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運氣不好,好好的諡號被後人改掉,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2020-12-05 青語清言聊歷史

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要改的話,只會越改越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兒子李治把他的諡號從「文皇帝」改為了「文武聖皇帝」,好!

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

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在講述是哪個皇帝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諡號的好壞。

諡號用於評價,自然有好壞之分。具體分為上諡、中諡和下諡,或者叫美諡、平諡、惡諡,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好評、中評、差評。

周朝時,最開始的諡號一般都是上諡,說他幾句好話;實在幹得一般的,那就給個中諡,差不多得了。直到西周第十個皇帝姬胡,實在太差勁了,把山林川澤這些公有財產搶到自己手裡,砸了老百姓的飯碗,弄得民不聊生,引發「國人暴動」最後被趕走,所以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下諡——「厲」,他也被稱為周厲王。

「厲」不是厲害的意思,是差評。

唐朝以後,由於諡號被玩壞了,所謂的評價一點也不客觀,所以廟號就承擔起評價的作用。那麼其他的諡號/廟號還有哪些有代表性評價之詞呢?舉幾個例子:

上諡,褒獎類。才能突出或道博厚的叫「文」(漢文帝劉恆,唐文帝李世民),開疆拓土、武功累累叫「武」(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連長得俊美也可以說「昭」(漢昭帝劉弗陵)。

有一個上諡很有意思,叫「大」,只有孫權用過,所以他叫吳大帝,正兒八經的大帝。其他什麼漢武大帝、康熙大帝統統是後世尊稱,而彼得大帝、凱撒大帝什麼的更無關係了。

中諡,多為同情類。比如幼年即位又死得早的,給個「」(漢衝帝,2歲即位,3歲逝世)、「」(漢質帝,2歲即位,9歲逝世);性格仁慈又死得早的,為「」(南宋末帝宋懷宗趙昺,7歲即位,9歲跳海自殺);「」(明思宗崇禎帝,悲情英雄)是同情的意思,「哀」(漢哀帝)就更不用說了。

下諡,批評類。「」( 隋煬帝,隋朝暴君)、「厲」(周厲王,殘暴統治引發「國人暴動」)、「」(漢靈帝劉宏,在他任內,黃巾起義爆發,揭開了三國的序幕)都是典型的差評,尤其後兩個,不是說你很厲害,很靈的意思。

而那個好好的諡號被改掉的「悲催」皇帝,就是隋煬帝楊廣。

楊廣死後,原本他孫子隋恭帝給他的諡號是「明皇帝」,楊廣應該叫隋明帝,非常正面,非常好聽。可是接替隋朝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不爽了,非得重新給楊廣「煬皇帝」的諡號,誰叫李淵是勝利者呢,後世就按他的意思辦,叫楊廣為「隋煬帝」了。

這個「煬」字,就是個下諡。這罵名,楊廣背了千年。

是不是因為自己人會往好裡改,外人會往壞裡改?也不一定。因為論關係,李淵與楊廣兩人的母親是同父異母的姐妹,楊廣的女兒是李淵的兒媳婦,李淵的外甥女又是楊廣的妃嬪,兩人既是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還是甥舅,這關係,還是外人嗎?

