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2020-12-14 櫛風文化

「勳勞自合同蕭相,諡法還須比魏徵。」

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禮法是中國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古代一項重要的禮制。

今人對帝王多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這些諡號既有讚美性的,也有貶低性的。隋煬帝中的「煬」便是一個貶低性的諡號。

為什麼能確定「煬」是諡號?諡號是怎麼來的?楊廣做了什麼事讓他被評為「煬」這個諡號?作為一項重要的禮制,諡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如今,諡號作為「蓋棺定論」的一個稱號,也是我們認識古代人物的重要評判標準。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索諡法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並以隋煬帝楊廣為例,探究他為何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一、諡法始於西周,「煬」為諡號

諡法起源的研究以甲骨文、金文和古文為依據,而甲骨文和金文的絕對年代的確認在學術界本就有爭議,古文古籍經過後人的刪改,有些也難以辨認出原貌,以至於關於諡法的起源眾說紛紜。其觀點大致有以下兩種:

1、諡法起源於殷商時期或之前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考究在《白虎同義·諡》裡稱「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後世雖盛,不能製作。」其主張諡法始於黃帝。清代著名辨偽學者崔述卻認為諡法是起源於殷商時期,他在《豐稿考信別錄》中指出「至湯撥亂反治,子孫追稱之為武王,而諡於是始乎。」

但如今,諡法起源於殷商時期或之前的說法或不能成立。其原因有二,其一,諡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必須用成熟的文字來表達,而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為商殷時期的甲骨文,所以商殷之前是沒有產生諡法的條件的,皇帝制諡說是不準確的。

其二,記載了堯舜時期至周朝歷史的《尚書》在其《商書》篇中皆稱王為王,稱先祖為先王,若殷商時期已有諡號的出現,則不會籠統的將先祖稱為先王。也有人認為周武王的「武」為諡號,是其後人因他伐紂武勇之功而以為美號。

但1976年發現的一個推翻了這種說法,這個簋的銘文,簡單地記述了克商的經過,其中提到了武王這個稱謂。克商後第七天,武王仍然健在,由此可見,「武王」是生時美稱,並非諡號。諡法起源於殷商時期也是不準確的。

2、諡法起源於西周

這種觀點是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周武王死時沒有諡法可以歸到是商殷無其法,但周武王之後呢?

根據考證,在周初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沒有諡法。古時流傳下來的匡卣,是周懿王時的器物,其上的銘文中已有了「懿王」的稱謂,周懿王在世時就這樣稱呼他,由此可見懿王是尊號而非諡號。而周懿王已是周朝的第七位天子,到他在位時,依舊沒有諡法。

但根據史籍,諡法確是產生於西周時期。

《禮記》中稱「死諡,周道也。」死後贈予諡號,是周的禮法。

《左傳》是以《左氏春秋》為本,通過具體展開春秋時期的史實來說明《左氏春秋》的綱目。書中共記諸侯、卿士喪事111 次,其記敘方法大致相似:生時稱他們的名或爵位,死後稱其諡。可見在春秋時,諡法已普遍實行。

春秋時,已處於「禮崩樂壞」的階段,周天子已沒有絕對權威。一種新制度頒布並廣泛實行,需要的時間不會太短。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認為西周就有了諡法,應該可信。

而《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的秦始皇的一段話為西周已有諡法作了證:「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秦始皇說的太古指夏朝和商朝,中古指西周,可見在秦朝時,人們認為諡法起源於西周。

那麼楊廣作為隋朝人,他擁有時人給予的諡號也不奇怪了,而實際上,楊廣死後得到了當時三個政權所贈予的三個不同的諡號。

一個是王世充在扶持楊廣之孫楊侗為帝時,追尊給楊廣的諡號「明」;一個是竇建德在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稱為帝時,打著復興隋朝旗號而追尊楊廣,給予諡號「閔」;最後一個是唐王李淵踢開傀儡皇帝楊侑,在長安稱帝時追諡楊廣為「煬」帝。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諡號褒貶不一,同樣一個人,在同一時代得到了不一樣的諡號評價,其中原因是什麼?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三個諡號分別代表了什麼意思。

