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劉備,如果再多活幾年,會不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2021-01-12 品史官阿Sir

遺編往簡應飛去,散入祥雲瑞日間。

白手起家,創立蜀漢政權,是三國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當今許多人對於劉備的印象,更多都是稱其美譽的代名詞。包括史學家陳壽,特意把他和漢高祖劉邦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為此還專門寫下了《三國志》一書。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小說家對劉備也或多或少進行美化。

記載中大的一連串耀眼光環,民間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說法:這樣一個英雄,如果再多活幾年,也一定可以統一天下。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過於荒謬,首先三國是一個比拼智慧的大時代,劉備不是那個可以勝任的謀略家。

由於張飛和關羽的追隨,劉備也有了他認為可謂問鼎天下的助手。所以從開始到結束,這二人在整個蜀漢政權裡都有著十分優厚的待遇。雖然經歷很多次失敗,但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忠誠。好的一面我們不可否認,但這也是蜀漢禍患的開始。

因為劉備的過分偏袒,這也造就了二人的放任自流,後來直接目中無人。如此旺盛的三國時期,是一個比拼計謀的時代,這樣的人想必誰身邊也不缺。僅僅靠這些,「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願望自然也成為幻想。

關羽後來被殺,劉備在明知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帶上所有的家產,集合所有士兵對吳國發動進攻。可結果是什麼?蜀軍全線崩潰,陣亡數萬人。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這是縱橫家的體現嗎?只不過是「講義氣」失敗的典範罷了。

不光如此,「仁義」二字也貫穿了他的一生。他們在過襄陽時,漢末群雄劉表也已經離去,此時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作為立足點,可劉備用四個字拒絕了這樣的建議:吾不忍也。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卻又這般態度?那你請他來做什麼?

後來進兵四川時,劉備身邊的謀士龐統也建議他順勢拿下,從而「坐平一州」,然後再帶領一些精兵偷襲成都。可劉備的眼中滿是「仁義」,中間兩次機會也全部被劉備自己放棄掉。直到後來的刀兵相見,劉備還沒有醒悟,大量的時間和兵力都被浪費掉。

仁義之下對張飛和關羽的信任,這也造成了對他人的多疑,包括諸葛亮。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我兒子不成器,你就可自己當蜀漢集團老大」,這其實是對諸葛亮的最後一次試探。如果這時候軍師稍有遲疑,那就是殺頭之罪。

一生忠誠的諸葛亮沒有任何猶豫,這才讓蜀漢政權得到了延續。三大集團在一強兩弱的形勢下,吳國蜀國爭不出勝負,即便爭出來那也是對魏有利,你們這又是何苦?諸葛亮在這個時候提出聯吳抗曹,這也讓劉備對諸葛亮更加懷疑,他根本理解不了諸葛亮的苦心。

