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如果曹操在華容道被殺,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

2020-12-15 歷史的遐想

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三國志》並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尚無定論。本文單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評述,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斬殺了曹操,那麼最終劉備集團能否走向巔峰,匡扶漢室,一統天下。

一、 曹操死後北方會不會亂

曹操死後,北方一定會亂。

首先,曹家內部就會展開你死我活的王位爭奪戰。曹操一生子嗣較多,算上夭折的,總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曹丕、曹植、曹彰,掌權的掌權、掌兵的掌兵,已然形成了獨立的利益小團體。如果曹操突然暴斃,曹家勢必形成「三子奪嫡」的混亂局面。

其次,曹操集團會土崩瓦解。曹操集團的組成非常複雜,大致有三方勢力:一是「保曹派」,誓死效忠曹氏,如張遼、徐晃、許褚等。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保皇派」。因為曹操一直把漢獻帝控制在許昌,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所以身邊聚集了一些效忠漢室的人物,荀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三是「歸降派」,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收編了袁術、袁紹、張繡等割據勢力的殘部。在曹操死後,「保曹派」會面臨著「站隊」的煩惱,是效忠曹丕、曹植還是曹彰呢?而對於「保皇派」來說,曹操死後,是漢獻帝重掌朝綱的最好時機,他們必然會趁機奪權,以求匡扶漢室。「歸降派」,或搖擺不定、或陰奉陽違、或重新割據……總之曹操一死,其集團內部會亂成一鍋粥。

最後,北方殘存的公孫瓚等部勢力也會死灰復燃;漠北的少數民族也會趁火打劫;西涼馬超也會蠢蠢欲動。

最終曹操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北方,將「一下回到解放前」,重新回到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並存的局面。

二、東吳會不會一支獨大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赤壁之戰東吳作為抗曹的主力,其損失也是不容小虧的。赤壁之戰後,在和劉備爭奪荊州時,疲軟之勢就顯現出來了。經過赤壁之戰,東吳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沒有能力大肆擴張,所以不會一支獨大,更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三、曹操如果死在華容道,對劉備是利是弊

曹操如果死在關羽手裡,對劉備集團最大的弊端無非是受到曹操集團的瘋狂報復。結合前面的論述,真正會為曹操報仇的無非是曹家子孫和誓死效忠曹操的「保曹派」。但是,曹操一死,北方必亂。曹家子孫和「保曹派」,或奪權,或自保,自顧不暇,誰還顧得上替曹操報仇呢?

曹操如果死了,對劉備集團第二個弊端是東吳必定視劉備為唯一的勁敵,「眼中釘,肉中刺」,除之而後快。然而事實是曹操赤壁兵敗後,東吳就已經開始了「卸磨殺驢」,對劉備集團採取絞殺。但東吳由於赤壁之戰的消耗,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見 曹操如果死在華容道,對劉備集團的不利影響微乎其微。

華容道斬殺曹操對劉備來說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首先,劉備集團會樹立起「清君側,誅曹賊」,「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光輝形象,贏得匡扶漢室的仁人志士和集團的支持。其二,在哪個「強者為尊」的動蕩年代,能斬殺曹操這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大BOSS,會讓劉備集團聲威大震,讓其他割據勢力為之膽寒。其三,「亂中取利」是劉備集團指導思想——「隆中對」的精髓。天下越亂,劉備集團更有利可圖;割據勢力越多,劉備集團更容易個個擊破,逐步壯大,進而實現匡扶漢室,統一天下的「鴻鵠之志」。

