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2020-12-14 櫛風文化

《左傳》記載: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諡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諡號本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是《左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令人發笑的事情,春秋時期,商臣聽到風聲,他的父親楚成王可能想立王子職為太子,而要廢掉自己。但是其實當時傳聞並沒有得到證實,商臣就趕緊把這消息告訴了他的師傅潘崇,最後還和他的師傅潘崇一起鋌而走險發動了政變,逼迫楚成王自殺。

後來商臣和潘崇在屍體旁邊商量給他父親取什麼諡號呢?

商臣對他父親廢除太子之位耿耿於懷,就想取 「靈」這個字,「靈」作為諡號不是好意思,帶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為等貶義在內。誰知道當時楚成王竟然還沒有斷氣,聽到「靈」這個諡號,不願意就這樣死掉,睜開了眼睛。潘崇最後還是看在這父子緣分上改用了「成」。

「成」有安民的意思。楚成王這才滿意地閉上了眼睛。

一、諡號的來源

關於諡號的來源,據史書記載,諡號為周公所定。

帝王將相的諡號在西周時已經出現,傳統說法諡號出現在西周早期,大概可以從《逸周書·諡法解》中周公制諡推測出來。不過近代以來,也有學者根據金文考釋認為其實諡號出現在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那麼如果根據對西周青銅器銘文的考證,諡法也就是中國的諡號制度其實形成於西周的第六代周王期間,也就是周恭王時期。

二、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在《逸周書·諡法解》中道:「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這是什麼意思呢?諡號,分為「諡」和「號」,「諡」,指的是行為舉止,即評定這個人要看他這一生所做的行為舉止。「號」,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績。

諡號分為上諡、下諡和平諡三種。

上諡就是美諡,比如漢文帝的文、漢武帝的武、漢景帝的景,莊、宣、襄、明、康。下諡是惡諡,比如周厲王的厲,晉靈公的靈,隋煬帝的煬。平諡大多是表示同情的文字,比如楚懷王的懷,悼、哀、閔、思、殤。這些諡號美與惡,其實牽扯到了被賜予諡號者生前所做的功過成敗,諡號可以說是評定這個人生前所作所為的結論性概括了。

中國古人十分在乎自己在後世的評價,特別是我國古代的皇帝,無論年齡大小,也不管他們是昏弱無能還是英明雄偉的,他們最在乎的就是皇權以及自己在後世眼裡的評價了,而在所有的評價之中,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諡號。

「激揚清濁,治道明範」,帝王駕崩以後,他的繼任者要實事求是,根據功和過,對其一生進行總結,才能蓋棺定論。

三、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某些皇帝會有多個諡號,不過這待遇不是誰都可以受得住的,一般只有亡國之君才值得擁有。這裡就要提到楊廣,楊廣有三個諡號,隋明帝、閔皇帝和隋煬帝,這三個諡號也截然不同。

第一個諡號是自己人給的,獨見先識曰明,毫無疑問,頗有點粉飾的味道。畢竟眾所周知,楊廣稱不上一位明君。

除去他所做的那些功績不講,光靠他執政後期的暴虐就可以直接懷疑這個「明」的立腳點了。第二個是竇建德給的,「閔」在諡號裡的意思是「慈仁不壽」,這個諡號中同情之意大於恭維。第三個諡號「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我們現在熟知的「隋煬帝」,是楊廣的表兄弟唐高祖李淵給他的諡號。

且不論別的,單從諡號中看,後人一定會覺得,這個皇帝一定是壞的透了。

追溯歷史,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宮變,楊廣被叛軍所殺。

隨後,隋朝的洛陽政府,當時的執政者是楊廣的孫子皇泰主楊侗,他給自己的爺爺楊廣奉上諡號「明帝」,正面褒獎,名垂千古。而掩殺隋朝的新建唐政府追諡他為「煬帝」,如今「隋煬帝」名聲遺臭萬年。那為何兩個諡號差異如此之大?為何李淵給楊廣「煬」這個諡號?讓楊廣成了昏庸無道、暴虐殘忍帝王的代名詞。

1.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隋煬帝」這個諡號,是唐朝執政者所起。

成王敗寇,畢竟,歷史的真相掌握在勝利者的手中。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但是公元617年,本作為太原留守的他,卻在太原起兵加入推翻隋王朝的起義裡,甚至最後還造反成功了。

