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2020-12-24 李三三說歷史

諸葛亮,字玄德,蜀漢昭烈皇帝,生平最大的功績就是延續漢祚,讓已經衰弱的東漢末劉氏得以安息。在「中山靖王后」的名聲下,劉備表面上是皇室貴族,但創業初期他壓根就沒有地位可言,真有地位何必編席賣草鞋。有生之年,63歲的劉備最大的遺憾就是「創業未半,中道崩掉」,沒有嘗過苦頭,但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一旦劉備統一三國,許多人的命運就會改變,《史記》有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狗烹。」實際上,劉備也算是草根企業家,和他的先祖劉邦以及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有相似之處,這兩位皇帝對於幫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卻沒有手軟,別隨便讓那些誇讚劉備的《三國演義》忽悠了,如果劉備完成統一,至少有三位功臣會迎來一個「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

三者分別是劉封、關羽和諸葛亮。假定劉備黃袍加身立天下,劉封、關羽等人還沒走到這一步,那麼,在劉備做了獨一無二的皇帝之後,他們的地位、性格、行為方式就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而諸葛亮恰恰相反,因為看上去太完美,諸葛亮會死,也未必死在劉備手中。

首先談談劉封,劉封與劉備比較像是沐英與朱元璋。沐英8歲成為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夫婦把他當作親生兒子看待,但這是有條件的,沐英要學會幫助朱元璋打仗,而且決不能威脅朱元璋親生兒子。浴英比朱標大十歲,朱元璋認朱標為乾兒子時,朱標還沒有出生,就像是劉封劉禪的兄弟啊!

儘管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封具體出生年月,但他是劉備投奔劉表(公元201年)後認的兒子,劉備入蜀時他已年逾二十,劉禪出生年月207,因此可以推算劉封應該比劉禪大20歲左右,因此不難理解,劉封被派去與孟達通風報信,攻佔上庸三郡,不救關羽與孟達失守失地回成都,劉備為何狠狠罵他一頓,諸葛亮為何要暗示劉封死了:

「封既至,先主責之。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後終難制御,勸先主除掉他。所以給他封侯,使他自立。--《三國志·劉封傳》

孟達投降曹魏劉備沒有說什麼,劉封堅持不降反而被罵,說白了,劉備只是想找個藉口,而諸葛亮早就看破了:在劉備眼裡,劉封只能是一把劍存在,這把劍不管用,或者有可能威脅到自己親生兒子的話(剛猛,易世後難制御)都必須毀掉,諸葛亮很聰明,他三言兩語就觸及了劉備的心事,所以劉備果斷賜死劉封,劉封也不會後悔:

劉封死後劉備似模似樣流下了幾滴淚來表示很心疼這個「兒子」,但是真心疼的話你懲罰他為什麼要殺他?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統一三國當皇帝要考慮傳位給劉禪時,比劉禪大得多的「兄弟」自然會成為劉禪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先,劉封是個不懂自保之術的傢伙(懂的話就不會跑回成都送死),因此沐英可以被朱元璋派去鎮守雲南,而劉封必死。

再說關羽,關羽與劉封不同,劉封可說是死於尷尬地位,而關羽即使在當年沒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擒而死,也會在劉備登基後死於自身性格缺陷。在關羽的性格中,一個「傲慢」字貫穿始終,就好比韓信和劉邦。對自己的實力,關羽很有信心,他是韓信的賢內助我關羽是威震華夏,劉備是創業的先鋒。

自大既表現在關羽不肯輕易換人,也表現在對自己的地位比較關心,馬超跑到劉備身邊,關羽急忙給馬超寫信,旁敲旁敲,跟諸葛亮打聽馬超的情況;劉備當上漢中王那會老將黃忠被封為后將軍時,與關羽並肩而立,關羽氣得怒氣衝衝,認為自己受了侮辱,甚至賭氣連任命劉備都不接受!

諸葛亮這回看得更清楚了,他說馬超雖然勇猛,但也只能和張飛相提並論,比不上關兄你,要是拿漢高祖劉邦的部下相比,頂多能比英布、彭越!要注意的是,英布、彭越和韓信都被稱為漢初三傑,諸葛亮故意只提到這兩個人,而不提到韓信,是為了引導關羽把自己引向韓信的那個方向,畢竟韓信「功高無二,而略有不世之才」!

果然,關羽被大大順毛了。這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說明關羽的性格與被呂后誘殺的韓信十分相似,韓信當年從楚王降為淮陰侯就一天天怨恨著劉邦,而關羽一旦等到劉備君臨天下分賞功臣,但凡有半點不順之處都會發牢騷來惹劉備不高興。請告訴我,做皇帝的最不能容忍下面的臣子是什麼?

