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怎麼翻譯?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華人記者歪曲原意

2020-12-14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童黎】「市場主體」是什麼意思?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

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12月10日,《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此前駐京首席記者魏玲靈撰寫的文章,炒作所謂「國進民退」,稱中國政府加強對私營部門控制。

文章結尾寫道,9月,中國官員在講話中概述未來三年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規劃。「他說:『國有企業必須成為市場的競爭核心。』」在前文的呼應下,這句話營造了國有企業要在市場上「擠走」私營企業的架勢。

但中文原話真是這意思嗎?

《華爾街日報》報導截圖

《華爾街日報》網站簡介表明,魏玲靈在中國出生、長大,畢業於紐約大學,日常報導圍繞中國政治經濟。今年6月的《華爾街日報》文章還顯示,魏玲靈已經加入美國籍,在中方反制措施中被驅逐出境。

12月10日,魏玲靈在推特轉發她的這篇新作,隨後收到新華社記者王子辰留言質疑。

王子辰想要進行「技術探討」,連發13推提問:作為美國主流媒體最有名的中國經濟領域報導記者,魏玲靈是怎麼「翻譯錯誤」,完全歪曲講話原意的?

他找到了一份國有企業改革相關會議報導:9月27日,會議要求,要通過實施三年行動,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而重點之一就是「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會議還提到,「國有企業首先必須發揮經濟功能,創造市場價值,更好為黨和人民服務。」

新華社記者接著質疑,「除非(美媒)文中引用的是中國官員在其他場合的發言,這樣我將向魏玲靈道歉,否則『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的意思是——國有企業必須成為擁有(他們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那種)市場主體(market entity)。

「另外,如果你讀一下完整的中文原話,『一是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國有企業首先必須發揮經濟功能,創造市場價值,更好為黨和人民服務』,其主旨是親市場的。實際上,原話是在鼓勵國有企業首先履行其經濟功能。

他還以新華社資料庫為依據,稱魏玲靈引述這位官員在其他場合發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王子辰很不解,「因為魏玲靈出生在中國,顯然中文很好。我知道永遠不要假定別人有惡意,所以我認為這是少見的翻譯錯誤。

他再次請網友把討論重點放在「技術性問題」上,並且注意到,英語新聞傾向於直接引述。但在中國官員講話的中文原文中,其實往往並沒有引號。這也就意味著其中可能對原話有細微的修改。

「如果中文原文沒有使用引號,那英文譯文又怎麼能用引號呢?依我拙見,這樣做不夠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子辰發表完他的看法後,魏玲靈回復了。

她說自己的翻譯「沒有錯」,「並沒有任何曲解」,期間沒有否認王子辰所找出的中文原文。

作為主流美媒的資深政治經濟新聞記者,魏玲靈認為,在翻譯過程中,原文「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可以縮句為——「國企要成為市場主體」。

然後,她把「市場主體」理解成了「core of the market」,即「市場核心」;並反過來「糾正」新華社記者把「市場主體」錯翻成了「market player」和「market entity」,即「市場參與者」。據此,她把「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翻成了「the competitive core of the market」(市場的競爭核心)。

這下就破案了。

魏玲靈把「市場主體」當成了「市場核心」或「市場主要組成部分」。

但王子辰指出,《華爾街日報》記者的理解,並非「市場主體」近幾十年在中文世界、官方話語體系裡的通行理解,「市場主體」就是「market entity/player」(市場參與者)。

例如,不少中文使用者經常查詢的百科頁面上,將「市場主體」解釋成了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即商品進入市場的監護人、所有者。

新華社2018年1月報導中,則寫著「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佔全部市場主體94%」。

