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走極寒|「神州北極」到底有多好玩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玩冰滑梯。 黑龍江省漠河市位於中國最北端,素有「神州北極」之稱。這裡的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低於零下50攝氏度,積雪期210天以上。冰雪活動從10月持續到次年5月左右,極寒體驗每年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打卡」。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影報導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北極星廣場拍照遊玩。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遊玩。

1月8日,市民在漠河市北陲市場一商鋪選購日常用品。商鋪玻璃上已經結上了冰花。

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景色(無人機照片)。

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景色(無人機照片)。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玩雪圈。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玩冰滑梯。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的冰屋遊玩。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體驗雪地車。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拍照遊玩。

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北極星廣場(無人機照片)。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北極星廣場拍照遊玩。

1月8日,遊客在漠河市一處冰雪樂園內遊玩。

1月8日拍攝的漠河市景色(無人機照片)。

1月8日在漠河市北陲市場拍攝的「凍貨」。

編輯 張維革 陳君清 徐亮 羅曉光 李京

相關焦點

  • 愛沙尼亞申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
    新華社塔林11月30日電(記者郭春菊)愛沙尼亞總統卡柳萊德30日說,該國已於11月9日提交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申請,愛沙尼亞可通過數位化智能解決方案為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愛沙尼亞當天在首都塔林舉辦了一場有關愛沙尼亞申請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地位的視頻會議。
  • 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12月28日,《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一書在華中科技大學首發,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梁茜共同為新書首發揭幕。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和新聞媒體領導、專家紛紛為該書評論和點讚。
  • 「北極」漠河:這裡的梨能「釘釘子」
    新華社哈爾濱1月20日電(記者強勇、王松)人們平時吃的梨能用來釘釘子,這樣聽著稀奇的事,在「中國北極」漠河市卻成為稀鬆平常。新華社記者強勇 攝「這很正常,冬天的漠河就是『天然大冰櫃』,什麼東西放在室外都凍得槓槓硬。」她笑著說。漠河是中國最北縣城,年均氣溫只有零下2攝氏度,歷史最低氣溫零下52.3攝氏度,每年無霜期僅80多天。春節前夕,記者探訪當地年貨市場,了解到貨源充足、凍貨熱銷,商販們為應對嚴寒,各有絕招。
  • 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華人記者歪曲原意
    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 新華社記者又添"智慧眼"
    在記者們忙碌的身影中一位來自新華社的小姐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是因為她的裝備太!炫!酷!新華社記者在做什麼呢?她戴的眼鏡看起來好神奇!3月5日,新華社記者在「代表通道」使用智能AR直播眼鏡進行現場報導。新華社記者 何強 攝對於跑兩會的記者來說什麼東西最難攜帶?——攝像設備什麼東西最沉最累人?
  • 第十屆「北極:現狀和未來」論壇在聖彼得堡開幕
    新華社聖彼得堡12月10日電(記者魯金博)第十屆「北極:現狀和未來」論壇10日在聖彼得堡開幕,論壇以「會場+遠程」方式舉行。來自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約1000人參加論壇。論壇議程包括討論2035年前北極地區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發展戰略等問題。
  • 北極持續升溫正在威脅海象及部分魚類動物生存
    原標題:報告稱北極持續升溫正在威脅海象及部分魚類動物生存   [導讀] 由美國政府贊助的一項年度國際評估報告15日顯示,北極正在繼續變暖,今年的陸地氣溫創下過去115年來的新高。   報告稱北極升溫威脅部分動物生存   據新華社華盛頓12月15日電 (記者林小春)由美國政府贊助的一項年度國際評估報告15日顯示,北極正在繼續變暖,今年的陸地氣溫創下過去115年來的新高。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島冰架的融化正在摧毀海象的棲息地,並導致部分魚類向更寒冷的北部遷移。
  • 極地特快,發現五十三度半的極致夢幻神州北極
    北方,是有雪的世界。對於冬雨紛紛的南方,這有雪在的地方就格外的吸引人。正如那原本屬於亞熱帶的海南島上,空氣裡總是充斥著一股大碴子味的方言一樣,一入冬,這裡的大街小巷就遍是軟糯或跳躍的南方口音。雪是夢幻的,萬物有了她,好似就連靈魂都披上了一件光芒四射的外衣一樣。
  • 兩篇報導成就兩位「時代楷模」,這位新華社記者是如何做到的
    長期紮根貧困地區獲評「新華社青年拔尖人才」多次獲新華社社級好稿及省部級新聞獎多篇稿件推動國家相關政策出臺特邀主持人  因為我跑口遵義,2016年夏天的時候,好幾個遵義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說播州區有個老支書叫黃大發,他非常了不起。我就問「他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樣的,說他修了一條渠。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農村的普通小水渠,可是提供線索的朋友都很激動,力推我去看一看,也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水渠。
  • 德國北極科考隊帶回證據,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電視一臺報導稱德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此前報導30年升溫10℃,北極正在形成新氣候系統,冰層面積更少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
  • 新華社記者都羨慕:以前要有這樣的在線課程就好了!
    近日,國家頂級央媒新華社獨家探訪掌門教育,新華社記者以實習老師的身份,全方位體驗了掌門老師們打磨課程的完整過程,為大家揭秘一堂高質量的在線課程究竟是怎樣煉成的。課上精彩的呈現也引得記者連連稱讚,「我小時候如果有這樣的老師,成績肯定好!」
  • 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歪曲原意
    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 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 南極和北極到底哪個更冷?今天終於弄明白了
    南極和北極到底哪個更冷?所以北極地區的氣候沒有南極洲那麼冷最低溫度也僅有零下60攝氏度左右。所以,南極圈內沒有草更沒有樹木僅僅生有苔鮮類低等植物。
  •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20)「收穫」的笑臉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0月25日 「收穫」的笑臉 拼版照片:這是黑龍江省20餘個市縣的50餘戶建檔立卡戶
  • 35年後,新華社記者再訪貴州「苦甲天下村」
    1985年,新華社記者走進村民羅啟朝家,發現他家已經斷頓,全部家當充其量值百把元錢。35年後,新華社新一代記者再訪他家,羅啟朝的兒子羅招文今昔對比深有感觸,「臘肉吃得不想再吃了」「家產加起來應該接近百萬」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本報記者:段羨菊、王新明、崔曉強編輯:劉夢妮1985年,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走進烏蒙山區滇黔交界的一個高海拔山村
  • 真人記者和機器人記者哪個牛?——從新華社「快筆小新」聊起
  • 北極和南極到底哪裡更冷?
    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編輯整理 說到南極北極,大家的第一想法是什麼,肯定是冷吧。但南極和北極誰更冷呢? 數據顯示,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是零下48.9攝氏度,比北極的平均氣溫低1.7攝氏度。
  • 北極凍土卻融化,地球到底怎麼了?
    大自然與與人類本應和平共處,但是最近這些年它表現的十分怪異,讓人覺得越來越捉摸不透它,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撒哈拉沙漠在下雪,而北極凍土卻融化,我們的地球母親到底怎麼了?沙漠是出了名的乾旱,尤其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幾乎全年都不下一滴水。而北極是出了名的寒冷,那裡冰川凍土廣布,全年氣溫都是在零下好幾十度。
  • 這不是北極,是山東!
    昨夜,山東多地開始降雪, 雪窩子煙臺威海的暴雪直接刷屏! 這不是北極,這裡是山東! 霸王級寒潮來襲, 感受下威海暴雨般的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