遺項目。至此,濟南地區終於有了自己的陶塑非遺項目,他也成為咱濟南第一位陶塑非遺傳承人。
  • 用一根繩索懸浮空中,濟南魔術師復原老戲法「仙人索」
    作為濟南古典戲法的傳承人,王森回憶著師傅們輝煌的歷史。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魔術與江湖文化竟有著不解的淵源:「魔術中保留著許多文化的元素,古代的江湖文化就是中國古典魔術所保留的文化之一。我們業界就流傳著許多行話叫春典,人們都說『春典不全不下江南,皇典不清不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