新華社記者曾強調魏玲靈也可能是「翻譯錯誤」,但有網友在看到她堅稱自己「沒有錯」後,忍不住留言暗示其動機不純。

「學校沒有教你新聞誠信嗎?這句話似乎對你來說非常正確:當一個人的薪水取決於他對某件事的不理解時,要讓他理解這件事是很困難的。——厄普頓·辛克萊」

11日,王子辰發推更新:那句「錯誤翻譯」還是出現在了《華爾街日報》印刷版上。

相關焦點

  • 「市場主體」怎麼翻譯?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歪曲原意
    【文/觀察者網 童黎】「市場主體」是什麼意思?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 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 美媒:美國華人組織抗議政客辱華 要求道歉
    【環球時報記者 甄翔】據美通社9日報導,針對美國參議員布萊克本12月3日公然發表「中國有5000年的欺騙和偷竊歷史」等侮辱性和種族主義言論,美國華人聯合會(UCA)當天組織華盛頓華人社區成員到布萊克本工作的德克森參議院大樓進行抗議。此前,UCA還向美國參議院高官發送聯名信,要求布萊克本道歉。
  • 一張白宮口罩「內涵圖」,引兩家美媒記者推特「互撕」
    在11日的白宮疫情記者會開始前,來自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首席白宮記者喬納森·卡爾(Jonathan Karl)在推特上發布了一組圖片,並配上文字介紹了當天記者會前的情況,感嘆現場幾乎所有人都戴了口罩,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場景。 可沒想到,卡爾的這則推特圖文,引發了兩家美媒記者之間的推特「互撕」。
  • 真人記者和機器人記者哪個牛?——從新華社「快筆小新」聊起
  • 日媒記者體驗「翻譯神器」 能與中韓英法遊客隨意交流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導日媒稱,隨著訪日遊客的增加,在日本街頭聽到英語和中文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推薦的一款名為「POCKETALK」的智能掌上翻譯機。據說它雖然只有手掌大小,但可以支持63種語言,其中很多語言還可以實現雙向語音翻譯,這樣的話只要一機在手就可以省去枯燥的外語學習,但真的這麼簡單嗎?
  •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中國商辦工業雜誌社武漢12月30日訊(特約記者陳棟 程翔 記者陳思銘 )一位記者的日記,不僅記錄了自己的新聞生涯,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見證。12月28日,《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一書在華中科技大學首發,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梁茜共同為新書首發揭幕。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和新聞媒體領導、專家紛紛為該書評論和點讚。
  • 新華社記者都羨慕:以前要有這樣的在線課程就好了!
    近日,國家頂級央媒新華社獨家探訪掌門教育,新華社記者以實習老師的身份,全方位體驗了掌門老師們打磨課程的完整過程,為大家揭秘一堂高質量的在線課程究竟是怎樣煉成的。課上精彩的呈現也引得記者連連稱讚,「我小時候如果有這樣的老師,成績肯定好!」
  • 美媒FW記者爆料:火箭或執行1換3交易,用哈登換取喬治
    根據美媒Fadeaway World的記者Lee Tran最新爆料,火箭已經在考慮一樁1換3的交易。泡椒或許是上賽季受到嘲笑和質疑最多的球員,如果一個球員不在質疑聲中墮落下去那麼他就將擊潰這些質疑聲。或許下個賽季泡椒能夠在火箭迎來反彈。貝弗利是強悍的防守者,他是一名實用、高效的球員,在季後賽他的價值尤其能被凸顯出來。
  • 新華社記者又添"智慧眼"
    在記者們忙碌的身影中一位來自新華社的小姐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是因為她的裝備太!炫!酷!新華社記者在做什麼呢?她戴的眼鏡看起來好神奇!原來今年全國兩會為了給記者們「加速」和「減負」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為記者們配備了直播報導「利器」——智能AR直播眼鏡!長這樣↓↓↓
  • 美媒稱中國正主宰機器人市場:力爭成為該行業領袖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導 美媒稱,瑞典-瑞士合資自動化行業巨頭ABB公司的執行長說,中國正主宰著機器人市場。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10月26日報導,ABB執行長史畢福26日說,這個亞洲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而且明年情況還將如此。