李淵造反稱帝其實說起來也並不光明,為了洗白自己當然需要將楊廣的錯誤放大,才可以給新朝披上遮羞布。因此楊廣也從一個可圈可點的君王,成為了千古暴君。

所以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前朝的落敗會給勝利王朝帶來更多可以借題發揮的機會。關於楊堅逝世,查詢《資治通鑑》,上面並沒有提到楊廣弒父,只是記述了楊堅病的十分厲害,可是唐太宗卻說楊廣弒父殺兄,並且記錄在歷史上,之後楊廣弒父的說法流傳至今。

然而,至於真相到底是什麼,發生了什麼我們無法知道。其實就如同現代社會,本來可能不存在的事情,有了某個權威,某個專家一說,假的就有可能變成真的,使人百口莫辯。有些媒體為了賺取銷量,眼球。亂取標題,斷章取義。

2. 楊廣所為與儒家的道德學說相悖

儒家的道德學說,是以德性論為核心的理論體系,道德學說包含一系列的德性範疇,儒家德性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三個方面。

我們的中國歷史,儼然就是一部「成王敗寇」的循環史,贏者通吃。所謂成者,有業成與德成。然而在儒家筆下,有業無德算不得成功,有德無業反而可以被原諒。於是,德成為首要標準。然而恰恰是這個德,是沒有標準的。

首先,我們很難區分一個人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其實這個好人和壞人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好人和壞人的評定出發點有很多,另外,還得結合他們的時代背景,並非簡單的評價就能斷定。

楊廣從「德」的角度出發,無疑是稱不上有「德」之人的。首先,在隋文帝病危,而楊廣調動護衛控制宮禁,不久後仁壽宮傳出隋文帝駕崩的噩耗這件著名的「仁壽宮變」上面就被人詬病許久。

3. 他的好大喜功毀了整個國家

一開始,楊廣確實有著出色的政績,在還沒登基前,他就隨著隊伍出徵,滅掉陳國;南方有變的時候,也是他,花了十年,治理江南。

但是當他開啟屬於自己的時代時,卻從一個明君變成一位暴君,最後甚至變成了一位昏君、亡國之君。一開始,楊廣的治理其實是讓百姓挺滿意的,不但免收錢糧稅收、讓利於民,還開創科舉制,隋朝在他執政開始的五年內其實算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這個時候,帝王的野心膨脹了,楊廣決定發兵遼東,攻打高麗。當時高麗其實山高水遠,可以直說,在這件事情上面,楊廣的做法就是勞民傷財,做無用功,甚至,為了攻打高麗,徵用的民工、動員的民力已經算是在動搖國本了。最可笑的是,最後楊廣吃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這場出徵高麗的戲劇,卻並沒有因此落幕,皇帝的面子過不去,他前前後後一共做了三次,最終以慘澹收尾。

連年的徵戰,再加上修建洛陽、大運河的開鑿,原本國泰民安的隋朝,逐漸錢糧無幾。原本可以走向巔峰的隋朝,被他的執政者,親手推向了滅亡的深淵中。

楊廣的確是在想方設法做好事,但是他過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最終榨乾老本,將殷實的家底毀光。