無數的問題和缺陷,就算得到天下也只是一時,終會丟失。不可否認的是他從一介草民做到皇帝,我們也必須承認他的才能,但一生「仁義」的背後也導致了種種尷尬局面的誕生。這樣的環境下,還有什麼可以讓他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反觀曹操,到現在是「奸」是「雄」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從頭到尾也一直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算得上一個真正的謀略家和政治家。爭取人心,擴大勢力,實現自己稱霸,這或許也成為了他強大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或劇照,若有不妥之處,將及時修改。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如果曹操在華容道被殺,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
    本文單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評述,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斬殺了曹操,那麼最終劉備集團能否走向巔峰,匡扶漢室,一統天下。一、 曹操死後北方會不會亂曹操死後,北方一定會亂。首先,曹家內部就會展開你死我活的王位爭奪戰。
  • 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能否統一天下,隆中對是否能實現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同一時間,諸葛亮告知劉備隆中對,具體的內容就是劉備今後發展的戰略規劃,告訴了劉備應該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地盤,再對外聯合孫權及南方蠻夷,等到天下有變,再兵分兩路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北伐,這樣就能統一天下。
  • 假如秦始皇多活幾年,秦朝會怎麼樣?看完你就明白了
    最後,爆發了農民起義並引起了群雄並起, 再加上秦始皇死後,胡亥的無能最後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很多人講過這樣一句話,假如秦始皇多活幾年,秦朝肯定不會毀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嗯,暫且不論秦始皇多活幾年,能不能延續秦朝的生命?首先先講一下秦朝的毀滅到底和秦始皇的暴政有沒有關係?或者說有多大關係?若論暴政的話,秦始皇相比較元朝和清朝的初期時候,相比要好的很多。畢竟元朝的時候把人分為369等,漢人的命屬於最低級的,大約等於一頭驢的價值。
  • 劉備如果統一天下,五虎上將有兩人或難逃一死,其餘三人安然無恙
    三國時期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其麾下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立下赫赫戰功,那麼素以仁義著稱的劉備如果統一天下,五虎上將結局如何?兩人或難逃一死,其餘三人安然無恙。以上四點關羽至少符合三點:關羽鎮守荊州近十年,荊州又遠離益州本土,至少關羽有這個實力可以割據荊州自立;劉備稱帝的時候已經60歲了;太子劉禪既非雄主,也非賢君,何況關羽忠心於漢室,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一旦劉備真能統一天下,臨終前他第一個要殺的估計就是關羽。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本意是:把鳥打完後就應該把弓箭藏起來了,兔子死了之後,獵狗就可以烹殺了,形容完成一件事後過河拆橋,多引申為君王在完成功業後,殺害功臣的行為,這一典故由春秋晚期的霸主越王勾踐所創立。一般來說,君王殺害功臣的行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後才能夠進行的,弓藏的前提是鳥盡,狗烹的前提是兔死,君王殺功臣的前提是統一天下之後。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 三國歷史中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或許是因為2點
    此處的「安」應該理解為「使天下安定」,而不是「使天下平定」,「安定」與「平定」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一定要統一天下才能夠稱為「平定」,而安天下是建立在平天下的基礎之上的,在天下已經平定的前提下安定因為戰爭、暴政、天災等情況導致民生凋零的天下,如果天下沒有統一,縱然有安定天下的才能,也無法施展,也就只能安定所屬勢力所佔據的部分地區了。
  •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實際上,劉備也算是草根企業家,和他的先祖劉邦以及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有相似之處,這兩位皇帝對於幫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卻沒有手軟,別隨便讓那些誇讚劉備的《三國演義》忽悠了,如果劉備完成統一,至少有三位功臣會迎來一個「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三者分別是劉封、關羽和諸葛亮。
  •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幾年,能統一六國嗎?
    秦昭襄王對於整個秦國統一六國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應該這麼說,就好比在遊戲中,秦昭襄王以一個人單挑六國, 瘋狂輸出將六個對手都打成了殘血,最後秦始皇入場收割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昭襄王積極對外擴張,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但是就此說,秦昭襄王有能力統一中國這就太荒謬了。
  • 為什麼曹操劉備死了,孫權都不能統一天下,事情原因大簡單了
    孫權的父親孫策算是與曹操劉備同一代人,而孫權是晚輩,隨著曹操劉備兩人病逝,當時的孫權還很年輕,那為什麼孫權就不能統一天下呢,今天老杜就跟大夥說下,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劉備劇照而這個呂蒙也是抗命不遵,當時呂蒙攻打荊州的時候,孫權就曾給呂蒙下令,萬萬不可殺了關羽,把荊州奪回來,劉備不會翻臉開戰,但殺了關羽,劉備肯定會跟東吳死拼。
  • 劉備無法統一亂世,只因他痛失三人,一悍將,一儒將,一奇才