結語:如果曹操死在華容道,劉備集團將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到時候,先取荊州,再奪益州,接著掃蕩紛亂的北方,最後收拾偏安的東吳,則有望統一天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明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為何還讓關羽去?看看諸葛亮的用心
    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的話,諸葛亮完全是為了劉備著想。等到劉備真正有實力可以和曹操有了正面一戰之後,關羽不會手下留情。這才是諸葛亮最為精明的考慮,經過華容道這件事情之後,還了當年曹操照顧的人情,關羽便可以完全放下心理負擔。
  • 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曹操,還讓他守華容道,其實是一石三鳥之計
    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於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一個經典的故事,講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逃走,諸葛亮分別派出趙雲、張飛、關羽把守各個要道,卻只要關羽把守華容道,而華容道就是曹操逃命的最後一道關口。除了諸葛亮觀察天象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曹操也不能死,因為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是曹操促成的,曹操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佔據天下八個州,比孫權和劉備的實力加起來還要強,孫權和劉備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結果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所以曹操在世一天,孫權與劉備就會聯盟一天。
  • 為什麼曹操劉備死了,孫權都不能統一天下,事情原因大簡單了
    三國的天下被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人平分天下,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起家,劉備靠奪取荊州起家,而孫權靠父輩積累的家業起家。孫權的父親孫策算是與曹操劉備同一代人,而孫權是晚輩,隨著曹操劉備兩人病逝,當時的孫權還很年輕,那為什麼孫權就不能統一天下呢,今天老杜就跟大夥說下,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 荀彧、程昱勸曹操對劉備「早圖之」,曹操為什麼沒有殺劉備
    你不能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嘛! 就像是說如果嬴政在趙國被殺,秦國還能一統六國嗎? 如果華盛頓被那小子從背後一槍打死,美洲大陸以及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 希特勒如果攻下莫斯科,現在世界格局如何? …… 怎麼看?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一般來說,君王殺害功臣的行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後才能夠進行的,弓藏的前提是鳥盡,狗烹的前提是兔死,君王殺功臣的前提是統一天下之後。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五百校刀手是何方神聖?為何能五百人擋住曹操?
    有了錢財,才能招兵買馬;有了糧草,百姓能吃飽才願意接著當兵。有了軍隊,才能在亂世之中安身立命,謀得一個安身之地。志向小點的,則是偏安一隅;野心大一些的,則是要逐鹿天下。而逐鹿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軍隊。有一支精銳的軍隊,才能攻城略地,佔地為王。而三國時期,人們默認的最精銳的部隊有三支。
  • 曹操在下邳城俘虜呂布,到底想不想殺呂布,為何還要問劉備的意見
    其實曹操是想讓高順主動歸順自己,畢竟曹操是勝利者,而高順是敗利者,但高順默不作聲,也就是表示不願投降,願意投降早就明說了,高順不願投降,所以曹操就殺了他,曹操不能收留不願投降的將領,即使這個將領很厲害,二是陳宮被俘,曹操看到陳宮一定是百感交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了呂伯奢,陳宮對他的行為十分反感,於是就離開曹操與曹操為敵,曹操還是很想再招供陳宮,但陳宮無奈不願投降
  •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稱劉備為一生之敵 劉備到底打敗曹操多少次
    曹操對劉備評價不止一處,除去「大耳賊」、「織席販履」之類,比較中肯的有兩段。其一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世人皆知不必多講,只是這似乎是在強調劉備的領袖才能。而曹操對劉備的另一評價,有些人就未必知曉了。在曹操敗走華容道後,不知是英雄本色不改,還是出於強打言笑鼓舞士氣,曹操仰天長笑:「劉備啊,確實是我的敵手。只是計謀慢我一點。
  • 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讓位給漢獻帝嗎?
    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對蜀漢集團抱有同情之心,希望蜀漢真的能一統天下,完成延續漢室的傳奇。那麼,假如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把位置讓給漢獻帝嗎? 實際上,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劉備是一個梟雄了,匡扶漢室只不過是旗號,他真正的目的還是爭奪天下,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不會將皇位讓給漢獻帝。然而,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劉備肯定是會選擇讓位於漢獻帝的!
  • 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能否統一天下,隆中對是否能實現
