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童黎】「市場主體」是什麼意思?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
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12月10日,《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此前駐京首席記者魏玲靈撰寫的文章,炒作所謂「國進民退」,稱中國政府加強對私營部門控制。
文章結尾寫道,9月,中國官員在講話中概述未來三年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規劃。「他說:『國有企業必須成為市場的競爭核心。』」在前文的呼應下,這句話營造了國有企業要在市場上「擠走」私營企業的架勢。
但中文原話真是這意思嗎?
《華爾街日報》報導截圖
《華爾街日報》網站簡介表明,魏玲靈在中國出生、長大,畢業於紐約大學,日常報導圍繞中國政治經濟。今年6月的《華爾街日報》文章還顯示,魏玲靈已經加入美國籍,在中方反制措施中被驅逐出境。
12月10日,魏玲靈在推特轉發她的這篇新作,隨後收到新華社記者王子辰留言質疑。
王子辰想要進行「技術探討」,連發13推提問:作為美國主流媒體最有名的中國經濟領域報導記者,魏玲靈是怎麼「翻譯錯誤」,完全歪曲講話原意的?
他找到了一份國有企業改革相關會議報導:9月27日,會議要求,要通過實施三年行動,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而重點之一就是「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會議還提到,「國有企業首先必須發揮經濟功能,創造市場價值,更好為黨和人民服務。」
新華社記者接著質疑,「除非(美媒)文中引用的是中國官員在其他場合的發言,這樣我將向魏玲靈道歉,否則『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的意思是——國有企業必須成為擁有(他們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那種)市場主體(market entity)。 」
「另外,如果你讀一下完整的中文原話,『一是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國有企業首先必須發揮經濟功能,創造市場價值,更好為黨和人民服務』,其主旨是親市場的。實際上,原話是在鼓勵國有企業首先履行其經濟功能。」
他還以新華社資料庫為依據,稱魏玲靈引述這位官員在其他場合發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王子辰很不解,「因為魏玲靈出生在中國,顯然中文很好。我知道永遠不要假定別人有惡意,所以我認為這是少見的翻譯錯誤。」
他再次請網友把討論重點放在「技術性問題」上,並且注意到,英語新聞傾向於直接引述。但在中國官員講話的中文原文中,其實往往並沒有引號。這也就意味著其中可能對原話有細微的修改。
「如果中文原文沒有使用引號,那英文譯文又怎麼能用引號呢?依我拙見,這樣做不夠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子辰發表完他的看法後,魏玲靈回復了。
她說自己的翻譯「沒有錯」,「並沒有任何曲解」,期間沒有否認王子辰所找出的中文原文。
作為主流美媒的資深政治經濟新聞記者,魏玲靈認為,在翻譯過程中,原文「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可以縮句為——「國企要成為市場主體」。
然後,她把「市場主體」理解成了「core of the market」,即「市場核心」;並反過來「糾正」新華社記者把「市場主體」錯翻成了「market player」和「market entity」,即「市場參與者」。據此,她把「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翻成了「the competitive core of the market」(市場的競爭核心)。
這下就破案了。
魏玲靈把「市場主體」當成了「市場核心」或「市場主要組成部分」。
但王子辰指出,《華爾街日報》記者的理解,並非「市場主體」近幾十年在中文世界、官方話語體系裡的通行理解,「市場主體」就是「market entity/player」(市場參與者)。
例如,不少中文使用者經常查詢的百科頁面上,將「市場主體」解釋成了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即商品進入市場的監護人、所有者。
新華社2018年1月報導中,則寫著「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佔全部市場主體94%」。
新華社記者曾強調魏玲靈也可能是「翻譯錯誤」,但有網友在看到她堅稱自己「沒有錯」後,忍不住留言暗示其動機不純。
「學校沒有教你新聞誠信嗎?這句話似乎對你來說非常正確:當一個人的薪水取決於他對某件事的不理解時,要讓他理解這件事是很困難的。——厄普頓·辛克萊」
11日,王子辰發推更新:那句「錯誤翻譯」還是出現在了《華爾街日報》印刷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