二、諡分三類,「煬」屬惡諡

諡法規定了諡號,至清代還有諡號這一稱號,一般都是根據帝王、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的生前事跡與品德給予其一個中肯的諡號,後人則可根據諡號大致評判古人。諡號大體可以分為官諡和私諡,帝王、諸侯、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後,朝廷會根據他們生前事跡和品行,評定出一個稱號,稱為官諡。

帝國之諡由禮官議上,大臣之諡由朝廷賜予,足見給諡的隆重莊嚴。一般文人或者隱士的諡號,由其親友所贈,稱為私諡。其中,官諡由於是朝廷贈予的,更為社會所認可。

諡號關係到死者的毀譽榮辱,關係到社會對逝者後世的看法,關係到死者家族的榮譽,備受社會重視。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和平諡,自周厲王因暴政被給予「厲」諡號後開始有惡諡。諡號也大體分為這三類。

1、美諡,即上諡,為表揚性的諡號,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每個諡號代表不同的品德,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諡號的字數大多為一個字。

王世充追尊楊廣的「明」諡號屬於上諡,表明楊廣聰慧絕頂,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唯才是舉。是一個充滿了讚美性的諡號。

2、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多給予受難君主,早逝君主。有懷、悼、哀、思、殤等。「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竇建德給予楊廣的諡號「閔」,代表著「慈仁不壽」,慈仁就是仁慈仁愛,不壽就是不長壽了。

3、惡諡,即下諡,批評類的諡號,比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厲」表示「殺戮無辜」,「靈」表示「亂而不損」、「好祭鬼怪」,而李淵給的楊廣「煬」之諡號意為「好內遠禮」、「去禮遠眾」。對一個帝王而言,意味著他貪戀美色,背離禮儀,消極怠政,不恤民力。

前面說到,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品行的評價,可以說王世充、竇建德、李淵這三個人有著自己的判準,站在不同立場上評價的楊廣也不一樣。

此外,作為想稱帝的人來說,這三個人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使用這幾個字追諡楊廣的。而之所以後世一直稱楊廣為隋煬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高祖李淵成為了最終的統治者。

三、煬帝惡名,流傳千古,政治原因是一,品行原因是二

那麼,李淵為什麼要把「煬」諡號給予楊廣?不僅是因為楊廣本人品行,也因為李淵需要藉助楊廣為李唐王朝正名。

1、政治原因。封建時期,歷朝歷代最忌諱的便是「名不正,言不順」。對於王世充和竇建德來說,讚美楊廣,就是讚美隋朝,就是讚美為隋朝正統而打天下的自己,為自己稱帝作道德上的準備。對於李淵來講也是如此,他雖然想自立門派稱帝,但也要把自己的王朝說成是正統的,那麼為了正名,謀求大義,李淵必要抹黑楊廣,只有這樣,李唐王朝才能成為正統,李唐的合法性才能被人接受。

2、但被追予為「煬」,也有楊廣自身的原因。楊廣好大興土木。其最著名的事跡是修建了南北大運河,按照現世的觀點來看,南北大運河有其功,它的開通促進了兩岸城市的發展,但本質上,是隋煬帝壓迫勞動人民進行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先後調發三百多萬人修建大運河,引發了大規模人民的不滿。

第二件大興土木事項則是決定遷都洛陽,不能否認遷都洛陽有利於鞏固國家統治,洛陽的地理位置讓糧食的運輸與供應更為便利,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其為了洛陽的建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建都,且隋煬帝年年出巡,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可見百姓勞役之重,而隋煬帝卻是一個好大喜功,貪圖享樂之人。