    這一切的引發點都是關羽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如果,我是說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隆中對會不會實現?如果能做這樣,劉備就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和實力,因為幾個月後就會發生一件大事,曹操病逝,這事可以理解為天下有變,因為曹魏會進入最高政權交接,會有權力真空期,這對蜀漢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如果得到曹操去世的消息後,蜀漢就可以開始安排北伐了。
  •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果真是為人老實誠懇嗎?
    人言三國演義中曹操為奸雄,劉備為梟雄。我看也不盡然。曹操生性多疑,卻也被劉備演過了耳目。曹操與劉備把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唯孤與使君爾。」劉備誠惶誠恐,每日閉門種菜。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躲過殺身之禍。後來曹操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當時沒有殺了劉備,以至於後來成為他的勁敵。可見劉備的心機之深比曹操不相上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跟隨劉備三十多年,劉備臨終時候也是不放心他,還要以言語試探他的忠心。
  • 再讀《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下)關雲長義釋曹操
    上篇講到曹操逃跑,兩次大笑,先後笑出趙雲、張飛,狼狽逃入華容道。曹操見前軍停馬不前,詢問原因。部下回報說:「前面山路狹窄,早晨又下過雨,溝壑內積水流不出,馬蹄陷在泥土中不能前進。」曹操大怒,呵斥道:「軍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怎麼會有遇到泥濘道路就不走之理?」
  • 《三國演義》中英雄眾多,獨愛「武聖人」關羽的忠、義、勇、謀!
    (節選自《三國志》)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十分愛才的人,所以曹操才會先後三次頒布《求賢令》,希望能招攬天下英才為其所用。而建安五年時,曹操向東徵戰,此時劉備已經投奔了袁紹,曹操將關羽活捉,並任命他為偏將軍,由此可見曹操對其的重用。
  • 看完三國正史請回答:曹操袁紹劉備關羽,這四個人誰更夠朋友?
    對於袁紹有不臣之心,曹操是知道的,因為袁紹曾經把自己私刻的玉璽展示給曹操看,那意思是想讓曹操跟著他一起幹,曹操把腦袋搖得撥浪鼓一樣:「我啥也沒聽見!」如果曹操向朝廷舉報,那麼留在京城裡的袁家滿門,就會被殺得一個不剩,如果公告天下,袁紹就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叛逆。但是曹操沒有那樣做,而是在袁紹斤斤計較咄咄逼人的時候選擇了謙讓:「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
  • 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武聖關羽的幾件英雄事跡,竟都是假歷史!
    但是三國那段傳奇時期的人和事,人人都能說上幾件,這主要得益於小說《三國演義》在後期的廣泛傳播。但也正是因為小說太深入人心,以致於很多人把演義中的故事都當成了真實的歷史。殊不知《三國演義》是七分真三分假,並不是史書。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事跡,真實的情況卻並不是那樣。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關公關二爺。關羽,字雲長,是劉備陣營的重要大將。
  • 曹操典韋許褚如果和劉備關羽張飛混戰,誰最可能第一個戰死?
    在《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方猛將如雲,曹操有許褚、典韋兩大護衛,使曹操屢次在險境中死裡逃生。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兩個猛將,從劉備起兵就跟從了,二人都有萬夫不當勇,實為一流猛將。如果劉備關羽張飛與曹操典韋許褚血戰六戰,誰最有可能先戰死?
  • 為何《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雄,劉備被稱為梟雄?
    我們看《三國演義》,都知道人們稱曹操為奸雄,劉備為梟雄。但是這兩位為啥有了這麼個名號,卻是沒人能說明白,今天我給絮叨絮叨。為啥曹操是奸雄?曹操名叫曹阿瞞,名字中就有個瞞字,生性奸詐狡猾,鬼點子特別多。曹操說,那我跟你兜個底,你可不要外傳,一個月。許攸說,人們都說曹瞞奸詐,果然不假,你只剩不到三天了。曹操養了很多聲妓,有一個唱得特別好,但是很高冷,對曹操也不假以辭色。曹操不為所動,暗中懸賞,誰能唱得超過她,必有重賞。果然沒多久,就有一個超過了此女,曹操當場就把此女拉出去殺了。曹操怕人暗殺他,就跟衛兵說,我睡著要殺人,你們千萬不要近身。
  • 真實的歷史裡,劉備憑什麼讓曹操刮目相看
    都說劉備是天下英雄,如果從結果論這句話當然是沒有錯的。劉備最終建立了蜀漢,自己成為了大漢倒數第二位皇帝。但是,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那麼一點不解,就是劉備當初到處流浪的時候就曾經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此時的劉備說句難聽的,就是曹操的一個小馬仔。那到底是什麼讓曹操刮目相看呢?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明知關羽重義氣,為何還最終讓他守華容道?
    只要是三國迷,必然對華容道這一節念念不忘,殺曹操的大好機會,就被如此浪費了。如果把關羽和張飛對調一下,曹操必死無疑,哪有後面這些事情。其實,這是諸葛亮刻意為之。因為曹操絕對不能死!!!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已經被曹操打得幾近滅亡,不但城池丟了大半,就連老婆都跳了井。如果不是孫權伸出援手,恐怕劉備就得夫妻團聚了。就算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的軍隊也不過是輔助軍隊而已,主戰場還是在周瑜那裡。
  • 日本版的三國演義,織田信長和曹操做了綁定,豐臣秀吉綁定了劉備
    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在中國火到不行,在日本也是被奉為經典,甚至日本人會將他們戰國時期的人物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湊成隊,那麼我們先看三國裡文治武功的第一人曹孟德,日本人將自己戰國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織田信長和曹操做了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