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2021-01-08 騰訊網

難道你的人生你的幸福,真的在於裝出你沒有的身份,花費你擔負不起的金錢,浪費你寶貴的求學時光,去見識那個社會嗎?——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劉備一直力圖匡扶漢室,重現漢家天下,可惜最終事與願違,僅能割據一方,建立了蜀漢政權。那劉備的昭烈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歷代諡號考中,昭指的是容儀恭美、昭德有勞、聖聞周達、聲聞宣遠、威儀恭明、明德有功、聖問達道、聖德嗣服、德業升聞、智能察微、德禮不愆、高朗令終、遐隱不遺、德輝內蘊及柔德有光;反正都是很正面的形容詞。

而烈指的是有功安民、秉德遵業、聖功廣大、海外有截、業成無兢、光有大功、戎業有光、剛正、宏濟生民及莊以臨下。而劉備是蜀漢的開國皇帝,建立了蜀漢政權,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因此用「昭」字讚揚他的品德。同時歌頌他對漢朝的忠誠,生前以漢室宗親自稱,並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有功安民」、「秉德遵業」,所以用烈字讚揚他一生的功績。

至於曹操的諡號則很簡單,武指的是剛彊直理、威彊敵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而曹操為何會得到「武」的諡號呢?曹操一生親自參加並指揮了大小近50次戰役,既打硬仗惡仗,又打智仗巧仗,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整理了孫武的《孫子兵法》,寫了大量的軍事理論著作。

曹操出生於豪門大族,踏足官場後也是平步青雲,後組織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遷東郡太守,拜為兗州牧。迎接漢獻帝,拜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遷丞相,挾天子以令不臣。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基本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所以說,曹操得到「武」的諡號,是沒任何問題的。

好了,說了劉備的諡號含義及曹操的諡號含義,再來說說孫權的諡號吧。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在歷史上所有皇帝的諡號中,有且僅有這一次,甚至都沒辦法確定這個「大」的意思。孫權的江山並不是他親手打下的,這一點與曹操和劉備不同,孫權運氣非常好,他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在孫策死前,將基業傳給了孫權。

也因此,孫權就這麼成為一方諸侯;而後孫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後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公元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因為他諡號的原因,所以歷史上又稱之為吳大帝,聽著挺霸氣的。

其實孫權作為一方諸侯來說還是挺不錯的,雖然他並不是東吳政權的開創者,但卻是吳國的建立者。後來他一直致力於東吳政權的穩定,對內消滅山越,對外攻佔荊州及收復交州,極大的擴張了東吳的領土。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權還是很成功的,但卻因為他的這個諡號,讓孫權成為了帝王界的笑話。