    說起三國這段歷史,相信各位看官不會陌生,都能信手摘來一兩則家喻戶曉的故事,也明白三國是曹操,劉備,孫權之間的爾虞我詐、互攻互防。對於這三個人,最令人痛恨的莫過於劉備了,只因他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卻仍然無法完成統一天下的「廢柴」,遇事只會哭鼻子的傻瓜。
  • 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讓位給漢獻帝嗎?
    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對蜀漢集團抱有同情之心,希望蜀漢真的能一統天下,完成延續漢室的傳奇。那麼,假如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把位置讓給漢獻帝嗎? 實際上,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劉備是一個梟雄了,匡扶漢室只不過是旗號,他真正的目的還是爭奪天下,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不會將皇位讓給漢獻帝。然而,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劉備肯定是會選擇讓位於漢獻帝的!
  • 三國那些事:劉備統一天下,會擁護漢獻帝繼續當皇帝嗎?
    劉備東漢末年,朝廷頹廢,政權失落,鹿走於野,跳出來逐鹿江湖的,都是野心家,欲問鼎天下的。劉備亦然!劉備取得天下統一後,會不會擁立漢獻帝呢?恐怕不會的:一、劉備自幼便有做北面南的雄心壯志!《三國演義》第一回:描述劉備:」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又在書中陳述道:「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
  • 漢中之戰後,劉備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可關羽使他的努力付諸東流
    曹操的兵力雖多,可是能夠統領重兵的將領不多。由於上述的原因,曹操也不敢讓不是自己親族的將領統領重兵。他信任的大將只有夏侯淵、夏侯惇和曹仁幾人。這幾人中,夏侯淵在漢中戰死,夏侯惇病入膏肓,唯一能夠堅持作戰的唯有曹仁。曹操自己的身體也多病多災,沒有大將指揮的軍隊,數量再多也不能發揮作用。因此,曹操只得在戰略上轉入守勢。
  •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這就是完全採用了打壓益州本土勢力的方式維護統治,而那些東州流民本就囂張跋扈,到了劉璋時「侵暴為民患,不能禁制」,這才有了益州本土勢力紛紛叛迎劉備入蜀的結果。劉備雖有重用益州本土勢力,但在決策上,還是受到諸多節制,尤其是諸葛亮主政期間的北伐,遭到益州本土勢力的強烈反對。(張松獻圖劉皇叔)戰略地理的限制蜀地政權從未統一過天下,也跟整個四川的地理形勢有關。
  • 戰國第一明君,若他再多活幾年,一統天下的不會是秦國
    可以看出,魏國實際上已經把趙國從三個方向包圍起來了,再加上當時魏國的將軍,是以樂羊,西門豹和吳起為首的優秀將領,魏國的魏武卒,又是天下最為精良的部隊。要是攻擊趙國,趙國必亡。 這樣魏國又有了晉國的實力,再加上前期壓縮了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也不是對手。這樣的話,滅亡剩下的國家,就是時間問題了。可惜宏圖霸業還沒有完成,魏文侯就死了。歷史上就少了那麼精彩絕倫的一幕。若他再多活幾年,一統天下的不會是秦國。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滿了劉備一句話,因此三分天下
    然而司馬徽無意出山,但是卻給劉備介紹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當時荊州的兩大名士,並揚言道:「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這就引發了劉備之後「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等橋段,然而事實就是這麼打臉,當時劉備得到了臥龍鳳雛,卻最終只能三分天下,那麼究竟哪一個環節出了錯誤呢?
  • 魏蜀吳三國爭雄近百年,為何最後是司馬懿家族統一了三國呢?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有七國群雄並起,最終被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統一了文字以及度量衡;後有唐末五代十國,中華大地數十年的大分裂,在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開創大宋王朝!然而很多人潛意識中會覺得,西晉只是司馬懿家族從曹魏篡權而來,在加上小說以及影視作品的演繹,司馬懿老奸巨猾,陰狠毒辣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成王敗寇,英雄不問出處,割據近百年的的三國紛爭是如何被司馬懿終結的呢?筆者認為,司馬懿家族能統一三國割據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各方勢力在繼承人選擇上所出現的重大失誤!
  • 為何古代蜀地能夠成就割據,卻難以走出統一天下的政權?
    而後主劉禪胸無大志,以致黃皓亂政,逼得姜維屯田沓中以避禍,這又怎能使得蜀漢竭盡全力圖謀天下? 公孫述和劉備還算是有作為的,他倆志望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人了。瞿塘雖險,岑彭、劉光義、湯和也曾入其門戶;劍閣雖雄,鍾會、鄧艾、尉遲迥、傅友德也曾突其險要。像是李勢、焦縱這種割據,東不過墊江,更無上述之險要可守,再無進取之心,那麼桓溫等人攻蜀時如入無人之境就不足為奇了。
  • 諸葛亮最不該斬的2名大將,但凡留下一個,蜀國都有機會完成統一
    當然,諸葛亮自身水平也確實過硬,要不然再怎麼編,也不會得到後世百姓的認可。    遺憾的是,當年號稱「三國第一軍師」,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得來可安天下」的諸葛亮,最終卻未能助劉備完成天下霸業,而蜀漢反倒還成了三國裡第一個倒下的。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 三國有那麼多的英雄,為什麼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選其他人
    在群雄並起的三國裡,出現了很多的英雄和軍閥,但是具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選其他人。如果劉備只是為了可以作官的話,當時的諸葛家族在東吳也很有勢力,但是他卻寧可隱匿在隆中而沒有選擇孫權。之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因為劉備有別人沒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