他有謀反力,對自己有怨懟心理,也就是謀反的可能性。那是皇帝反叛,當年劉邦說不殺韓信結果還是殺了韓信就是因為韓信兩者兼有,關羽好巧不巧兩條也全佔了,時間一短也許還不算什麼,時間一長小事情積累多了,劉備心中刺多了,哪有不殺他的道理?沒有哪一個皇帝真愛美,哪一個皇帝不愛江山,同樣也沒有哪一個皇帝能讓兄弟威脅自己江山。

而且諸葛亮和關羽也不一樣,關羽頂多是帶兵之將,諸葛亮卻是內能平定天下,外能領兵打仗的全才,取蕭何半壁江山韓信半壁江山。諸葛亮生前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統籌全局,死後更需要諸葛亮來幫助劉禪,唯獨統一三國以後,他長期在朝堂上威脅自己的繼承人,《三國志》早有記載:

「(劉禪即位)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良機,又領益州牧。政事不辦,鹽事不管"

這就是說諸葛亮把劉禪當孩子,大大咧咧自己說了算,這是非常危險的操作,做好了就是輔佐商湯的賢臣伊尹,做壞了就是架空皇帝的權臣霍光,霍光受漢武帝託孤輔佐幼主,也自比伊尹,結果霍家全族被漢宣帝一鍋端。諸葛亮也要考慮這個問題,託孤時先一句話堵住了諸葛亮的後路:

「若有嗣子,必輔之以之;若有不忠,必自取之!」諸葛亮嚇得急忙下咒發誓說我這輩子再也不敢這樣想了,我要輔佐幼主直到他死去,但卻不可能!劉備這才放心。事實上,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看不出劉備表面仁厚實則腹黑,當年反對他稱帝的劉巴、費詩、雍茂都是下場一比一慘,諸葛亮哪能不明白?

諸葛亮之於劉禪,就是老臣,與長孫無忌相提並論,就是唐高宗李治。為了從一幫老臣手中搶權不擇手段地殺了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他又不像諸葛亮那樣與劉禪有血緣關係,如果劉備完成統一再傳位劉禪,諸葛亮憑什麼繼續與後主相安無事?當然,如果諸葛亮學著輔助越王勾踐的範蠡那樣勇往直前,那又另當別論了,若不走很可能死於劉禪之手。