總結

毋庸置疑,中國的諡號是對當時古人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評價。然而,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其實無所謂好與惡,我們更應該看的是這個任務他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的所作所為對他來說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們無法親自見識到那個時代的風雲,因此我們不能片面的憑藉前人的過與錯來評論他的一生。我們要記得的是,史學研究從來都不是把一家之言奉為真理,而是一個把種種碎片拼合成歷史圖景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禮法是中國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古代一項重要的禮制。今人對帝王多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這些諡號既有讚美性的,也有貶低性的。隋煬帝中的「煬」便是一個貶低性的諡號。為什麼能確定「煬」是諡號?
  • 這個皇帝運氣不好,好好的諡號被後人改掉,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要改的話,只會越改越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兒子李治把他的諡號從「文皇帝」改為了「文武聖皇帝」,好!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 歷史上「最」諡號:清純帝,明顯帝,吳大皇帝。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對於君主,所有的後世評價之中最為簡潔的便是諡號了。諡號往往是後繼之人對前任功績的總結。歷史上的君王諡號大多是嚴肅工整,帶有褒揚的詞語,即使批評性質的諡號,也不得偏頗。但就是有那麼一些奇葩的諡號,令人哭笑不得。最誇張的諡號:吳大皇帝為什麼說這個諡號誇張的呢?因為它的所有人正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權。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古代的諡號,遠不止一個稱呼
    古代的諡制屬於禮制的喪葬禮儀的一種,諡號是概括逝者生前的行事品德功績所賜予的稱號,進行褒貶的一種方式,對其死後的諱稱,通俗來講就是「蓋棺定論」。生前尊其爵位,卒後赴告其名,葬後諱名舉諡號。所以《禮記·樂記》書道:「聞其諡,知其行」。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古代帝王的那些稱呼。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大一統皇朝的皇帝都沒用「大帝」的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普通諡號有文、武等,這些諡號都是用來讚美死者的功績的。誠然,有些批評性的東西,如隋煬帝的「煬」,秦檜的「繆醜」,都是罵人的。第一,孫權的諡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國時期東吳時期開國皇帝孫權,諡號「大帝」。提到「大帝」,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之類的帝王,他們都是統一封建王朝的雄心勃勃的君主。
  • 愛新覺羅後人想給溥儀定諡號為恭,他合適嗎?最後有沒有定為恭?
    在一些古代的影視劇中,就會有這麼一個情景,那就是古代的皇家,要是誰去世了,生前位置比較高的,死後就會追封一個諡號,不過因為清朝的夜郎自大,終於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人們迎來了新的生活。其實諡號就是古戴的皇帝什麼的,去世了之後,他們就用這個字,來總結一下這個人,比如說漢武帝,不過這個諡號,並不是什麼字都可以,還有一套專門的規矩,所以,那些人就按照他們傳下來的諡法,給溥儀準備了兩個諡號,一個是恭『、一個是愍(min),讀三聲。
  • 孫權的諡號,為何在皇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孫權諡號為東吳大帝,這基本算是古今罕見的皇帝諡號了。在這裡先說一說古代諡法的由來。諡法最初始於西周時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蓋棺定論,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總評。帝王諡號之中以文武二字最為榮耀,其中文字最好,其次是武字,「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這意思就是說比較有仁德,推行仁政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文。「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這一般就是說武功比較強盛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武,所以武字偏向於武功,多為開國皇帝諡號,比如曹丕追諡他老爹曹操為魏武帝即是如此,曹操也確實擔得起這個「武」字。
  • 以宋仁宗獲取諡號為切入點,聊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所以本文就以宋朝皇帝諡號的產生為例,說明古代皇帝諡號產生的程序,分兩個階段說明。第一個階段:獲取初諡。這個階段又具體可以分為7個環節,分別是群臣議諡、撰諡冊文、書諡冊寶、撰諡議、南郊請諡、御殿奉諡冊寶及讀冊文。
  • 古代皇帝的「諡號」,只要是這個字,不是瘋癲就是昏君,聽著耳熟
    封建王朝時期,無論是皇帝還是皇后以及妃嬪,尤其是皇帝在他們死後會有一個「諡號」,大多數情況下,諡號都是新皇帝給死去的皇帝進行擬定。究竟定什麼樣的「諡號」?這裡面大有學問,因為一但諡號脫離本質,就會引來百姓質疑,對自己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老皇帝昏庸無能、或者憨厚痴傻,新皇帝在擬定封號時也會非常慎重。但是在更朝換代時,末代皇帝大都是惡諡。
  • 劉邦為何給哥哥劉伯用「哀」字作諡號?哥哥很好,只是嫂子不實在
    諡號始於西周,是人去世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的文字,或褒或貶。比如漢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文」、「景」、「武」都是是褒義的美諡。但漢靈帝的「靈」,隋煬帝的「煬」就是貶諡了。除了美諡和貶諡,其實還有不褒也不貶的諡號,那就是平諡。平諡有些同情憐惜的意味,就比如「哀」字。
  • 楊廣開鑿大運河,壓垮了大業,卻成就了千年爭議,背後隱藏怎樣的深刻...
    即位不久,年輕的楊廣便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對帝國架構的深沉思考中來。「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是楊廣在《易經》裡尋找到最崇高的詞彙用做自己的年號,表明他有信心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打造一個千秋萬代仰視的龐大帝國。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字數過長,例如唐玄宗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在稱呼上多有不便。官方改用廟號作為稱呼,久而久之成為約定俗成的傳統,比如唐高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從此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 在蜀漢「五虎上將」中,只有關羽的諡號是貶義,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諡號和廟號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尤其是在隋朝之前,皇帝都無法幹預諡號和廟號的設定,因為這是要上告給天的;其中廟號最為尊貴,只有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能得到比如漢太祖劉邦、漢世宗劉徹等等,整個漢朝有26位皇帝,有廟號的共13位。
  • 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魏晉南北朝開國君主皆為卓越之人,為何其諡號都含有「武」字?
    古代在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都使用諡號。諡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短暫的廢除了諡號這一制度,但秦朝滅亡後漢朝時又恢復了諡號制度。諡號的評法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大動蕩的一個時期,時間跨度數百年。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帝王與歐洲中世紀君主的稱呼有哪些不同?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