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劉備死了,孫權都不能統一天下,事情原因大簡單了

2021-01-09 老杜聊歷史

三國的天下被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人平分天下,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起家,劉備靠奪取荊州起家,而孫權靠父輩積累的家業起家。

孫權的父親孫策算是與曹操劉備同一代人,而孫權是晚輩,隨著曹操劉備兩人病逝,當時的孫權還很年輕,那為什麼孫權就不能統一天下呢,今天老杜就跟大夥說下,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孫權劇照

孫權自小飽讀兵書,智勇雙全,他九歲大的時候就敢孤身一人去見劉表,奪回父親的遺體,可見孫權的膽識還是有的。

雖然孫權有膽識也有謀,但他帶兵打仗的能力就差了很多,他一生之中帶兵打仗的次數不多,基本都是敗仗較多。

孫權劇照

孫權不會帶兵打仗是眾所周知的,但孫權會用人,比如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會用周瑜以及魯肅等人。

當年曹操率百萬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與劉備兩人不得不聯手一起抵抗曹操,孫權任周瑜為大都督,調兵遣將抵抗曹操,而又任魯肅為軍師,並且當時還有諸葛亮的協助,才能扭轉乾坤,而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能力,只能說孫權會用人。

孫權劇照

周瑜死後,孫權就任魯肅為大都督,而魯肅死後又任呂蒙為大都督,並且呂蒙上任大都督後,從關羽的手中奪回了荊州,但呂蒙不聽孫權的命令,執意要殺害關羽,後來孫權怕劉備因關羽的死連累東吳,孫權就將呂蒙撤了,據記載呂蒙逼死關羽後,回到東吳就被孫權軟禁了,並且對外宣稱呂蒙病了。

呂蒙劇照

其實孫權之所以處理呂蒙,是想把兵權奪回來,畢竟這些大都督一直都不肯聽從他的命令,經常都是抗命不遵,比如周瑜要攻打劉備的時候,孫權就曾下令給周瑜,叫周瑜撤兵回來,告訴周瑜還不是時候與劉備交戰,但周瑜抗命不遵,一意孤行要攻打劉備,導致兵敗損失了不少江東父子兵。

劉備劇照

而這個呂蒙也是抗命不遵,當時呂蒙攻打荊州的時候,孫權就曾給呂蒙下令,萬萬不可殺了關羽,把荊州奪回來,劉備不會翻臉開戰,但殺了關羽,劉備肯定會跟東吳死拼。

後來呂蒙沒有服從孫權的命令,執意逼死了關羽,引來了劉備的怒火,劉備為了替兄弟報仇,親自率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東吳危在旦夕,如果不是孫權啟用了陸遜,劉備還真的有可能滅了東吳。

孫權劇照

綜合上面的分析孫權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只有在用人方面上得了臺面。

或許你們會說,孫權會用人就行了,孫權就可以指揮那些人攻打蜀國與魏國,進而統一天下,其實孫權也想這樣,但他有苦衷啊。當時東吳沒什麼大將可用了,除了陸遜之外,基本都是老弱殘兵了。而且蜀國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而魏國還有狐狸般的司馬懿。