相關焦點

  • 孫權的諡號,為何在皇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帝王諡號之中以文武二字最為榮耀,其中文字最好,其次是武字,「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這意思就是說比較有仁德,推行仁政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文。「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這一般就是說武功比較強盛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武,所以武字偏向於武功,多為開國皇帝諡號,比如曹丕追諡他老爹曹操為魏武帝即是如此,曹操也確實擔得起這個「武」字。
  • 這個皇帝運氣不好,好好的諡號被後人改掉,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要改的話,只會越改越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兒子李治把他的諡號從「文皇帝」改為了「文武聖皇帝」,好!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 以宋仁宗獲取諡號為切入點,聊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非臣子之所安也」,也就是說,諡號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並沒有善惡好壞之分,只是為了避諱去世之人的名諱。孔子的倡議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後的整個先秦時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成為獲取諡號的主要依據,我國史學家汪受寬曾經做過統計,先秦時期惡諡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三,而這些獲得惡諡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為。而到了秦朝,諡號制度一度被廢除了。
  • 魏晉南北朝開國君主皆為卓越之人,為何其諡號都含有「武」字?
    諡號是我國古代的皇帝、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大臣(皇帝認為)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死後由朝廷針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做出的評價。評價可以是褒義的,也可以是中諡,還可以是貶義(多見於末代皇帝)。一般只有這些人死後才有諡號,生前是沒有的。
  • 蜀漢五虎將誰最厲害,死後劉備的態度,劉禪給的諡號,說明一切
    先說黃忠。馬超,字孟起,人稱錦馬超,一直在西涼抵抗曹操,差點殺死曹操,投奔劉備後,參與包圍成都戰,後聯名上書尊劉備為漢中王。劉備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劉備稱帝後,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次年病故。  馬超去世時,劉備從夷陵戰敗回白帝城,已然時日無多。所以對於馬超的死,史料也沒記載劉備的表現。但是馬超臨死前上書把馬岱託付劉備,諸葛亮重用他,後來斬了魏延。
  • 聊一聊「五虎上將」各自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名副其實
    在劉備在世的時候,只有法正一個人獲得諡號;後來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祗等重要人物去世時自然獲得諡號。"五虎上將"被追諡的時間,還是在蜀漢景耀三年(即公元260年)和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分兩批進行。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蜀漢後期,蜀漢後期的矛盾是很尖銳的。按《漢晉春秋》的記載,東吳使者薛珝對蜀漢的評價是"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
  • 大一統皇朝的皇帝都沒用「大帝」的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普通諡號有文、武等,這些諡號都是用來讚美死者的功績的。誠然,有些批評性的東西,如隋煬帝的「煬」,秦檜的「繆醜」,都是罵人的。第一,孫權的諡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國時期東吳時期開國皇帝孫權,諡號「大帝」。提到「大帝」,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之類的帝王,他們都是統一封建王朝的雄心勃勃的君主。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還有像一些末世的皇帝也沒有,因為沒有子孫後代給他追加了。接下來還有「諡號」諡(shì)號起源於西周,與前兩個稱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並不是皇帝專屬的,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能會有諡號;第二,諡號分褒貶,並不都是好的。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趙匡胤,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開國皇帝常用的廟號有太祖和高祖,兩者可以指一個人,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死後,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官方正式名稱是「漢太祖高皇帝」。
  • 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用「孝某帝」,到了劉秀為何用「光武帝」呢?
    漢朝皇帝諡號中大多都帶有一個孝字,叫「漢孝某帝」,比如,漢武帝劉徹 但在兩漢所有皇帝中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光武帝劉秀。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是為高祖,前面沒有帝王了,因此不用加「孝」字,本身就是所有漢代帝王中最尊貴的存在。 光武帝劉秀撥亂反正,推翻了王莽新朝,恢復了大漢江山,也算是開國皇帝,那為什麼不能用高祖諡號呢?
  • 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在蜀漢「五虎上將」中,只有關羽的諡號是貶義,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諡號和廟號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尤其是在隋朝之前,皇帝都無法幹預諡號和廟號的設定,因為這是要上告給天的;其中廟號最為尊貴,只有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能得到比如漢太祖劉邦、漢世宗劉徹等等,整個漢朝有26位皇帝,有廟號的共13位。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關羽的諡號是如何演變的?如何從人走向神並尊王稱帝的?
    關羽在被迫投靠曹操時期,被封為列侯「壽亭侯」,劉備稱帝後「前將軍、假節鉞」,意思是在前線代表帝王行使權力,然而在生前和去世後,劉備並沒有封侯,也沒有封諡。漢明帝劉莊(28年-75年)以後,為了避諱「莊」就變為「壯」,比如漢初得項羽身體的五人王翳、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都被諡號「莊侯」,漢明帝後就沒有莊侯而是壯侯了,並且漢末有不少人被諡號「壯」,比如先後有張郃、徐晃、文聘、許褚、龐德、曹休等人被諡號「壯侯」。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諡號,分為「諡」和「號」,「諡」,指的是行為舉止,即評定這個人要看他這一生所做的行為舉止。「號」,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績。諡號分為上諡、下諡和平諡三種。上諡就是美諡,比如漢文帝的文、漢武帝的武、漢景帝的景,莊、宣、襄、明、康。下諡是惡諡,比如周厲王的厲,晉靈公的靈,隋煬帝的煬。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今人對帝王多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這些諡號既有讚美性的,也有貶低性的。隋煬帝中的「煬」便是一個貶低性的諡號。為什麼能確定「煬」是諡號?諡號是怎麼來的?楊廣做了什麼事讓他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曹操到死都是漢臣,漢獻帝活著劉備就稱帝,人們為何罵曹操奸臣?
    在曹操去世前,南昌侯孫權曾經上表,鼓動曹操稱帝。曹操拒絕了南昌侯的建議,拒絕登上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逝。他雖然被不少人罵為奸臣,但是他至死都是漢臣。孫權,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曹操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基業,成了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大漢朝名義上的天子劉協冊封曹丕魏王,並且改年號為延康元年。
  • 為什麼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卻都是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所以這時候還不能算是三國時期。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曹魏是三國的第一個政權。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
  • 歷史上「最」諡號:清純帝,明顯帝,吳大皇帝。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對於皇帝而言,所在意的不僅僅是當世的皇權,富貴,還有後世的評價。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往往是封建時代君主們的衡量標準。對於君主,所有的後世評價之中最為簡潔的便是諡號了。諡號往往是後繼之人對前任功績的總結。歷史上的君王諡號大多是嚴肅工整,帶有褒揚的詞語,即使批評性質的諡號,也不得偏頗。但就是有那麼一些奇葩的諡號,令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