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要改的話,只會越改越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兒子李治把他的諡號從「文皇帝」改為了「文武聖皇帝」,好!
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
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在講述是哪個皇帝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諡號的好壞。
諡號用於評價,自然有好壞之分。具體分為上諡、中諡和下諡,或者叫美諡、平諡、惡諡,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好評、中評、差評。
周朝時,最開始的諡號一般都是上諡,說他幾句好話;實在幹得一般的,那就給個中諡,差不多得了。直到西周第十個皇帝姬胡,實在太差勁了,把山林川澤這些公有財產搶到自己手裡,砸了老百姓的飯碗,弄得民不聊生,引發「國人暴動」最後被趕走,所以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下諡——「厲」,他也被稱為周厲王。
「厲」不是厲害的意思,是差評。
唐朝以後,由於諡號被玩壞了,所謂的評價一點也不客觀,所以廟號就承擔起評價的作用。那麼其他的諡號/廟號還有哪些有代表性評價之詞呢?舉幾個例子:
上諡,褒獎類。才能突出或道博厚的叫「文」(漢文帝劉恆,唐文帝李世民),開疆拓土、武功累累叫「武」(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連長得俊美也可以說「昭」(漢昭帝劉弗陵)。
有一個上諡很有意思,叫「大」,只有孫權用過,所以他叫吳大帝,正兒八經的大帝。其他什麼漢武大帝、康熙大帝統統是後世尊稱,而彼得大帝、凱撒大帝什麼的更無關係了。
中諡,多為同情類。比如幼年即位又死得早的,給個「衝」(漢衝帝,2歲即位,3歲逝世)、「質」(漢質帝,2歲即位,9歲逝世);性格仁慈又死得早的,為「懷」(南宋末帝宋懷宗趙昺,7歲即位,9歲跳海自殺);「思」(明思宗崇禎帝,悲情英雄)是同情的意思,「哀」(漢哀帝)就更不用說了。
下諡,批評類。「煬」( 隋煬帝,隋朝暴君)、「厲」(周厲王,殘暴統治引發「國人暴動」)、「靈」(漢靈帝劉宏,在他任內,黃巾起義爆發,揭開了三國的序幕)都是典型的差評,尤其後兩個,不是說你很厲害,很靈的意思。
而那個好好的諡號被改掉的「悲催」皇帝,就是隋煬帝楊廣。
楊廣死後,原本他孫子隋恭帝給他的諡號是「明皇帝」,楊廣應該叫隋明帝,非常正面,非常好聽。可是接替隋朝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不爽了,非得重新給楊廣「煬皇帝」的諡號,誰叫李淵是勝利者呢,後世就按他的意思辦,叫楊廣為「隋煬帝」了。
這個「煬」字,就是個下諡。這罵名,楊廣背了千年。
是不是因為自己人會往好裡改,外人會往壞裡改?也不一定。因為論關係,李淵與楊廣兩人的母親是同父異母的姐妹,楊廣的女兒是李淵的兒媳婦,李淵的外甥女又是楊廣的妃嬪,兩人既是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還是甥舅,這關係,還是外人嗎?
不過這些關係,最終都敵不過最重要的一層關係:敵人。在權力面前,骨肉親情又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