孫權劇照

雖然曹操劉備都相繼病逝,但蜀國與魏國都是兵強馬壯,並且領土還比東吳多,無論兵力還有財力都比東吳強。

而且東吳還沒有大將可用,孫權又不會帶兵打仗,再加上孫權也不敢攻打任何一國,比如你攻打蜀國,蜀國與魏國一旦聯手攻打你東吳,東吳怎麼可能受得住兩國的攻擊。

因此孫權在兩國之間,他就是一個中間人,如果你這個中間人反了,就有可能面臨兩國的怒火。孫權也是看到了這一點,不敢出兵討伐,連兵都不敢出,就不用說統一天下了。

相關焦點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一般來說,君王殺害功臣的行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後才能夠進行的,弓藏的前提是鳥盡,狗烹的前提是兔死,君王殺功臣的前提是統一天下之後。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孫權死的比司馬懿還晚,為什麼沒能統一三國?
    現下說到三國歸晉,大家都調侃是司馬懿這個老不死的,熬死了同期所有對手,笑到最後。其實不然,還有個孫權,他竟然比司馬懿還晚死一年。那為什麼,統一三國的不是孫權呢?孫權也算是個牛人,曹操曾帶著歧義讚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 三國演義:如果曹操在華容道被殺,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
    最終曹操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北方,將「一下回到解放前」,重新回到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並存的局面。二、東吳會不會一支獨大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赤壁之戰東吳作為抗曹的主力,其損失也是不容小虧的。赤壁之戰後,在和劉備爭奪荊州時,疲軟之勢就顯現出來了。
  • 為什麼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卻都是
    正確答案是曹操!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為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三國時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又到什麼時候結束的?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所以這時候還不能算是三國時期。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曹魏是三國的第一個政權。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
  • 李宗吾在《厚黑學》中對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厚黑評價
    曹操劇照其次是劉備,但劉備和曹操卻不一樣,李宗吾先生認為,劉備的特長不在於心黑而是在於臉皮厚,那為什麼他截然與曹操不同呢?我們知道劉備在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他依靠過曹操、袁紹、劉表、孫權等人。他跟隨這些人的時候是東奔西走、寄人籬下還恬不知恥,而且劉備還有一個讓我們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點,那就是他生平好哭,遇到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時,他便對人痛哭一場,關鍵是在他哭過之後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居然能轉敗為勝,他的這一特點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他寫的是惟妙惟肖非常生動,以至於有句說他的俗語:「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 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三位誰的野心最大?結果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記錄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這段歷史的軍閥爭鬥史。曹操,劉備,孫權是這三條主線上的三位霸主。曹操,兵起山東,顯揚武力迫使天下臣服,挾天子正名以令諸侯,志在統一全國,還天下朗朗乾坤。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有攬天下入懷的氣勢。卻因實力弱小,東逃西竄。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劉備逼死了誰?
    尤其是孫權,三國演義中的孫權,雖說是作為一國君主,但是不管是孫權還是曹操,感覺都沒有劉備的實力強大。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因為在三國演義當中,作者的中心思想,主要還是擁劉反曹的。不過,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兩件事,一個是孫權逼死了陸遜,一個則是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當時的劉皇叔劉備又逼死了誰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三國後期再劉備和曹操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漢末的亂世最後是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的,最終因為他們三人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三人的實力相當。那麼為何孫權在劉備曹操去世後沒有依靠自己的實力而統一全國呢?
  • 漢中之戰後,劉備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可關羽使他的努力付諸東流
    曹操的兵力雖多,可是能夠統領重兵的將領不多。由於上述的原因,曹操也不敢讓不是自己親族的將領統領重兵。他信任的大將只有夏侯淵、夏侯惇和曹仁幾人。這幾人中,夏侯淵在漢中戰死,夏侯惇病入膏肓,唯一能夠堅持作戰的唯有曹仁。曹操自己的身體也多病多災,沒有大將指揮的軍隊,數量再多也不能發揮作用。因此,曹操只得在戰略上轉入守勢。
  • 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劉備能否統一天下,隆中對是否能實現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同一時間,諸葛亮告知劉備隆中對,具體的內容就是劉備今後發展的戰略規劃,告訴了劉備應該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地盤,再對外聯合孫權及南方蠻夷,等到天下有變,再兵分兩路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北伐,這樣就能統一天下。
  •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願意這樣做嗎?
    劉備三顧茅廬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別的著作中都有寫到,其出處是諸葛亮在北伐前期給後主劉嬋寫的《出師表》中寫到了劉備為了請自己出山,三次到草廬來找諸葛亮的事情。對於這件事諸葛亮感激涕零,為了報答先主劉備對自己的厚愛,願意幫助劉備實現漢室復興的宏圖偉業的這麼一個事情。
  • 曹操逼死荀彧,孫權逼死陸遜,劉備逼死一位最強的!
    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千百年來的封建歷史上,那些幫助帝王打天下的功臣往往都得不到善終,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受到帝王們的忌憚。狡兔死走狗烹,一旦沒有需要他們的地方,他們就成為帝王眼中的釘子。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都曾經有過類似的事發生。曹操逼死荀彧,孫權逼死陸遜,劉備逼死一位最強的!
  • 孫策才華不遜色孫權,卻沒有和曹操爭天下,原因令人唏噓
    」孫策為何不能和曹操爭天下,原因讓人覺得惋惜。我是原創作者亞琴說理想,每天為你更新不同的歷史小故事。」在書中和曹操以及劉備等人爭天下的孫權,毋庸置疑,他的才華是非常出眾的,然而他也有一個哥哥,同樣具備才華,只是並且憑藉自己,就已經在早期打下一片大業,而孫權在他臨終前才取代他的位置,從而代替他打下了孫家的這一片天下,兄弟情深的孫策也是在臨終前,親口把位置傳給孫權的,他也曾多次表揚過孫權此人的才華和野心,只是早逝的他,恐怕若能活下來,也能幫孫家和劉備以及曹操爭天下吧。
  • 曹操孫權劉備的後人如今在幹啥?各有千秋,劉備後人依舊在賣草鞋
    歷史如此精彩,和每個時期的英雄豪傑、偉大人物分不開,如果沒有他們,很多歷史都將改寫,特別是在讀三國時,在這個紛亂的時代背景下,為了達成統一,三股力量不斷彼此衝刷,此消彼長,完成了一幕又一幕的經典戰役。曹祖義就是出生在遼寧鐵嶺,從小,曹祖義就被自己的爺爺告知,自己是曹丕的後代,而曹祖義這一支顯然繼承了曹操的文韜,在寫作方面特別突出。曹祖義著有《紅樓夢與大孤山》一書,這本書從《紅樓夢》裡面的賈家出處進行各方面驗證,最後認為曹雪芹的紅樓背景就是始於大孤山。沒想到曹操後人在文學方面有如此深的造詣,確實是不能小覷。
  • 孫權晚年為什麼那麼昏庸?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作為三國的霸主之一,孫權早期的能力並不弱,赤壁之戰敗曹操,夷陵之戰敗劉備,不僅保住了父兄留下的江東基業,更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且相對於曹操和劉備,孫權更年輕力壯,壽命也更長。他不僅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連司馬懿都比他早死一年,蜀漢的劉備、諸葛亮也都沒熬過他。
  • 元代一首小令論天下英雄,曹操孫權赫然在列,第三人卻不是劉備
    一首《臨江仙》將我們帶到東漢末年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劉備、孫權各顯其能,三分天下,逐鹿中原,辛棄疾曾寫下「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評論三人的詞句,但是在一首元朝的小令中,卻將諸葛亮與曹操孫權並論英雄,劉使君連個影子都沒有,這首小令就是阿魯威的《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
  • 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各自靠著什麼樣的性格優勢最終稱霸一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紛爭不斷能在這個年代活下來並且割據一方成為一代梟雄的一定都是很有手段的狠人,最終天下三分,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各自霸佔一方,那麼這三個狠人又是憑藉著什麼實力創業起家最終成為一代亂世巨星呢?我們來講講!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