大業三年和四年,隋煬帝下令在榆林以東修建長城,共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其中,因勞役而死亡的人過半。十餘年間被徵發的勞動人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了「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3、徵戰未休,大興酷刑。隋煬帝對外不斷徵討,徵討了吐谷渾,契丹,突厥等地,其中還三次出徵了高句麗,極大的浪費人力物力,造成多個家庭家破人亡,百姓叫苦不堪。同時對內改革刑罰,嚴厲徵稅。百姓無處申訴,只能聚集成為盜賊。

隋煬帝制定更嚴厲的刑罰,要求不論偷盜的嚴重與否,即刻處斬。百姓轉而聚集攻打城邑,隋煬帝因為盜賊不能平息,就制定更加嚴酷的刑罰。大業九年,又下令要求沒收盜賊家眷和財產。隋煬帝制定了車裂、頭懸掛示眾等刑罰,更有凌遲的酷刑,命令群臣割受箭刑的人的肉來食用。

此外,各郡縣的官長也作威作福,任意決定百姓生死。百姓抱怨不停。

四、結語

諡法在中國封建時代發展了兩千多年,雖然已經終止,不會再對我們產生影響,但研究諡法依舊有其意義。作為當世時人對於一個人一生德行的評價,諡號有助於我們準備全面的把握歷史人物,研究時人為什麼如此給諡。

也有助於了解一個時代的政治走向,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多個朝代的變遷,鬥爭十分激烈,要想知道原本的歷史是怎樣的,必須多掌握材料,互相對照。

參考文獻:

1、《周禮·儀禮·禮記》

2、《史記》

3、《尚書》

4、《春秋左傳》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後來商臣和潘崇在屍體旁邊商量給他父親取什麼諡號呢?商臣對他父親廢除太子之位耿耿於懷,就想取 「靈」這個字,「靈」作為諡號不是好意思,帶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為等貶義在內。誰知道當時楚成王竟然還沒有斷氣,聽到「靈」這個諡號,不願意就這樣死掉,睜開了眼睛。潘崇最後還是看在這父子緣分上改用了「成」。
  • 古代的諡號,遠不止一個稱呼
    古代的諡制屬於禮制的喪葬禮儀的一種,諡號是概括逝者生前的行事品德功績所賜予的稱號,進行褒貶的一種方式,對其死後的諱稱,通俗來講就是「蓋棺定論」。生前尊其爵位,卒後赴告其名,葬後諱名舉諡號。所以《禮記·樂記》書道:「聞其諡,知其行」。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古代皇帝的「諡號」,只要是這個字,不是瘋癲就是昏君,聽著耳熟
    封建王朝時期,無論是皇帝還是皇后以及妃嬪,尤其是皇帝在他們死後會有一個「諡號」,大多數情況下,諡號都是新皇帝給死去的皇帝進行擬定。究竟定什麼樣的「諡號」?這裡面大有學問,因為一但諡號脫離本質,就會引來百姓質疑,對自己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老皇帝昏庸無能、或者憨厚痴傻,新皇帝在擬定封號時也會非常慎重。但是在更朝換代時,末代皇帝大都是惡諡。
  • 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以宋仁宗獲取諡號為切入點,聊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元豐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將宋仁宗諡號增加至16個字,又經過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終將宋仁宗的諡號定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可見,宋仁宗諡號的獲得經歷了兩個階段:初諡階段,增諡階段。那麼皇帝獲取諡號都要經過這兩個階段嗎?諡號選取的標準流程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皇帝諡號那些事兒。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古代帝王的那些稱呼。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孫權的諡號,為何在皇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孫權諡號為東吳大帝,這基本算是古今罕見的皇帝諡號了。在這裡先說一說古代諡法的由來。諡法最初始於西周時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蓋棺定論,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總評。帝王諡號之中以文武二字最為榮耀,其中文字最好,其次是武字,「修德來遠,慈惠愛民,曰文」,這意思就是說比較有仁德,推行仁政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文。「克定戡亂,威德海內,曰武」,這一般就是說武功比較強盛的皇帝都會被上諡號為武,所以武字偏向於武功,多為開國皇帝諡號,比如曹丕追諡他老爹曹操為魏武帝即是如此,曹操也確實擔得起這個「武」字。
  • 中國古代帝王們的稱號是個怎麼回事兒?
    中國古代帝王們的稱號是個怎麼回事兒?比如漢武帝之武帝,唐太宗之太宗,康熙爺之康熙究竟是不是同一回事兒?什麼諡號 、廟號 、年號 、尊號 等等,傻傻分不清 。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學習下。一四二四年的今天,大明王朝第三任皇帝朱棣駕崩了。朱棣何許人也,明朝歷史上最有為的君主,從文治、武功綜合素質來看,真的不比他爹朱元璋差。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不過其實到了西漢之後就基本上看不到惡諡了,因為諡號這玩意兒終究是「子議父,臣議君」的「犯上行為」,後人總覺得不太好,惡諡也就慢慢消失了,只留了美諡和平諡。古代禮官認為,諡號的高低跟字數是無關的。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帝王與歐洲中世紀君主的稱呼有哪些不同?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二、什麼是諡號?第二種是諡號,諡號起源於周王朝,也就是在商王朝滅亡以後,周王朝棄用了廟號的說法,採用諡號。
  • 魏晉南北朝開國君主皆為卓越之人,為何其諡號都含有「武」字?
    諡號是我國古代的皇帝、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大臣(皇帝認為)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死後由朝廷針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做出的評價。評價可以是褒義的,也可以是中諡,還可以是貶義(多見於末代皇帝)。一般只有這些人死後才有諡號,生前是沒有的。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 在蜀漢「五虎上將」中,只有關羽的諡號是貶義,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諡號和廟號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尤其是在隋朝之前,皇帝都無法幹預諡號和廟號的設定,因為這是要上告給天的;其中廟號最為尊貴,只有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能得到比如漢太祖劉邦、漢世宗劉徹等等,整個漢朝有26位皇帝,有廟號的共13位。
  • 愛新覺羅後人想給溥儀定諡號為恭,他合適嗎?最後有沒有定為恭?
    在一些古代的影視劇中,就會有這麼一個情景,那就是古代的皇家,要是誰去世了,生前位置比較高的,死後就會追封一個諡號,不過因為清朝的夜郎自大,終於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人們迎來了新的生活。其實諡號就是古戴的皇帝什麼的,去世了之後,他們就用這個字,來總結一下這個人,比如說漢武帝,不過這個諡號,並不是什麼字都可以,還有一套專門的規矩,所以,那些人就按照他們傳下來的諡法,給溥儀準備了兩個諡號,一個是恭『、一個是愍(min),讀三聲。
  • 大一統皇朝的皇帝都沒用「大帝」的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普通諡號有文、武等,這些諡號都是用來讚美死者的功績的。誠然,有些批評性的東西,如隋煬帝的「煬」,秦檜的「繆醜」,都是罵人的。第一,孫權的諡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國時期東吳時期開國皇帝孫權,諡號「大帝」。提到「大帝」,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之類的帝王,他們都是統一封建王朝的雄心勃勃的君主。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這不禁讓人想起《冰與火之歌》裡龍媽那種變態長的頭銜: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國統治者全境守護者大草海的卡麗熙鐐銬破除者彌林女王龍石島公主不焚者龍之母……這邊諡號創作得文思如泉湧,那邊廟號又多是太祖、太宗、高宗等那麼來來回回幾個,於是從明朝起開始使用另外一個系統來稱呼皇帝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字數過長,例如唐玄宗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在稱呼上多有不便。官方改用廟號作為稱呼,久而久之成為約定俗成的傳統,比如唐高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從此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