因此,所謂三國梟雄,個個嘴上都說上家大義,實則都有私利,他劉備也不例外。

相關焦點

  • 劉備如果得了天下,很有可能殺的就是這幾人,諸葛亮早已心知肚明
    ,雖然鑽了空子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皇帝也承認了,但這是因為當時的皇帝是傀儡需要個幫手,所以不少人都懷疑他的身份,而劉備若是得了天下,估計也會將刀對準這幾個人,諸葛亮知道卻沒有說破。如劉備初識關羽張飛時,就看出二人絕非庸才,便毅然決然與二人義結金蘭。之後更是有怒摔阿鬥做法,成功收買趙雲等眾將士的心。如果一旦稱帝,他必定會與朱元璋一樣,殺掉功臣,來鞏固自己的基業,這一點諸葛亮早就心知肚明!
  • 劉備如果統一天下,五虎上將有兩人或難逃一死,其餘三人安然無恙
    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歷史上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當然也有善待功臣的皇帝,比如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三國時期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其麾下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立下赫赫戰功,那麼素以仁義著稱的劉備如果統一天下,五虎上將結局如何?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一般來說,君王殺害功臣的行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後才能夠進行的,弓藏的前提是鳥盡,狗烹的前提是兔死,君王殺功臣的前提是統一天下之後。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註定了劉備無法統一三國,諸葛亮也很無語
    不過在歷史上有些人卻死得非常不甘,就像三國時期蜀主劉備一樣。說起劉備,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會對他印象頗深,早期的劉備經過多方周圍,結識英雄,終於發展起來佔據荊州、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之下,又順利佔據益州。本來是大好的前景,不過最終在漢中之戰過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身死,蜀漢實力大損,地盤丟失。
  • 三國有那麼多的英雄,為什麼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選其他人
    在群雄並起的三國裡,出現了很多的英雄和軍閥,但是具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選其他人。如果劉備只是為了可以作官的話,當時的諸葛家族在東吳也很有勢力,但是他卻寧可隱匿在隆中而沒有選擇孫權。之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因為劉備有別人沒有的東西。
  • 三國殺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到底誰更強?其實策劃早已說明了一切
    在三國的歷史中,最讓人津津樂道兩位對頭謀士當屬魏國的司馬懿與蜀國的諸葛亮。正因為有了這兩位優秀的軍事謀略家,才打開了三國的局面。在三國殺遊戲裡,策劃也非常良心,不僅為兩位製作了標準版,還加入了界限突破版甚至是神版。這兩位頂級聰明的權臣在遊戲中又有哪些出彩之處呢?
  • 謀臣龐統如果沒早早去世,劉備最終能夠統一三國嗎?
    導語:想必看過三國的朋友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他們兩個人都是水鏡先生的高徒,不僅胸有丘壑而且志向遠大,水鏡先生認為誰能得到他們的輔佐就能夠得到天下。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隨之出山。諸葛亮確實有能耐,很快就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建立蜀漢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為給其報仇,就興兵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三國演義中如果荊州不丟,憑諸葛亮智慧,劉備統一三國可能性多大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在前面七十回合的時候看的很是帶勁,劉備以賣鞋的身份躋身三國英雄榜,並且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應該算是下層人逆襲的典範了。但是,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前沿基地被吳國拔除,為報此仇,劉備悉起傾國之兵討伐吳國,最終不幸命喪白帝城,張飛也在營中被一軍卒割了腦袋。
  • 「悲情英雄」劉備,如果再多活幾年,會不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白手起家,創立蜀漢政權,是三國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當今許多人對於劉備的印象,更多都是稱其美譽的代名詞。包括史學家陳壽,特意把他和漢高祖劉邦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為此還專門寫下了《三國志》一書。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小說家對劉備也或多或少進行美化。記載中大的一連串耀眼光環,民間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說法:這樣一個英雄,如果再多活幾年,也一定可以統一天下。
  • 劉備無法統一亂世,只因他痛失三人,一悍將,一儒將,一奇才
    說起三國這段歷史,相信各位看官不會陌生,都能信手摘來一兩則家喻戶曉的故事,也明白三國是曹操,劉備,孫權之間的爾虞我詐、互攻互防。對於這三個人,最令人痛恨的莫過於劉備了,只因他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卻仍然無法完成統一天下的「廢柴」,遇事只會哭鼻子的傻瓜。
  • 《Q版三國》:賣牛雜的關羽,賣草鞋的劉備,靠大米的諸葛亮
    小的時候我經常看這部動畫片:此三國非彼三國,《Q版三國》不像《三國演義》或《三國志》那樣整天打打殺殺,想要統一全國,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生意戰來取代統一戰。《Q版三國》主題曲也好聽,原版就是粵語的,普通話是後來配上的,主題曲是借鑑的一首韓語歌。劉備出場: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何為三國?相信大家都知道,即魏蜀吳三國。廣義上來說,我們心中的三國故事是從漢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到晉太康元年(280)三家歸晉結束。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有些吹毛求疵的槓精就愛這麼自以為是的顯擺,比如什麼曹操不是三國人物;五虎上將都是虛構等等。
  • 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讓位給漢獻帝嗎?
    三國應該算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時期,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三國都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對蜀漢集團抱有同情之心,希望蜀漢真的能一統天下,完成延續漢室的傳奇。那麼,假如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把位置讓給漢獻帝嗎?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根據歷史上的一本書籍,有人發現,劉備還在樊城備足兵馬的時候,曹操就已經把黃河北部都給統一了,下一個目標就是向荊州進攻。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帶著自己的想法來找尋劉備,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諸葛亮的年紀尚小。而劉備也恰恰覺得諸葛亮年紀比較小,所以也沒有把他太過於重視,平常的人怎麼對待的,劉備就怎麼對待諸葛亮的。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人
    在三國時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最後諸葛亮一直在劉備身邊輔佐他,幫助他拿下了很多戰績,諸葛亮的聰明過人,神機妙算也是很多人都羨慕的。那麼,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為什麼當時是劉備去請諸葛亮,而不是曹操去請諸葛亮,如果說曹操請出了諸葛亮,並且一直跟在自己的身邊,憑藉兩人的智慧和才能一定可以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曹操沒有這樣做,而是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 三國殺:歷史上的名人,遊戲中的名將,這些武將比你想像中還要強
    當談到三國時,曹操、劉備以及孫權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畢竟他們都是各自國家的核心。在三國殺中,他們作為最早的一批武將,都要被後浪推翻了。還好經過界限突破後,他們也得到了一些玩家的青睞。在歷史上,他們也有各自輝煌。
  • 三國最聰明的十大謀士:諸葛亮龐統未進前三,榜首當之無愧
    在三國時期謀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遠遠要勝過優秀將領的,他們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扭轉戰局。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三國十大謀士。 第十名:陳宮 三國時期早期出現的謀士,曾經跟隨過曹操,後來因為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的話所傷投奔到了呂布門下。最後呂布被曹操所滅,陳宮也寧死不屈被殺。
  • 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在剛猛難制的背後,隱藏著哪些真正的原因?
    與劉封之死有關的人主要有三個,關羽、孟達和諸葛亮。在劉備奪取漢中後,就派劉封奪取了上庸。當時上庸有土著勢力申耽、申儀,還有從荊州派來的孟達。劉封匯合孟達的兵力,在攻打上庸的過程中,接受了申耽、申儀的投降,順利拿下了上庸。劉備任命劉封為副軍將軍,坐鎮上庸。
  • 三國演義中,如果呂布得到諸葛亮,他能否問鼎天下?
    此外,他還曾聯合其他諸候偷襲過曹操的根據地兗州,趕跑過劉備,而如果不是被叛徒出賣,或許呂布還不會輕易被擒。而諸葛亮演義中的一流智囊,有傳言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結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跟隨了劉備東徵西討。最終建立了一半江山:蜀國。然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假設呂布得到了諸葛亮,呂布依靠自身的勇武加上諸葛亮的智慧,最終能否一統天下稱王拜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