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濃鬱老濟南特色的曲水亭街 黃中明 攝
曲水亭街老城故事照相館
如今的明府城百花洲,即便每個不起眼的角落都展示著獨特的歷史人文魅力。據考證,百花洲畔的泉池水系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存在,而歷史遺存的民居民巷格局也都得到了保留。在這裡,每處泉池水系,每條街巷,甚至每家店面都見證了幾代人的成長變遷,有著獨特的「濟南故事」。時間流逝,未來值得書寫的故事還會更多。
【這眼泉】就守著這口無名泉過自己寧靜的泉水生活
從遊客眾多吆喝聲聲的街道拐入小巷,來到曲水亭街22號院,一踏進門檻就感覺仿佛來到另一個世界,久遠而寧靜。黑色的木板門,養著巴西龜的青花瓷缸,有上百年歷史的石榴樹,粗壯的香椿樹,一把搖椅一個人,時光仿佛在這個小院子裡停了下來。一頂粉紅色的小小紗帳,蓋住了石榴樹下的泉井井口,旁邊牆上「無名泉」三個字樸素淡然。堂屋的兩側還掛著一副對聯「石榴花紅映清泉閒賞珍珠一片,香椿凌雲望湖舟靜觀齊煙九點」,據院子的女主人、68歲的王貝玲說,這副對聯是老伴竇先生手撰,請朋友寫了掛在屋門口的。
「我小時候,無名泉的泉井口在現在偏北一米遠的地方。」據王貝玲回憶,在她三四歲時,曲水亭街上鋪著條石,水從石縫裡亂冒,許多婦女都蹲在石縫邊洗衣服。王貝玲家裡孩子多,她上有四個哥哥,下有一弟一妹,怕小孩子在泉井邊玩出危險,父親就把泉井填埋了。
一直到2011年,濟南市園林局全面整修泉池,無名泉才重見天日。「當時往地下挖了兩米多深,就出水了,地礦部門檢查泉水呈弱鹼性,是很好的飲用水。」王貝玲說,這眼泉離珍珠泉不到100米,屬於同一個泉系,附近泉井、泉眼中,就數這口泉水脈最旺,拿泉水泡一壺茶,清香四溢。
無名泉旱年不涸,豐年不溢,乾旱時水面離井口有一米多,雨水豐沛時一伸手就能掬到水。這個看似寧靜的小院子,其實不曾少了訪客,有老街坊,有攝影愛好者,還有從上海、新疆,甚至丹麥、俄羅斯慕名而來的旅行者……聽著老人的敘述,時間似乎都慢了下來。
「有不少人來勸過我們兩口子,院子裡有泉又有花樹,這麼好的條件不如開個茶社飯店,但我們就想靜靜守著這眼泉,過自己寧靜的生活。」王貝玲希望,這些從童年起就伴自己成長的泉水,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
【這家店】 在「老城故事」照相館,與「老濟南」合影
從曲水亭街北口進去走不多遠,就會看到一家特別的照相館「老城故事」。櫥窗裡擺著老式錄音機,大口茶杯,原木的相框,一張張老照片和風景明信片將上至明清、下至現代的濟南老街區、老建築定格,有種時光凝固般的美。店面不大,上下二樓可用部分不過90平方米左右,一圈小沙發溫馨軟萌,但每天都有老街坊、老朋友,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來店裡拜訪,與店主夫婦聊天。
「開店6年以來,不說賺多少錢,我沒有忘記初心,在喜歡的地方做喜歡的事,是最幸福的事。」說起「老城故事」的由來,老闆娘孟曉燕眼中有種明亮的光彩。2001年,家住百脈泉邊的章丘姑娘孟曉燕來濟南市區讀書,頭一次踏足曲水亭街,就被小橋流水、綠楊掩映的泉水人家震撼了。當她開始與影樓攝影師李曉晨戀愛後,逛老濟南街區成了兩人共同的愛好。牽手走在曲水亭街,一個「我想在這裡開一家店,在這裡紮下根」的念頭在孟曉燕的腦海裡漸漸萌生,而且越來越鮮明。
2009年,孟曉燕和李曉晨來到曲水亭街準備租店鋪,當時滿街的燒烤攤讓二人無所適從,卻意外得到了有「小巷總理」別稱的曲水亭街居委會人員高麗華,以及在路大荒故居(當時還未發現)居住的路大荒外孫女的幫助,租到了心儀的房子。店面問題解決,兩人幹勁十足。孟曉燕至今還記得,照相館的第一套服裝是兩人從西遞宏村月沼邊一家叫「布衣坊」的旗袍店裡買的,同時還買了一套明代衣裙,一把精緻的油紙傘。
李曉晨和孟曉燕給人拍照片,與別的影樓不同,湧泉胡同、小興隆街、珍珠泉大院、巷子深處的老濟南四合院、乃至泉水邊石橋邊一塊古老的瓦當、一堵遺留下的影壁、一棵繁茂的老石榴樹,都成為取景的選擇。「這些才是老濟南最真實最典型的風貌。」孟曉燕說,後來夫婦倆又開始接旅拍的工作,尋找有特色的美麗老城,如西藏羊湖、雲南喜州等,他們也結識了許多知名攝影家和民間攝影愛好者,開始製作風景明信片擺賣。
「自從在這裡開店,我感覺沒有一天是白過的。」孟曉燕指向門外,一對夫婦正慢慢地相偕散步,「我每天看到的人,大多都是這樣悠閒從容,感覺整個節奏都慢下來了,與鋼筋水泥叢林中人們的行色匆匆截然不同,這就是我熱愛的生活。」
談起未來,這位懷孕5個多月的準媽媽有著幸福的憧憬,「我有個近乎天真的夢想,希望將來在每座自己喜歡的老城裡,都開上一家『老城故事』照相館,讓人們在現代生活之餘有地方去體會老城的味道。」孟曉燕說。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