不過這些關係,最終都敵不過最重要的一層關係:敵人。在權力面前,骨肉親情又算什麼……

相關焦點

  • 「善不遮百惡,罪不廢百工」,他因何成為一朝聖君,又因何成為末代皇帝
    公元589年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去世,他下旨賜予陳樹寶諡號「煬」,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向高傲的他,最終自己被後人賜予的諡號也是「煬」 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 愛新覺羅後人想給溥儀定諡號為恭,他合適嗎?最後有沒有定為恭?
    自從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隨著末代皇帝溥儀的去世,中國再也沒有活著的皇帝了,不過愛新覺羅還是留有後代的,中國自古以來,對先人還是比較尊敬的,所以那些後人,不敢忘記祖宗的歷史。在1967年的時候,當時溥儀也剛剛去世,有關他的事情,在社會上都是有很高的熱度的,當時在臺灣的愛新覺羅的後人,就準備給溥儀定個諡號,當時他們也選了兩個,引發了人們的討論。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覺得自己運氣不好?稻盛和夫:改掉這幾句口頭禪,好運會逐漸降臨
    有著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小時候運氣非常差,他和我們一樣,遇到事情就抱怨,直到一次生病的經歷讓稻盛和夫明白:心不喚物,物不至。身邊無論好的壞的都是自己內心吸引來的。從此稻盛和夫開始改變,運氣也越來越好。
  • 孫權的諡號,為何在皇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帝王諡號之中以文武二字最為榮耀,其中文字最好,其次是武字,「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這意思就是說比較有仁德,推行仁政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文。「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這一般就是說武功比較強盛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武,所以武字偏向於武功,多為開國皇帝諡號,比如曹丕追諡他老爹曹操為魏武帝即是如此,曹操也確實擔得起這個「武」字。
  • 以宋仁宗獲取諡號為切入點,聊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元豐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將宋仁宗諡號增加至16個字,又經過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終將宋仁宗的諡號定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可見,宋仁宗諡號的獲得經歷了兩個階段:初諡階段,增諡階段。那麼皇帝獲取諡號都要經過這兩個階段嗎?諡號選取的標準流程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還有像一些末世的皇帝也沒有,因為沒有子孫後代給他追加了。接下來還有「諡號」諡(shì)號起源於西周,與前兩個稱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並不是皇帝專屬的,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能會有諡號;第二,諡號分褒貶,並不都是好的。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後來商臣和潘崇在屍體旁邊商量給他父親取什麼諡號呢?商臣對他父親廢除太子之位耿耿於懷,就想取 「靈」這個字,「靈」作為諡號不是好意思,帶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為等貶義在內。誰知道當時楚成王竟然還沒有斷氣,聽到「靈」這個諡號,不願意就這樣死掉,睜開了眼睛。潘崇最後還是看在這父子緣分上改用了「成」。
  • 古代皇帝的「諡號」,只要是這個字,不是瘋癲就是昏君,聽著耳熟
    封建王朝時期,無論是皇帝還是皇后以及妃嬪,尤其是皇帝在他們死後會有一個「諡號」,大多數情況下,諡號都是新皇帝給死去的皇帝進行擬定。究竟定什麼樣的「諡號」?這裡面大有學問,因為一但諡號脫離本質,就會引來百姓質疑,對自己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老皇帝昏庸無能、或者憨厚痴傻,新皇帝在擬定封號時也會非常慎重。但是在更朝換代時,末代皇帝大都是惡諡。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 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廟號的評定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禮紀》明確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是指開國或奠基的功業,德是說守成之德。
  • 楊廣身死國滅只做了十四年皇帝?加速國家滅亡的原因竟是這個?
    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共在位14年。楊廣在位期間,他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三至涿郡,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他為了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開發各段運河時使役三百萬人,修長城時使役一百二十萬人,這些民工大都因為勞累,役死者過半。大業五年的那場盟會,既是中西貿易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大隋朝迅速由盛轉衰的開端。
  • 雍正死前「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皇位60年,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由此看得出來,皇帝面對爭執糾紛時也是無可奈何的。皇帝為了穩坐皇位,必須肅清黨羽,雍正死前就曾「賜死」一人,讓乾隆穩坐皇位60年,而他自己卻背負了千古罵名。大家知道被賜死的這個人是誰嗎?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為什麼漢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帝,而唐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宗
    而廟號則是人死後需要被祭祀的牌位上刻的字,祭祀皇帝的地方被稱為太廟,皇帝駕崩後他的牌位會放到太廟中去,受到後世的供奉,後繼之主會為他上一個號,而這個號就是廟號。號常用祖字或者宗字,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如漢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皇帝被稱為太宗(漢太宗(漢朝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唐太宗,明太宗)。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雍正臨終卻不惜背上千古罵名殺一人,為何?
    在康熙當政的末尾,已過半百的康熙皇帝早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兇狠殺戮,逐漸主張以仁治天下,而恰巧此時正處於皇位之戰的關鍵時刻,皇子們私底下各自勾結官員,導致國家根基不穩。而就是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雍正登基了。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今人對帝王多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這些諡號既有讚美性的,也有貶低性的。隋煬帝中的「煬」便是一個貶低性的諡號。為什麼能確定「煬」是諡號?諡號是怎麼來的?楊廣做了什麼事讓他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 袁世凱背負千古罵名的背後經歷了什麼?他真的只是在做皇帝夢嗎?
    歡迎來到民國梟雄傳之袁世凱的終章,這篇文章我們只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袁世凱為什麼要當皇帝? 有人說,袁世凱如果在1913年或者1914年死掉了,那麼這個人留給歷史的背影一定會相當偉大,但他在1916年選擇了當皇帝,這個舉動一下子毀掉了他前半生所有的努力,「竊國大盜」這個名號從此牢牢地刻在了他的身上,後人每每提起他的時候,都沒有辦法繞過他曾經復闢的事實。
  • 劉邦為何給哥哥劉伯用「哀」字作諡號?哥哥很好,只是嫂子不實在
    諡號始於西周,是人去世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的文字,或褒或貶。比如漢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文」、「景」、「武」都是是褒義的美諡。但漢靈帝的「靈」,隋煬帝的「煬」就是貶諡了。除了美諡和貶諡,其實還有不褒也不貶的諡號,那就是平諡。平諡有些同情憐惜的意味,就比如「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