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36氪音頻節目《觀察+》的文字版,收聽更多精彩解讀,請在36氪app訂閱《觀察+》)
採訪 | 龍真梓
文稿整理 | 李子宜
華為在MWC大會上發布了自己的首款5G摺疊屏手機——Mate X。可以看到,短短一個月之內,三星、華為紛紛推出可量產的摺疊屏手機,OPPO、小米等廠商也不斷向外界展示摺疊機技術。為什麼最近各大手機廠都開始集中發力摺疊屏?摺疊機到底能不能真的火起來?
本期觀察員:羅超,雷科技創始人,知名科技自媒體「羅超頻道」出品人
36氪:華為推出了一款售價17500元的5G摺疊屏手機——Mate X。之前大家對摺疊屏技術方面的擔心有:摺疊後手機過厚、屏幕容易磨損、手機連結處比較脆弱,你覺得華為這款手機能解決這些硬體上的bug嗎?
羅超:我沒有實際體驗這款產品,因為華為目前沒有將產品開放給媒體體驗,這側面說明它還是不夠成熟。不過從華為的計劃來看,今年年中人們能夠買到這款手機,說明屏幕磨損、連接處脆弱這種問題,應該得到了突破性的解決。但是摺疊以後手機厚度過厚,屏幕中間會有痕跡,這些其實不是bug,而是摺疊手機本身產品形態的缺陷。這些不是從技術層面可以解決的,理論上說一直會存在。
36氪:其實摺疊屏技術早有呼聲,卻遲遲不見實體,為什麼這麼多家手機廠商突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中拿出解決方案?
羅超:第一個原因是手機廠商都喜歡跟風,比如說以前一窩蜂做劉海屏,去年一窩蜂做滑蓋手機,現在做摺疊屏也是這樣的心態。第二個原因是,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摺疊屏滿足了手機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在讓用戶擁有更大尺寸手機的同時保持它的便攜性。第三個原因是上遊的技術變得相對成熟。華為發布Mate X以後,OPPO的高管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個自家摺疊手機的樣機,幾乎和華為Mate X的外形一模一樣。其實它們兩家都用的是京東方的技術,這說明供應鏈技術,包括技術本身和屏幕的量產能力現在都走向成熟了。
36氪:關於手機接下來一個討論是5G。現在有一個共識是:至少在這兩年內5G還無法普及。華為此時推出5G手機有意義嗎?
羅超:其實在華為之前,小米已經率先在巴塞隆納發布了5G版的MIX3。大家做5G手機思路都是一樣的,就是不能等有了路再找車,而是在運營商修路的同時去造車。路修好了,車也已經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可以大賣。如果智慧型手機公司等到網絡建好以後再去做5G產品,到時候推出來第一代產品一定是不成熟的,沒有任何競爭力。
而且5G不是運營商一家就能推動的,而是需要做手機的終端公司,包括做IoT設備的公司以及網際網路公司一起去探索能夠用5G做什麼,這樣5G才會更快地走向商用。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一年內5G手機對消費者的意義不大,更多是出於自身技術布局的考慮,可能這一代手機沒有消費者購買,但是到了第二代技術會更成熟,到了第三代就會大賣了。
36氪:最後還有價格,這款手機定價是17500元,之前三星的摺疊機定價也在一萬元以上,你覺得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現在摺疊機的定價合理嗎?
羅超:當然是合理的。它的屏幕成本是非常高的,這就會導致摺疊手機的價格變得很高。華為這款新機定價17500元,核心原因是使用了摺疊屏,而不是因為用了5G。 5G的成本現在並不是非常高,可以對比一下,小米同期發布的5G手機定價是4500多。第二,我個人覺得摺疊屏本身是一個很小眾的需求,華為這樣定價本來就沒打算賣很多。
36氪:有一種說法是華為推出這款機型目的不是銷售,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技術實力,你覺得有這個可能嗎?
羅超:是的。在MWC這樣一個全世界手機公司角逐的舞臺上,廠商發布了什麼產品給消費者並不重要。手機公司平時就有很多面向消費者的發布渠道,比如華為接下來會在巴黎正式發布它的年度旗艦機型。MWC本身是一個展示新技術的舞臺,它們在這裡展示給全世界的一定是很前沿的產品,讓大家覺得它有實力。
36氪:這股摺疊熱潮會引起用戶對摺疊機的購買慾嗎?摺疊機到底能不能真的火起來?
羅超:我覺得不會。摺疊手機現在技術不成熟,就算成熟了,摺疊機也是一個偽需求。它的核心目的是解決手機大尺寸和便攜性之間的矛盾,讓你同時擁有iPad和手機。
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首先是手機摺疊以後厚度一定會增加兩倍,同時手機的重量也會增加。我們現在可以把手機輕鬆地放到牛仔褲口袋裡,但摺疊手機可能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使用摺疊機的用戶要犧牲手機的便攜性。當然,它可能會對一些商務人士有意義,但這些人一般會隨身攜帶筆記本或者iPad。總體來看,就算摺疊手機技術變得成熟了,也是個偽需求。
36氪:能不能理解為現在手機廠商不斷地推出這種黑科技,其實也是想給手機市場帶來突破?
羅超:是的。現在智慧型手機的創新點確實越來越少,但問題的本質在於廠商們探索的方向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們看到大家已經有不同選擇了,比如,蘋果沒有往滑蓋、摺疊屏這些方面去折騰,而是去突破晶片這種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這會給消費者感覺它沒有創新了,所以市場表現就沒那麼好。
相比之下,現在反而是國產手機扮演了帶領手機行業向前突破的角色,儘管摺疊機以後不一定會普及,但是圍繞屏幕本身的創新一定會有更多新機會。說到底,國產手機還是在屏幕本身的基礎上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布局,比如怎麼去把屏幕顯示細節做的更好、更節能。現在的國產手機就是想著怎麼用供應鏈提供的這些方案,在自己產品上創新。手機廠商一直都在進行各種嘗試,可能嘗試十次,有一次抓住機會就不錯了。
其實現在國產手機廠商選擇做摺疊屏這種「找亮點」的東西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它們希望在世界舞臺上有更好的表現,就一定要讓海外市場覺得你是有創新能力的。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國產手機廠商,就是在做一些看上去很黑科技、很炫酷的功能,這其實跟以前的思路是相反的。以前的話,比如OPPO做快充,slogan是「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個看上去就沒那麼炫酷,但是很實用。總而言之,對黑科技的探索是很必要的,但是摺疊屏手機本身我是不看好的。
PS:如果想和36氪《觀察+》的編輯小姐姐以及上萬氪友們近距離交流,歡迎添加小氪微信:super36kr,加入我們的社群,一起學習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