  • 新華社記者走極寒|「神州北極」到底有多好玩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影報導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北極星廣場拍照遊玩。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遊玩。1月8日,市民在漠河市北陲市場一商鋪選購日常用品。商鋪玻璃上已經結上了冰花。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景色(無人機照片)。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景色(無人機照片)。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玩雪圈。
  • 「賈老師」神翻譯《銀河護衛隊》 小夥伴們再也不嘲笑臺灣腔翻譯了
    ,男主角對監獄官員豎起中指,他的原話是「Sorry, I don't know how this machine works」原意是「抱歉啊我搞不清這玩意(指自己的中指)是怎麼回事」,但是字幕是「我沒動這個機器(中指),它是機械自動的」;「Knowhere」(觀察者網註:影片中一個巨大機械頭顱內的宇宙城市,字面意思為:「(你)知道是哪裡」)翻成了「不毛之地」,令網友們懷疑賈翻譯是不是沒見過這單詞,是聽譯的
  • 35年後,新華社記者再訪貴州「苦甲天下村」
    1985年,新華社記者走進村民羅啟朝家,發現他家已經斷頓,全部家當充其量值百把元錢。35年後,新華社新一代記者再訪他家,羅啟朝的兒子羅招文今昔對比深有感觸,「臘肉吃得不想再吃了」「家產加起來應該接近百萬」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本報記者:段羨菊、王新明、崔曉強編輯:劉夢妮1985年,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走進烏蒙山區滇黔交界的一個高海拔山村
  • 記者手記:疫情下的香港零售業如何浴火重生?
    新華社香港8月8日電(記者李濱彬)受「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香港零售業遭遇重創。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零售業銷貨量按年跌36.9%,是有記錄以來最大單季跌幅。面對逆境,香港本土零售商開始尋求轉型突破之路。
  • 賈樟柯在北美遭愛國者質疑:把髒兮兮的上海展示給西方人是何用意
    賈樟柯在北美遭遇「愛國者」被嚇到在《海上傳奇》放映之前,他早早地出發去了影院,一到門口就看到了很多新華社的記者,雖說是新華社的記者,但是屬於我們中國在那邊的站點,所以用的都是一些洋僱員。而最令賈樟柯為難的問題,無非就是一些你怎麼看待中國電影在世界的影響力?你認為西方觀眾為什麼熱愛中國文化?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會這個問題,我們認為西方人為什麼會熱愛中國文化?
  • 美媒記者:我們都該「感謝」川普
    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傑克·塔珀在節目上公開諷刺以川普為首的不承認選舉結果的共和黨人是在顛覆美國人民的意志。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參考消息 作者: 責任編輯:顧銘
  • 一本美國戰地記者寫的納粹德國興亡史,何以暢銷60年?
    1925年,21歲的夏伊勒靠在一艘運牲畜的船上打工,從美國來到歐洲,成為一名記者,在歐洲一待就是15年。1933年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後,夏伊勒把報導視角轉向納粹德國。1938年德國強並奧地利時,他是唯一在維也納的美國記者,為了發出這一重大新聞,他從維也納經柏林飛到倫敦,才發回報導。
  • 公開歧視華人,川普引發美國大爭論,記者:為什麼要去問中國?
    還有最近,川普又做出了一個公開歧視華人的舉動,此舉也引發了軒然大波。提問惹怒川普幾天前,川普舉行了一場發布會,發布會的主題就是「美國測試領先世界」。在發布會上,川普反覆向記者們強調,美國的檢測力度非常大,現在的檢測數量領先於世界。
  • 兩篇報導成就兩位「時代楷模」,這位新華社記者是如何做到的
    家人說做記者太辛苦,她卻說,這是我的理想,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再累也開心。本期嘉賓:李驚亞新華社貴州分社主任記者長期紮根貧困地區獲評「新華社青年拔尖人才」多次獲新華社社級好稿及省部級新聞獎多篇稿件推動國家相關政策出臺特邀主持人
  • 美方變相驅逐我駐美記者,中國記協:立即停止!
    3月6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就「美國國務院變相驅逐中國媒體駐美記者」一事在官網發表聲明,對美方錯誤做法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鄭重呼籲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和基於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打壓,立即停止對中國媒體駐美機構的歧視性限制,立即停止對中國媒體駐美機構正常運轉的粗暴幹擾,立即停止對中國新聞工作者合法權益的無理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